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二章 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下)/第三节 边区工业的历史地位/二

黄正林


  二、边区工业发展的原因
  经过八年抗战的工业建设,边区建立起来了纺织、造纸、印刷、化学、被服、食盐、石油、炼铁、煤炭、机械、兵器等工业部门,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边区工业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重视工业建设。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制度,有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实行保护和奖励边区工业发展的政策,不仅大力发展公营工业,而且鼓励其他性质工业的发展,对合作社工业、个体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业在税收采取减免政策等。这些措施在边区工业发展中都得到了实践。为了推动工业的发展,边区政府和银行在对工业的投资方面力度很大,不仅投资公营工业,而且扶持合作社工业、个体工业和私营工业的发展。因此,稳定而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政府的保护政策,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边区有工业发展的资源和基础。边区虽然经济基础薄弱,尤其近代工业完全是一片空白,但边区有进行工业建设的资源,如丰富的食盐、煤炭、石油、皮毛、木材等,使边区发展盐业、煤炭、石油、纺织、皮革、炼铁等王业有了足够的资源,只是技术不足,资源没有得到完全开发,如石油、煤炭等开发不足,影响了工业发展的水平。同时,传统手工业为抗战时期边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传统的手工业做基础,抗战期间,在短时期内,边区的工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第三,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投奔到边区,他们中有一批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为边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技术资源。如沈鸿(工人技师)、钱志道(毕业于浙江大学)、王立(毕业于同济大学)、江泽民(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李大璋(毕业于复旦大学)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成为边区工业建设的技术骨干。边区还建立了工业学校、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和学校,专门从事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使边区工业发展有了技术保障。
  第四,中国“工合”推动了边区工业特别是合作社手工业的发展。1939年4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顾问艾黎在延安访问参观时,建议边区设立中国“工合”延安事务所,由总会拨开办经费1500元,工合基金20000元。①事务所在边区建设厅的配合下,举办合作事业,推动边区手工业的发展。从事务所成立到1940年12月,成立了29个合作社,社员1132人,股金135000元,贷款120000元,产品300余种,月产值20万元,其中以抗战需要的布匹、蓖麻油、化学用品为大宗。为了推动家庭纺织业的发展,事务所举办了青年技术学校,妇女纺织训练班,发动了5万妇女纺织,纺纱20万斤以上。②因此,“工合”在推动边区工业建设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政治动员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热情,保证了边区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1942年边区工业战线也进行了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不仅提高了工厂干部的思想素质,也使工人的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工人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基于这样的认识,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边区工业建设奉献力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赵占魁那样的劳动英雄。正是这些成千上万的劳动英雄,他们创造了边区工业发展的奇迹,推动了边区工业的发展。
  ①《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延安事务所工作概况与今后计划的报告》1946年1月,《史料摘编·互助合作》第7编,第198、199页。
  ②边区建设厅:《给李富春同志的信》1941年,《史料摘编·互助合作》第7编,第201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