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第十一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上)/第三节 边区的盐业/三
黄正林
三、盐业政策的变化和实施
1940年以前边区的盐业政策是自由生产。1940年,边区遭盐荒后,影响了边区内外食盐的供给。同时,由于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食盐成为边区争取对外贸易平衡的主要物资,如谢觉哉所说“盐是边区最大出产,也是除公粮外,政府最大收入。”①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盐的生产和管理得到边区政府的重视。1940年边区政府委托军委后勤部到三边成立了盐务局,1941年改属财政厅,由政府直接管理。盐务局由军委管理时,其内部组织由生产处、会计处和总务处构成;移交政府后,由生产科、会计科、总务科、缉私科、秘书室组成。盐务局是边区盐业生产的最高管理机关,掌管“全边区盐务行政事务并策划盐业之发展事宜”。在苟池、老池、滥泥池、莲花池设立分局,在米脂、三皇峁设立盐务办事处;在各个小池设立了分卡。②盐务局成立后,边区的盐业生产由自由生产转变为由盐务局统一管理进行生产。
盐务局组织军队生产盐有两次:1941年和1943年。1940年发生盐荒后,盐务局制定了“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生产计划③,359旅直属队等8个单位共2850人从事盐业生产。④在1942年边区盐产量不景气的情况下,1943年盐务局再次组织部队、机关4000余人在老池打盐。⑤军队的参与,增加了盐业生产的劳动力,因此,军队参与的这两年是抗战时期边区盐产量最高的两年。
抗战时期,边区为了增加食盐的生产,在组织盐民进行生产方面主要采取这样一些政策。第一,各池成立产盐委员会。督促盐民进行生产。1942年各池普遍成立了产盐委员会,是边区盐业生产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刚成立时,产盐委员会仅仅是替盐务局跑跑腿,叫叫人,对领导督促生产没有起作用。1943年春对产盐委员会进行了改组,换掉了一些不积极分子,每月发给委员150元津贴,各乡乡长为主任委员。在盐户中组织了变工队、突击队、生产合作社等⑥,在增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解决租佃关系,组织与调剂劳动力。盐务局与地方政府相配合,召集莲花池、苟池的地主,当面解决租佃关系,重新分配盐田,照顾穷户和移民,保证了佃权,安定了佃户的心情。重新调剂了公有盐坝,对于新来的盐民,分给盐坝,拨给房子,或暂时介绍雇给别人,解决了一部分盐民的盐田问题。为了鼓励盐民努力生产,盐务局召开盐民生产动员大会,奖励劳动英雄,批评二流子,督促二流子参加盐业劳动。⑦通过各种途径,把盐区的闲散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发放盐业贷款。发放盐业贷款是边区增加盐产量的主要政策,1942年3月,盐务局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盐务局办理春季盐业贷款暂行办法》,规定合乎以下情况之一者可向盐务局申请贷款:“甲、切实贫寒之在地盐户,所有财产不超过千元者(以边币计);乙、外来盐民经产盐管理委员会保证,觅有殷实店户负责承保者;丙、曾经备案正式成立之劳动生产合作社;丁、经产盐管理委员会证明认为必须贷款接济者。”和其他贷款不同的是,该项贷款以救济盐民困难,发展食盐生产为目的,故为无息贷款。还款办法是从借户出售食盐价格中扣收。⑧根据这一办法,当年开始了盐业贷款,共放出10.3万元的无息贷款。但这次贷款对生产没有起到作用,原因是各池产盐委员会“怕借给穷苦移民无保障,收不回来,就自己用了一部分或分一点给他们的亲朋。这些人把钱不但未用于生产,还有拿去抽大烟的。”1943年,盐务局改进了贷款办法,一是将贷款分为春季贷款和临时贷款。春季贷款30万元,主要分配给四大盐池,即老池10万元,苟池8万元,滥泥池7万元,莲花池5万元。贷款的原则是“各池组织盐民贷款小组,保证用于生产,以后归还。”临时贷款164.4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工资和贫困盐民买米。二是为了防止把贷款挪做他用,实行实物贷款,主要是贷给盐民工具。共贷出铁锹、铁耙384件,合边币24.5万余元,镢头15件及浪耙、筐子、扁担等合边币6.8万余元。⑨这次贷款既解决了盐民的工具问题,又解决了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对增加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第四,组织盐业合作社。1943年,盐务局按盐民有共同的生产工具、方式、场所及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组织盐业生产合作社。老池、苟池、莲花池、滥泥池等都相继成立了合作社。盐业合作社一般20人左右,如老池的张肖金合作社有20余人,陈忠合作社有21人,回民合作社有21人。⑩合作社设有理事、常务理事、主任等,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等。合作社是边区盐业生产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在盐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老池的回民合作社,自1943年4月至8月,揽工赚钱5.9万元,打盐6600驮,合边币66.5万元。(11)
①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9页。
②《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3册,第422页。
③《关于盐务问题的报告》1942年初,《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6页。
④《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2册,第99页。
⑤西北局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2年2月1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5页。
⑥《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03页。
⑦《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01、302页。
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3册,第58—59页。
⑨《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04、305页。
⑩《三边各盐池组织合作社》,《解放日报》1943年4月24日。
(11)《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06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