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二节 边区的公营工业/七

黄正林


  七、兵器工业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不仅停发了中共领导下抗日军队的军饷,而且也停止了枪械弹药的供给,因此,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4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指出:
  (一)在与日寇战斗中,枪械弹药之缴获较少,而国民党不会再发弹药。因此我各根据地,对兵工建设应有正确的原则与注意。
  (二)在山地抗日根据地上,应设立中等后方(在内战时只有小后方,修理枪械,反对大后方主义),即是说因为弹药无来源,必须自行翻造,但过大的后方,对我根据地之坚持是不利的,在平原上只能建立很小的、分散的、秘密的后方。
  (三)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在现在条件下,我兵工建设只能充实我军技术装备,即补充弹药(步枪、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改善枪械。希望我兵工建设把我军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一步是不可能的。假如把我兵工厂弄得过分庞大,这对战争是不利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弹药无来源,如不翻造步机[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则无补充。因此对兵工建设特别是弹药厂的建设的消极也是错误的。
  (四)在兵工建设上,应注意吸收专家,给以负责工作,如厂长、所长等,依延安经验,应以新来的精通技术的干部为厂长,不设政委,另以老干部二人为副厂长,对技术工作不加干涉,也不负技术监督的责任,而只进行行政与政治工作,收效很大。①
  11月7日,中央军委也指出:“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悬殊与根据地极不巩固之条件下,我们的兵工生产当然处于劣势地位,欲求山地敌我装备平等,大规模建设军事工业及希望新式武器之生产等,都是无法实现可能的空想。在目前条件下,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胜质。假如对于大量生产这种群众性的、较低级、较落后的武器忽视,而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因此,“只有下定决心依靠群众、民兵及部队之抗日坚决性、积极性,依靠全民皆兵,依靠群众性的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同时主力军除炸弹外并积极设法修理枪械与充实自己的子弹,只有这样,才是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②
  从指示中我们看出,第一,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要注意建立军事工业,并主张建立小规模的兵器工厂。第二,根据地的兵器工业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制造弹药为主,而不是提高军队的技术装备(依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技术与设备,实际上无法提高军队的技术装备)。第三,要尊重技术人员,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使他们为根据地兵工建设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中央关于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的政策是正确的。
  为了建立边区的军事工业,中央军委还从华北抗日根据地抽调技师到延安参加边区的兵工厂的建设和生产。1943年9月,朱德、叶剑英电告彭德怀、滕代远说:“陕甘宁边区正在加强兵工建设,但缺乏各种技师和工人,请从晋东南抽调各种兵工工人和技师,只要政治上比较可靠,数量愈多愈好,设法送延安分任军工工作。”③从1941年到1945年,中央军委先后从陕北公学、抗大、延安大学、山东根据地、冀南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太行工业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等选派大批技术人员和青年学生充实兵工建设队伍,他们成为边区兵器工业发展的本钱。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边区加快了兵工建设的步伐。1942年初,在朱德的建议下边区农具厂与军工局二厂(1939年5月成立,以生产步枪和修理枪械为主)合并,并将军工三厂的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以及修械所一同合并,成立了留守兵团第一兵工厂(温家沟兵工厂),形成了以生产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为主的兵工生产基地,1942年,手榴弹的月产量达到6000枚;1943年开始复装子弹,月产量达到13.5万发,年生产手榴弹10万枚;1944年开始试制子弹,技术人员利用反焰炉提炼出精铜,从麻钱中提炼出锌,熔炼出三七黄铜,再加工成弹壳,当年生产子弹1万多发。④留守兵团第一兵工厂是边区规模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
  军工一厂是以生产机械为主的军用工厂。1943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后,生铁来源十分困难,边区先后成立了贺龙铁厂和军工局炼铁部,决定修建产量为一吨并以木炭为燃料的炼铁炉,军工一厂为炼铁炉制造了热风炉、炉帽、加料漏斗、送风管道以及输送系统等设备。1944年,军工一厂在技术创新、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赵占魁用麻钱提锌,得锌率达18%,为制造子弹壳所用的三七黄铜提供了原料;成功地用1斤焦碳化5斤铁,使提炼灰生铁由原来的80%提高到100%;沈鸿设计了简易翻砂机,改进了化铁炉,使工效提高了五倍;设计并制造造炮弹机器30部,装备了炮弹厂(军工一厂第三股);钱志道领导制成了氯酸钾,解决边区弹药和火柴生产需用的主要原料。该厂与留守兵团第一兵工厂合作,设计制造了生产子弹的机器,如压片机、弹壳下料冲床和引申冲床,配合了第一兵工厂的子弹生产。该厂除了完成军工生产任务外,还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要求,设计制造了印刷钞票纸的专用机器,为医院设计制造了血清离心分离器、大型消毒锅、手术刀和其他手术器械;为制药厂制造了压片机;为皮革厂制造鞣制皮革机器以及日用化工机械等。⑤军工一厂1941年至1942年在安塞县建立了紫芳沟化学厂,该厂的任务是“生产发射药和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与迫击炮弹,并用强棉代替手榴弹中装的黑火药。”⑥化学厂设立了制酸股,主要负责生产稀硫酸、浓硫酸、硝酸、盐酸、雷汞、硫化锑等;火药股主要任务是生产脱脂棉、硝化棉、硝化甘油、双基药、黑炸药和硝化甘油木粉炸药等;手榴弹股负责生产雷管、拉火、手榴弹木柄和掷弹筒等。
  抗战时期,边区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不仅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为前线生产了大批的弹药和部分武器,而且培养了一些兵工技术人才,如军工有一厂和三厂联合成立了艺徒训练班,由工程师沈鸿、钱志道、徐驰等给训练班学员上课,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技术人员,这些学员不仅在当时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领导了边区的兵工建设,而且“建国以后,这些人中有不少人成了部长、副部长和司、局长一级的领导干部,成为工交战线上的领导骨干”。⑦
  除了以上的工业部门外,边区还建立了印刷工业、火柴工业、被服工业等。总之,抗战时期边区在艰难条件下,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调动广大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了纺织、化学、煤炭、石油、造纸、炼铁、印刷、火柴等公营工业,为打破国民政府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建设边区做出了贡献。
  ①《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7—18页。
  ②《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第14页。
  ③《朱德、叶剑英电令总部调大批兵工技师来延安给彭德怀、滕代远的电报》1943年9月2日,《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30页。
  ④《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204—205页。
  ⑤《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96—197页。
  ⑥钱志道:《一切从零开始》,《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32页。
  ⑦《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第129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