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元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元陵是唐代宗李豫(727-779)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依山为陵。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中山村陵里组辖地的檀山之阳,西北距唐懿宗简陵5公里,东南距富平县城20公里。元陵依山为陵,坐北向南。
  元陵地处关中北部与陕北黄土高原接壤地带,海拔851米的檀山属乔山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山体北高南低、左右两峰稍微向前突出,中峰为元陵主陵地宫区,自然形成一个圈椅状。山阴为平川地带,东西两侧为南北走向的沟壑坡地,山阳为缓坡梯田,陵山腰部以上多有裸露的石灰石岩崖,山南依地势渐趋平坦,为300坡形地带。
  石川河距陵西南7公里处以西北—东南方向缓缓流过。陵区呈阶地发育,多为冲积黄土地层,积沙形成的土质疏松,自779年建陵以来,由于屡年淤积,神道及域垣区域内已形成60多公分厚的冲积地层。陵域内土地肥沃,便于耕种。
  元陵陵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13.4℃,1月平均气温-0.3—1.3℃,7月平均气温26.1—26.3℃。年平均降水量522.2毫米,多集中在7、8、9、10月份,年均日照2378.2小时,霜冻期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长达170多天。
  陵区内植被以落叶灌木林为主,花草以草本植物为主。
  陵区范围内人口较为密集,厂矿、学校、村庄公布较多。
  二、历史沿革
  唐代宗李豫于唐大历十四年(779)五月病故,同年十月人葬元陵。陵寝建置历时6个月。时元陵陵域属雍州富平县辖地。
  据《唐会要·州县改置上·关内道》卷七十载:贞元四年(784)升富平为赤县(由京城直辖)以奉陵寝。赤县制度是唐时首先实行于关内道的一项措施,为保证陵寝的保护和供奉为主要目地,其县级高于一般县治。后又升县为州。
  唐哀帝天祜二年(905),将富平县改治鼎州,隶属耀州(时鼎州为二级州)。元陵封域在鼎州辖地。
  五代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时元陵在裕州富平县辖地。
  后唐时富平县改属耀州。后至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末改变,元陵均在耀州富平县辖地。
  金皇统二年(1140),属耀州辖。
  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一载:明洪武三年(1370)划富平县域为永润、招福、平皋、频阳四个乡。时元陵封域属永润乡横水里辖地。
  乾隆初年,知县乔履信将富平按县域方位分为东、西、南、北、东北5个乡,元陵时在西乡辖地。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三乡甲载:光绪年间(1875—1908)元陵亦在西乡辖地。
  1950年5月整改后,元陵在庄里区长春乡中山村陵里堡辖地。1956年4月,改行政村为高级社,时元陵在庄里区长春乡中山高级社辖地。
  1958年12月撤富平县,将其并入铜川市。元陵属铜川市庄里人民公社长春管理区中山大队陵里村辖地。
  1961年8月,恢复富平县制,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区,元陵在渭南富平县庄里区长春公社中山大队陵里村辖地。
  1984年6月,改公社为乡、镇,元陵在长春乡中山村陵里组(村)辖地。
  2002年,撤长春乡并入庄里镇,使唐元陵、简陵同处庄里镇辖地。
  三、元陵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元陵因山为陵,坐北向南,元陵陵域南北长3.3公里,东西2.5公里。元陵垣墙为夯筑,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乳台、四门阙台遗址尚在。东西两神门相距2500多米,南北神门相距2700多米。城垣四隅建角楼,南神门外设神道,长600余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再向南约2公里处筑鹊台1对。神道石刻今存翁仲1尊、翼马1件,北神门处尚存仗马5件。下宫遗址位于陵园西南3公里元陵村村北。陪葬墓史书无载。地面建筑仅存一些建筑遗迹和为数不多的石刻造像。计有:
  东神门外阙台遗址:存南、北二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周长52米,残高3米;北阙址底周长50米,残高5米;夯层厚10—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西神门外阙台遗址:存南、北二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周长76米,残高8米;北阙址底周长64米,残高6米;夯层厚10—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南神门外阙台遗址:存东、西二阙址,间距85米。东阙址底周长60米,残高4米;西阙址底周长72米,残高5米;夯层厚9—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北神门外阙台遗址:存东、西二阙址,间距55米。东阙址底周长50米,残高7米;西阙址底周长72米,残高5米;夯层厚9—12厘米,周围散布残砖瓦。
  四门石狮现存3对(南神门石狮佚),每对间距18—21.5米,距离门址5—10米,石狮长1.01—1.22米,身高1.35—1.63米,均为蹲踞状,左牡右牝。
  神道今存文官翁仲,宽袖长袍,持笏,残高2.6米。北门存仗马5件,均无头尾,残毁严重。东列2件,西列3件,东西间距约30米,每对南北相隔23.5—24.5米。近代以来当地人在南神门内修造坟茔若干。
  (二)现存状况
  今神道仅存翼马1件(均残),北门存仗马5件(损毁严重),西门存石狮1对(保存完好),北门、东门各存石狮1对(均残)。元陵是中唐时期因山为陵的帝陵,其选址合理,布局严格,对于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及中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调查与研究
  20世纪40年代,王子云、石璋如曾调查过元陵。
  1958年、1988年由陕西省文管会、渭南市文管会做调查。
  20世纪末,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共同调查唐十八陵时,亦对元陵进行了调查。
  作为中唐时期的元陵,学术界对其有一定的研究。1987年,刘庆柱、李毓芳的“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辑)中,公布了元陵调查的一些基本资料。此后陈安利的《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书中对元陵的选址、命名、营建、建筑特点、布局、神道、四门的石刻、下宫的建筑和陵寝制度,以及代宗李豫临朝十八年对唐朝统治和当时社会的功过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双怀的《荒冢残阳》一书,其中也涉及到对元陵的一些认识,具有一定资料补充和研究参考价值。
  五、保护管理
  1986年成立元陵文物管理所,为专职管理机构,使陵山及现存地面面石刻建置得到有效保护。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