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二节 边区的公营工业/一

黄正林



  一、公营纺织业
  边区的公营纺织业是1938年开始建立的。当时,边区政府创办了难民纺织厂,最初只有8架织机和10个工人,这是边区纺织工业的肇始。1940年增加到4家,1941年增加到30家,工人有2000多人。1942年,边区对公营工厂进行了整顿,将公营纺织厂实行合并,工厂减少到22家,工人2200余人,年生产能力为22000余匹大布,基本可满足部队、机关人员布匹需要量的一半。1943年,公营工厂有21家,职工减少为1300余人,织机449架。①1944年,公营纺织厂31家,职工1500余人。②表11—1是1942年8月统计的边区、军队和专署开办的公营纺织业工厂。
  除了边区政府、军队和专署建立的纺织厂外,各专署部门和县政府也建立了自给性的纺织工厂,如陇东分区除了专署的救亡工厂、三八五旅的益华工厂外,还有庆阳县的利民工厂、分区保安科的克己工厂、后援会的口袋工厂、合水县的纺织厂、镇原县毛织工厂、华池纺织厂、环县毛织厂等。③三边是边区主要产毛区,纺织业以毛纺为主,截至1944年有8家毛纺工厂。④
  边区纺织厂中规模最大的几家工厂是:建设厅的难民工厂,有各种设备90台,设计年生产能力布匹7000—8000匹,织毯1.8—2万床;三五九旅的大光纺织厂有各种设备113台,年生产能力布匹0.8—1.2万匹,织毯3600—4800床;军委供给部的交通工厂有各种设备40台,年生产能力4000—5500匹;中央管理局的团结工厂有各种设备43台,年生产能力3500—5000匹。专署一级的纺织厂设备较少,生产能力也比较低,大多数厂子的设备在20台以下,年生产能力不足1000匹。县级以下的纺织厂的设备和生产能力更差一些。尽管如此,为了解决边区穿衣困难,边区把纺织业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在很短时期内就普遍建立起了纺织工厂,而且比较快的投入了生产。
  公营纺织业的产品主要有棉、毛、丝三个大类,共30多个品种。棉织品主要有棉布(包括里子布、细洋布、土布、色条布、斜纹布等)、毛巾、纱布、袜子、帆布、线衣、棉纱等;毛产品主要有毛呢、毛毯、栽绒毯、毛线、毛纱、毛袜、毛衣、毛被套、毛毡、毡帽、毛口袋、毡鞋等;丝产品主要有丝线、绵绸、绸布、丝帕、纺绸、哔叽、手绢等。
  在公营纺织业的发展中,技术工人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造。边区的公营纺织业完全是白手起家,生产工具和技术是十分落后的。“纺织业除弹毛、轧花、弹花有少数利用水力畜力(做)动力之外,完全是手工业性质,公营工厂所应用的织机主要是脚踏的铁机……。除织机之外,浆线、络经、整经、络纬、染色、整理等过程也都全靠手工。”⑤针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边区的技术工人在生产技术改造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难民纺织厂是边区最大的纺织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做的努力也最多,该厂技师朱次复改造和创造的工具不下十数种,如竹筘及织布梭的仿制,立式水轮动力机、木车床和卷经轴机的创造,打毛机、钻车、合股机的改造等,解决了不少机械工具上的困难。⑥同时,边区技术工人对布的经纬密度⑦、蚕茧的杀蛹方法等技术也进行了革新⑧,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起了一定的作用。
  布匹是边区急需解决的日用品,从边区政府各部门到各县都很重视,普遍建立了纺织厂,使生产量和自给率都有了提高,如1943年产量3.2万余匹,达到部队机关、学校自给量的70%⑨;1944年织布4万大匹⑩,边区的布匹总产量是在逐年增加,自给率在不断提高,解决了公务人员和军队的布匹需求,为打破封锁,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①《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55页。
  ②中直经济学习班:《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1944年10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19页。
  ③《陇东、绥德纺织业发展概况》1942年,《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95页。
  ④三边贸易公司:《三边分区工业调查初步总结》1944年1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21页。
  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55页。
  ⑥《难民工厂调查材料》1943年6月30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55页。
  ⑦《难民工厂调查材料》1943年6月30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65页。
  ⑧《交通厂采用烤茧法丝质有改进》,《解放日报》1944年5月17日。
  ⑨《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55页。
  ⑩《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18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