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二节 边区的公营工业/四

黄正林




  四、煤炭工业
  根据民国时期中国地质调查所估计,陕西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6%,而陕西的煤炭大部分在陕北。但是抗战时期,由于边区的技术落后,还没有完全探明储量,而且开采方法也十分落后,煤炭工业发展不快,尚不能解决边区机关的燃料问题。根据1943年建设厅统计,边区有四个煤区,各煤区开采情况如表11—7。
  1943年是边区煤炭生产量比较高的一年,年产煤不足1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边区对煤炭的需求量。如延安市民每月需要煤270万斤,各工厂每月需要75万斤,延安县、安塞、延长每月估计需要50万斤,总计需煤375万斤,而延安煤区每月产量仅261万斤,尚差三分之一。①关中和绥德煤区之所以有一部分输出,主要是运输困难,不能运到离产煤区较远的城镇,只能在附近销售。
  边区煤矿大部分为私人开采,公营煤窑所占比例不大,如1942年85个煤窑中,私营68个,占80%,公营只有17个,占20%。②表11—8是1942年对边区10家公营煤矿调查情况统计。
  表11—8反映了边区公营煤矿规模小,产量不足,主要以供给为主,特别是中央和军工局所属的煤矿不仅全部用来供给,而且赔本经营,具有强烈的官办企业的特征。
  边区煤炭工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是:第一,陕北地区工业经济不发达,煤的需要量不大,煤的用途主要是做饭和冬季取暖燃料,但是因有森林,伐木便利,又不需资本投入,因此没有人肯拿资本投入煤炭开采。只是到了抗战时期,边区人员增加,工业建立,并且随着森林日益减少,在政府的引导下,才有了煤炭工业。第二,资本不足。煤炭开采所需资本较大,不仅私人很难有力量建立大规模的煤矿,就是中央和边区政府各机关也拿不出更大的资本投资煤炭开采。第三,运输困难。边区运输的主要力量是民间畜力运输,而且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繁重,如运盐、运粮草等已经耗费了边区民间全部的运输能力,再没有力量从事燥炭运输。所以,在边区,三十里以内的煤,因为运输费少,购炭拥挤,供不应求,但在三十里以外,往往不能卖出。③运输能力的不足,影响了煤炭的生产。第四,生产技术落后。边区的煤炭开采完全是原始的手工开采。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煤井挖掘的深度不够,公营煤矿井深大多数不足10丈,如新中国第二厂井深7丈,新中国第三厂井深9丈,利华三厂4丈,只能开采到厚度三四寸至一尺的煤层,“其下根据理论上必有较厚之煤层,但因工具所限,现尚无法试探与开采。”④因此煤产量很低,有的煤井20个工人每天挖煤不足6000斤,每人每天只生产300斤左右⑤,足见,边区煤业生产的劳动效率是很低的。
  ①莫汉:《延安的煤业》,《解放日报》1942年3月12日。
  ②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8年2月1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3页。
  ③莫汉:《延安的煤业》,《解放日报》1942年3月12日。
  ④莫汉:《边区矿产》1942年8月10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35页。
  ⑤莫汉:《延安的煤业》,《解放日报》1942年3月12日。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