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共西北工委、军委成立,党组织和红军领导的统一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西北根据地的新形势

任学岭


  (一)国民党军、红军双方的战略方针与作战部署
  西北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蒋介石惊恐万分。1935年春,蒋介石调集陕北井岳秀第八十六师、高桂滋第八十四师、宁夏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陕西杨虎城部第四十二师、胡宗南部第六十一师,共5个师25个团4万余人,向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1.国民党军的部署
  国民党军此次“围剿”,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战略在西北根据地的再现。其部署是:第三十五师进攻南梁地区,计3个旅,并附陇东警二旅第六团,共7个团,分别进驻曲子、庆阳、合水,布成新月形阵线,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逐步推进;第六十一师6个团,分别进驻三水(后改名为旬邑县)、宁县、正宁地区待机,可北进南梁,南出三水(今旬邑)、淳化、耀县;第四十二师4个团,摆在宜君、中部、洛川、鄜县、甘泉一线,守备咸榆公路,作战略警戒;第八十六师4个团,以3个团进攻神府区,其五一二团由府谷南进,五一四团由神木沿窟野河斜向东南,五一五团一部在万镇、通秦镇一线,构成两个对外正面:北向神木,南向米葭;八十六师本部驻扎在榆林,五一五团一部、五一六团由横山、靖边前出大理河岸,在安定绥德清涧地区右翼构成一个马蹄形战线;第八十四师4个团,分别进占绥德及其以南、清涧、延川、延长、延安及其以西,在安定、绥德、清涧地区左翼又布成一个马蹄形阵状;八十四师还以1个团进入安、绥、清腹地,准备进占瓦窑堡。又分兵一部,控制了绥德经义合到宋家川的大道,与八十六师葭县通秦镇一线的阵地,形成对米脂、吴堡地区的南北夹击之势。
  晋军在黄河东岸一带布兵,主要是第七十一军。同时,蒋介石派出以毛侃为首的参谋团,与八十四师师部同驻绥德,以控制和监督各军。
  综观全局,敌人在北迄府谷,南至三水,纵长1500里,西接环县,东临黄河,横宽500里的广大地区,部署了5个“围剿”区,即神府、米葭吴、安绥清、南梁、三淳耀等区。就敌军态势而言,北线的神府区是钳制方向,米葭吴区则是一个缓冲地带;南线的三淳耀为监视地区,西线的南梁是重点进攻地区;而其战略重心又放在安定绥德清涧地区。
  2.红军的部署
  根据周家崄联席会议精神,刘志丹亲自起草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动员令》,送西北工委讨论定稿后,编为第一号绝密文件,2月18日发给各师、团党委,各军分会党委,各游击纵队党委。要求各级组织了解任务和领会动员令精神后,为了保密需要,自行焚毁,不许保存。原件现在已经不存在。
  据高朗亭和白坚(时为西北军委秘书长)回忆,《动员令》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对敌6个师30个团的“围剿”,只能集中主力首先打击被我根据地分割包围之敌八十四师,对其他各师暂时采取游击队袭扰,节节抗击,并在敌后开展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开辟敌后根据地,形成红色农村根据地包围城镇敌人据点的态势。号召红军指战员和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员及全体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为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而英勇战斗。《动员令》指出,为了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军事委员会由刘景范接任主席,统辖陕甘边地区的各游击队和军事建设,红二十六军步兵第三团和抗日义勇军北上陕北,与红二十七军会合,组建主力兵团,集中兵力运动作战,由西北军委直接指挥;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师长杨森指挥步兵第一、二团和骑兵团沿咸榆公路东出宜川、韩城、合阳等地区,以及在陕甘边西南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消灭分散活动的孤守据点之敌,发动组织群众,开辟新的根据地,配合照金地区、庆阳合水、环县地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员组织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机动灵活地斗争,巩固与扩大陕甘边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动员令》还指出,陕北根据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分会,马义(原名白炳圻)任主席统管清、绥、葭、吴地区的武装力量和军事建设。陕北根据地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编成几个纵队,积极地做好发动群众工作,公开或秘密地组织贫农会、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协同工农民主政府分配土地,开辟红色村庄,扩大新根据地,坚决对敌斗争,壮大武装力量。红军主力兵团集中后,国民党军三十五师、四十二师、六十一师的活动,可能更猖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群众团体的领导机关,于必要时可以转移到洛河川地区,继续坚持战斗。《动员令》最后要求红军、游击队指战员、赤卫军、少先队队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树立积极战斗、不怕牺牲、共产主义必胜、中华民族必定解放、人民生活必定改善的信心。实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反对散漫习气和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①此外,动员令还对建立供应、补给、修械和后方医院等一一作了具体布置。提出在绥清地区和下寺湾两地建立军委办事处和陕甘军事委员会,负责战争勤务工作。
  这个动员令的精髓是集中兵力。动员令分析了全国和陕甘地区的形势以后,着重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此次“围剿”的规模虽大,但各派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弱点很多。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胡宗南军摆在第二线,驱使非嫡系为先锋,而各派系又有自己的打算,都以保存实力和地盘为目的。只有高桂滋部冒险深入,如果打破该部,敌人的“围剿”计划即告破产。
  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北上陕北作战,红一团进至耀县柳林地区,钳制胡宗南部六十一师;红二团在完成阻击马鸿宾部任务后,向甘肃环县、陕西三边一带发展,开辟定边、环县新苏区。骑兵团在陕西宜川一带活动,形成了弃胡、甩马、钳制杨,集中兵力打高桂滋、井岳秀的阵势。
  (二)战役经过概要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开始于1934年12月31日的南沟岔战斗,止于1935年6月28日解放靖边县城。全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初战、内线反攻、外线进攻。
  1.第一阶段:红二十七军前哨站(1934.12.1—1935.4.30)
  1934年年底,高桂滋部第八十四师,部署就绪。其兵力配备战线编成是这样:八十四师师部偕四九九团驻绥德,二五○旅旅部驻田庄,旅长刘杰三;二五一旅旅部驻清涧,旅长高建白;五一一团沿大理河延伸至石湾一线,与井岳秀八十六师衔接;五○一团驻清涧、延川、延安,师属骑兵连驻延长;五○○团进占安定县城和瓦窑堡、永坪镇一线。这样八十四师便在安绥清靖横区,构成了一个由石湾经绥德、清涧而至延安的封锁线。高军依托这条主阵线,逐点逐区地向四周扩展,并且它的一支队伍已经深入苏区腹地瓦窑堡。为了掩护主力集结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以及党、红军领导机关的组成,红二十七军主动出击,东进迎敌。1934年12月31日,在安定县南沟岔全歼高军四九九团一个连,俘获人枪各百余,陕北红军第一次缴到机关枪三挺,还有其他装备弹药。这次战斗打出了威风,鼓舞了士气,红军反“围剿”旗开得胜。特别是用缴获敌人的大量枪支弹药补充了红军,更加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南沟岔战斗结束后,部队随即移至玉家湾一带休整,决定乘胜转至清涧苏区打击敌人。2月13日,红军进至高杰村,又歼高桂滋部五○一团1个连。之后,红军准备转移到安定县寻机再战。3月初,途经贺家湾村时,侦察员和地方同志获得清涧一连敌人正向延川驻敌护送军饷的消息,红军隐蔽在附近,将敌人全部消灭,击毙敌连长,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及所护送军饷2000多块银洋。此后,红二十七军返回安定根据地。以上三战三捷,打击了高部的嚣张气焰,迟滞了其对根据地的进攻,鼓舞了苏区人民群众和红军的斗志。
  2.第二阶段:红军主力兵团组成,实施内线反攻。(1935年5月1日—5月10日)
  (1)白庙岔会师,主力兵团组成,前敌总指挥部成立
  1935年4月底,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张秀山奉刘志丹命令,率领第三团及义勇军500余人北上到达陕北。27日,部队行至靖边县青阳岔与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会合。此前,刘志丹化装在青阳岔龙腰镇老爷庙集会上卖碗,侦知石湾国民党军李云发营驻龙腰镇、寺畔的军情。因此,红二十六军三团到达当日,刘志丹即率该团和义勇军在陕北游击队三纵队的配合下,于黎明前包围并全歼寺畔国民党军1个连,击毙连长,缴获长短枪80余支。5月1日,红二十六军第三团、义勇军在赤源县白庙岔与前来接应的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主力会师。5月4日,刘志丹在玉家湾召集两部红军领导人举行联席会议。为了统一指挥两路红军共同作战,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西北红军至此组成了一支主力兵团,总兵力共计2100余人,长短枪1500余支,轻机枪4挺。联席会议后,部队转移至冯家梢墕又召开了军民联欢会,刘志丹在联欢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要求两部红军团结一致,在西北党组织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鼓足勇气,多打大仗和胜仗,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并把陕北苏区与陕甘边苏区彻底连成一片。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及前敌总指挥部的成立,统一了作战指挥,集中了优势兵力,形成了打击国民党正规部队的中坚力量。
  (2)两战两捷,安定县城解放
  5月7日,红军获悉高桂滋部驻瓦窑堡李少堂团的1个连,将押送共产党员赵通儒去清涧,并且有杨家园子守军1个营到吴家寨子接应。刘志丹认为这是歼灭敌军的良好时机,随即召集两军红军领导人开会研究,决定由他亲自率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二团、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以及义勇军,迎击吴家寨子以东敌人;贸晋年带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一团,由玉家湾出发直接到吴家寨子,将瓦窑堡出来之敌予以歼灭。当红军准备发起进攻时,却发现接应之敌已抢先占领了南山一带,并正构筑工事。考虑到这样出击不利,就退回原处伺机再打。此时,由贺晋年带领的红一团已在吴家寨子同瓦窑堡出来之敌打响了,红军英勇激战,将敌人追至瓦窑堡数里之外的地方,一举将其歼灭,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俘敌数十人。这时,吴家寨子以东一营之敌听说瓦窑堡的一个连被红军拦截,企图增援,随即脱离阵地,迅速进到吴家寨子。刘志丹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红二十六军第三团、义勇军和红二十七军第一团、第三团及赤卫队密切配合作战,经过反复多次冲杀,终于将该敌全部歼灭。俘敌450余人,重伤敌营长1名,缴获长短枪500余支,轻机枪7挺。各部队随即进驻玉家湾一带休整。
  就在红军在玉家湾一带休整时,赤卫队、游击队和地方工作的同志陆续报告,红九支队、赤卫队,把从绥德经由清涧向瓦窑堡驻敌李少堂部护送军饷、被服装备和军官眷属的敌八十四师五○○团第三营以及驮运东西的骡马队,围困于马家坪附近的山上,要求主力红军迅速去消灭这股敌人。刘志丹立即命令部队向马家坪进发。5月9日,红军向困守马家坪的国民党军发起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敌该营全部歼灭。此次战斗,共俘敌500余人,缴获骡子200余头,长短枪400余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2挺,八二迫击炮2门,银洋2万余元,军服1500套,药品及其他物资数百驮,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生活条件和武器装备。
  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后,两战全捷,歼灭了高桂滋部两个营,使其八十四师受到重大损失,迫使其放弃驻防地安定县城和延川永坪等,撤退到瓦窑堡待援。红军解放了安定县城。至此,安定县除瓦窑堡孤城外,其余地方均为红军所控制,形势开始向着对红军有利的方向转化。安定县城的解放,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计划,就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长官何应钦,也不得不承认“此次驻军某部在清涧安定中间之望(瓦)窑堡与大部匪军遭遇,因众寡悬殊,稍有损失,若不通盘计划迅谋根本肃清,则匪患难平。”②于是,他亲赴太原与阎锡山商讨清剿办法。
  3.第三阶段:玉家湾会议,红军转入外线进攻(5月11日—6月28日)
  (1)玉家湾会议
  根据战争情况变化,1935年5月10日,中共西北工委在玉家湾召开会议。前敌总指挥部向西北工委做了军事形势的报告。会议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研究了下一步作战行动。决定红军主力乘胜向南出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转入外线进攻,转换战役方向,在红五月打通陕甘边与陕北的联系,把整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5月下旬,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二团及部分游击队由绥德挥师东进,作出准备攻打定仙墕晋军的样子。此举引起晋军的极大恐慌,急忙巩固工事,加强守备,但红军在此虚晃一枪后,急速西返张家圪台。张家圪台村驻敌高桂滋部虽只有一个连,但却是深入清涧苏区的一个钉子,尽管不如定仙坞据点之敌危害大,不过总是清涧苏区一患,拔除这个敌据点,对苏区好处很大。5月27日,红军向张家圪台驻守的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根据敌人情况,从红二十七军第三团选拔射手,首先用火力封锁住敌对面山头,不许敌人从村内跑到背后山上。同时,一部分进攻村内敌人,另一部分插到敌背后山上攻击碉堡里的敌人。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将敌全部歼灭,缴获长短枪80余支,轻机枪9挺。绥德守军闻讯赶来增援,行至半路因听不到枪声,不敢轻举妄动,急忙缩了回去。
  (2)攻克延长县城,解放延川县城
  根据玉家湾会议精神,全面考虑红军的战略利益,张家圪台战役后,红军决定攻打延长。延长县城驻有八十四师直属骑兵连100余人,延长民团200余人,矿警队30余人,总兵力计400余人。延长县民团,集合了最反动的势力,团总李鸣吾是当地罪大恶极的地头蛇。红二团到达延长县城后,于5月30日将守城民团李鸣吾部诱出城外百里处的茹子崾。红一、三团乘城内兵力空虚之际,发起猛攻。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八十四师加强骑兵连,活捉县长董公绶及连长汪镜河,延长县城遂告解放。进城后,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对国民党政府及地主豪绅的财物全部没收造册登记上账。李鸣吾民团闻知红军攻打县城,急忙回撤增援,在行至烟雾沟时被红二团及红一团围歼,李鸣吾被击毙。迫于这样的形势,驻守甘谷驿等地的民团主动向红军缴械投降。延长战斗,红军以较小的伤亡代价歼敌4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及大批补给物资。在红军强大声势的威慑下,延川守敌一个营及民团、警察等,因惧怕被红军歼灭,弃守延川城而逃往清涧,红军解放了延川县城。这时,高桂滋部的南部战线,就只有延安一个据点了。其兵力损失已达四分之一,即两个整营和6个整连,相当于1个整团。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部只能保守清涧、绥德两个据点及以外的某些战术支点了,再也无力组织进攻了。至此,红军反“围剿”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延长之战,是陕北红军首次县城攻坚战。它证明日益发展壮大的红军战斗力的增强。战后,5月30日,在延长城内召开了军民联欢祝捷大会,刘志丹讲了攻占延长城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军民为尽早把陕北苏区和陕甘边苏区连成一片而继续奋斗。同时处决了县长董公绶及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将缴获的军用物资和枪械弹药,分给各部队,将没收的大量物资钱财送回后方交政府处理,马匹补充给了骑兵团。
  (3)解放安塞、靖边、保安县城
  延长、延川解放后,6月4日,前敌总指挥部率西北红军主力兵团从延长地区出发,兼程南下。原拟先期消灭陕军四十二师一五二团一个营,解放甘泉,但因寻无战机,复鉴红军苦战未休,遂决定转入洛河川根据地休整。6月5日,部队到达目的地。前总在下寺湾会合了由南梁转来的陕甘边政府与后方机关,从而使部队的军需补给有了保障。
  部队在这里休整了数天后,6月10日,前敌总指挥部命陕北游击队第四纵队(十一、十八支队组成)围攻高桥镇。15日,复派红八十四师第一团增援。高桥民团在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下,于16日投诚。延安民团百余人来援,也遭击溃,被俘获人枪各20余,团总李汉华被击毙。
  6月12日,前总派红八十四师第一团、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围攻安塞县政府所在地兴隆寨。由于守敌都是当地民团,反动气焰极为嚣张。这里地势险要,除了一条小路经过吊桥可以通入,四周很难攀登上去,守敌构筑的工事也十分坚固,因而尽管红军从四面包围,几经攻击,仍未攻下。最后,红军利用火牛阵、埋炸药、诱敌打枪等战术,消耗他们的弹药。在红军强大声威震慑下,守敌一个连和民团,于14日夜晚扔下县政府机关仓皇逃到延安城,红军活捉了新旧两任县长及全部县府人员,收缴了全部文件和档案。
  6月17日,刘志丹亲自指挥红八十四师第一、第二两个团,攻打安塞李家塌。李家塌是个耸立在山包上的寨子,东、西、南三面都被天然的大沟环绕,沟壁陡峭,难于攀登。南面是天然的断崖,东面坡度稍缓,敌人已经将它削成了峭壁,东北面连山,敌人也已经挖了人工壕,与外界隔绝。东北角是全寨的制高点,这个北高南低的寨子,只有一个东门,开在陡峭的崖畔上,四周寨墙上布满了礌石滚木,地形十分险要。它是安塞县境内敌人最后一个据点,但却控制着陕甘边与陕北根据地互相来往的必经之路。寨子里糜集着全县的恶霸地主及其家属约2000余人,守敌共有200多名民团。他们经常外出抢劫群众财物,捕杀革命人员,破坏陕甘边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人民群众对其恨之入骨。因此,前敌总指挥部决定将其歼灭,由红二十七军第一团担任主攻,红二十六军第三团阻击保安援敌,义勇军和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在南山用火力支援红二十七军第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三团为预备队。
  6月22日,刘志丹亲临第一线,在寨子南面山坡上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敌情和地形,搜索每个可以辨认的目标。最后发现,山岩上有久经雨水冲刷而形成的石槽,双手可以抓紧石槽之间的凸棱和草木梯阶上攀。发现突破点后。刘志丹立即找来师长杨琪、师政委张达志和主攻团团长贺晋年,向他们介绍了情况后,也让他们认真观察。最后大家确认此处可以攀登。随后便制定了作战方案:由贺晋年带领由37人组成的奋勇突击队,攀上南面的崖顶,并火速登上寨墙,成功后向东发展,打开寨门,迎接主力入寨。刘志丹指挥20挺机关枪,进行火力掩护。第二团选择若干点,实施佯攻,钳制敌人。当日下午2时,各部按预定方案,全线打响。突击队出敌不意,攻击得手,团长贺晋年第一个攀上崖顶,全队鱼贯而至。正准备爬上寨墙,被敌人发觉,敌军在慌乱之中将瓢盆桶器等物,一起抛下寨墙。这时刘志丹指挥的20挺机关枪一起喷出火舌,像暴风雨一样扫向敌人,敌人完全被火力封锁了,红军突击队迅速登上寨墙,旋风般地扑向寨门,迎接主力进寨。敌人赖以生存的险要地势,就这样被红军进占了。激战直到下午7时,战斗胜利结束,歼灭了寨内全部敌人。
  6月23日,前敌总指挥部成立了临时法庭,刘志丹亲自审判了唐海鰲等几个罪大恶极的反动头目,并当场处决。至此,安塞全境宣告解放。陕甘边、陕北两个根据地已经连接起来了。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情绪,出现参军参战高潮。尤其是赤卫队员、少先队员成群结队来部队要求报名参军。这时,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已经由白庙岔会师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前敌总指挥部考虑,主力红军暂时不宜再扩大,着重发展地方武装,故对来队报名青年再三劝阻,同时也请地方党组织协助解决好这一问题。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来队报名参军者仍络绎不绝。最后西北军委决定,各师、各军可组建少共营,训练新战士和培养班、排长。
  安塞解放后,前敌总指挥部决定红二十七军第二团返回赤源县以北地区活动,打击进犯西北工委、西北军委驻地之敌,保卫后方。同时,调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北上,随主力攻打靖边。红军主力北上靖边县青阳岔、卧牛城一带集结,准备攻打镇靖城。镇靖城是国民党靖边县政府所在地,依山傍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同时,驻军又在城西一座200米高的山上修筑了名叫西山寨的寨堡,与城内守军遥相呼应。守城的是国民党八十六师二五六旅五一三团二营屈志鹏部,该部队系井岳秀的王牌营,有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共400余人,战斗力较强。此外,还有安边、靖边两县的民团、县警队、保安队200余人,协助守城。
  为了确保攻城胜利,前总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调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一、第三团,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二团、第三团,义勇军和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共3000余人参战。在兵力上双方对比为一比五,红军占绝对优势,取胜把握较大。但是,人称井岳秀的部队都是“三枪牌”(即长枪、短枪、大烟枪)的老土匪,战斗力较强,屈志鹏营又是井岳秀部的精锐,必须认真对待。红军的具体部署是:义勇军攻打西山寨,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第二团由东南城角突破,得手后向钟鼓楼发动进攻;红二十七军第三团攻打南城门楼,红二十七军第一团为预备队;游击队第三纵队在楼沟嘴准备阻击横山援敌。规定各团在义勇军未打响之前,不准开枪,不要过早惊动敌人。6月27日,红军由青阳岔、卧牛城出发,连夜急行军100多公里,于28日凌晨完成了对镇靖城的包围。按照作战计划,战斗打响后,红军攻城部队很快进入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敌营长屈志鹏见势不妙,一边指挥残兵据守工事,一边强迫城内妇幼老弱群众走在队伍前面开路,红军因担心伤害无辜群众,被迫后撤了一段。随即,红军改变战术,由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三团转攻南城门楼很快得手,义勇军也将西山寨守军全部歼灭。屈志鹏乘乱带几个残兵向西逃窜,亦被击毙。攻打靖边战斗,共毙俘敌5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迫击炮6门及大量弹药物资。因守军多为反动顽固分子,绝大部分被击毙,生俘者很少。严重危害过苏区、残杀根据地军民的反动地主民团头目阎九登、沈桂芳等也被击毙。靖边县城得到了解放。
  此战红军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阵亡50余人,其中有红四十二师第三团第一连连长和义勇军第二大队大队长,负伤指战员100余人。
  靖边战斗的胜利,极大地展示了红军的军威,震动了靖边、安边、定边一带,根据地内军民斗志高昂。该战斗也使井岳秀部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久,驻守保安的敌八十六师二五六旅一个营于6月30日弃城而逃,保安县城也宣告解放。
  西北红军主力兵占领靖边城后,将善后工作移交给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和地方党组织,于当日撤离靖边县城,经卧牛城、青阳岔转回安定县城和唐家川一带地区,至此,红军反“围剿”战役第三阶段即告结束。第二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结束。
  此后,7月10日,刘志丹率主力红军东进到三皇峁一带。红二十七军第二团隐蔽待命。12日,国民党军四四九团第一营的一个连,离开三皇峁寨到王家沟抢粮、抢物,同红军遭遇,即向三皇峁制高点柳树圪垯退去,得到寨子内营部和机枪连的掩护,负隅顽抗。红军主力兵团即从西、南两侧向柳树圪垯和三皇峁寨子进攻。激战到13日上午10时左右,红军占领了柳树圪垯制高点,毙伤敌70余人,缴枪30余支。后由于张廷芝骑兵营对我侧后进行袭击,红军撤出战斗,转移到安定北区蛇沟一带休整。
  7月12日,国民党晋军方克酋指挥12个连,将红二、五支队包围于吴堡西区尚家塬。时值大雨倾盆,行走困难,二五纵队队长郭玉人带头脱掉衣服,命令部队向晋军冲去,展开白刃战,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战,消灭晋军一个排,缴获三八式步枪23支、冲锋枪3支、手枪2支和许多弹药,突出重围安全转移。
  7月17日,刘志丹获悉驻老君殿的高桂滋部八十四师五○一团一营、五○二团三营和张廷芝营去老君殿高家塌抢粮食,便率主力红军前后夹击,将其击溃,击伤五○一团团长艾杰三,缴获长短枪300余支,机枪18挺,给高部以沉重打击,从此敌军再无力主动出击陕北苏区。
  4.南线陕甘边各部队的战斗行动
  1935年2月21日,马鸿宾三十五师一部占领悦乐、新堡、元城、柔远等地,强迫农民并村,修筑碉堡,在新堡、元城、五蛟、白豹川等地修筑碉堡25座。二路游击队和赤卫军在老爷岭山头上搭起许多毛毡帐篷,在密林中竖起红旗以迷惑敌人,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敌人,迫使国民党大部队不敢轻举妄动,在老爷岭以西徘徊、滞留一月之久。
  3月15日,敌军进占南梁。敌人寻红军主力不见,却盯住了后方机关。习仲勋率保卫大队掩护陕甘边政府和后方机关向洛河川转移,几经奋战,退至豹子川。在由豹子川东移途中,于白沙沟遭敌袭击,保卫大队奋勇冲杀,始得夺路而走。3月下旬,进至保安县石峁湾,摆脱了敌人。在这里休整20余天。4月上旬,进至洛河川阎家湾。
  4月14日,敌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得知红二十六军主力已撤离南梁,便倾巢而出,越过天险老爷岭,占领了二将川、荔园堡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寨子湾,南梁苏区沦陷。敌500多人紧紧追击转移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4月16日,习仲勋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在豹子川、白沙川交界的张岔岭被敌人包围,习仲勋身陷敌围,在极为险恶的情况下,政治保卫大队第三中队队长王殿斌和战士宋子慕掷出最后几颗手榴弹,掩护习仲勋冲出了敌人的重围,进入白沙川。
  面对残暴的强敌,红军转移外线向北、西、南三面进军。红二团、西北抗日义勇军和南梁政府保卫大队在合水、庆阳游击队配合下,在悦乐黄大塬的田崾岘消灭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的1个连,毙伤敌100余人。红三团和骑兵团在六村塬围攻敌马鸿宾一○五旅几个连失利,红一团在金村塬瓦扇子与敌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也发生了一场激战。之后,红一、二团和骑兵团在刘景范等人带领下切断咸(阳)榆(林)公路,开展游击活动,牵制南线之敌。骑兵团东进宜川,首先在延西川高桥一带由延安游击队配合,击溃延安守敌李发福部和民团300余人,接着先后在三十里铺和松树林,收缴两处民团枪支100余,得货物300余驮,随后在云岩俘敌民团兵48人,缴枪50余支,军服200余套。骑兵团东进宜川行军途中,遇敌民团,立即冲锋,压敌至屯石崾岘,聚而全歼国民党宜川民团250余人,当场击毙敌副团长马备三。之后骑兵团南下黄陵、韩城一带,伺机作战,迫使南线之敌不敢轻举妄动。红一团进驻宜君、中部一带开辟根据地之后,于7月又返回陕甘边南区开展游击活动,迅速恢复了南区根据地。
  红二团在南梁地区完成了抗击敌人的任务后,按原定作战方案,迅速脱出战线,向顺宁地区进发。4月21日,在杨清川伏击敌警三团骑兵连获胜,战后扩建了一个骑兵排。5月20日,奔袭宁塞川五城镇,歼灭民团百余人。接着北上定边,在韩家集摧毁了警三团的修械所。随后转头南下,奔袭吴起镇民团。6月28日,又奉命参加攻打靖边战斗。红二团两个多月的游击活动,开辟了定边以东、靖边以西、以北游击区,部队也得到了发展。
  5.北线(神府地区)作战失利
  在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中,神府苏区被列为重点。敌人在神木城内成立了“剿共总司令部”,由敌八十六师二五八旅旅长刘润民担任总司令,调动3个团、1个骑兵营和一些地方民团共约5000人,分别由府谷、葭县分进合击,“围剿”神府苏区;黄河保德东岸至临县一带则由晋军布防封锁。战术上修筑堡点,合并村庄,编设保甲,胁迫自首。妄图以蒋介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策略,消灭红军游击队,全部占领神府苏区。
  北线神府地区,在此次反“围剿”中经历了严酷斗争,军队、党员和干部损失很大,根据地也缩小了很多。原有红军游击队511人只剩下100多人,原有党员3800余人,损失了3400多人,原有干部507人,损失了400多人,根据地缩小了80%。损失之所以如此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主观上神府中共党和红军领导人也有错误。主要表现是,在敌人军事“围剿”和政治瓦解的严酷形势下,神府苏区党的主要负责人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对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对反“围剿”斗争在思想、组织和行动上都没有做充分准备,离开了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除此之外,西北工委、军委对神府地区工作的忽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西北工委无论是在工作的指导或武装力量的支援上,都有疏忽。没有派出精锐部队对该地区进行有力的援助,这是很大的失误。结果反“围剿”接连失利,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西北根据地的新形势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主力兵团转战800里,解放县城6座,毙俘敌3000余人,缴获枪3000余支,各种口径迫击炮6门。陕甘边军分会和红四十二师,胜利完成了西、南两线的战略钳制,歼敌千余,克据点50余座,开辟了定靖、甘宜、富中宜三个游击区,并新组建了红四十二师第四团。虽然神府地区遭受了损失,但整个西北革命形势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地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红军迅速壮大了。红色区域已经扩大到北迄长城沿线,南抵“北山”南缘,东临黄河,西接环县的30个县,其中包括陕西省25县,即府谷、神木、米脂、葭县、绥德、吴堡、横山、靖边、定边、保安、安塞、安定、清涧、延川、延长、延安、甘泉、宜川、鄜县、中部、宜君、同官、耀县、旬邑、三水。甘肃省陇东5个县,即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庆阳。在这个广大红色区域,还掌握有6座县城。西北红军亦成长为一支正规兵团: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5个团,即步兵第一、二、三、四团和一个骑兵团;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3个团,即第一、第二、第三团。神府区还有一个独立团。红军总兵力达7000余人。此外,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装备也得到补充。连成一片的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即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其中已经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有华池、庆北、新宁、永红、赤安,安塞、淳耀、赤水、甘洛等,建立县级临时革命政权的有合水、靖边、鄜西、鄜甘、肤施、中宜、红泉、赤川等,整个西北革命根据地,总人口超过100万人。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西北军委和前敌总指挥部的成立,西北红军主力兵团的组成,标志着西北红军已经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运动战的提高。经过反“围剿”战争的洗礼,表明了西北工农红军已经组成了一支完全能够胜任野战任务的主力兵团。随着主力兵团的建成,主力军、游击队、赤卫军三者的军事职能——即野战化、地方性、群众性有了明显的分工。赤卫队是一种群众性武装,它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无论是平时之维护地方,或战时之野战勤务,都将通过赤卫军使红军战争和人民结合成一体。赤卫军的这种群众性,是主力兵团和人民群众连接的纽带;游击队是环绕在主力红军外围的丰满羽翼,它在战时主要是坚持内线斗争,保卫地方;主力兵团的任务主要是执行野战,寻歼敌军主力,它在广大战线上的流动,自然减少了维护地方的直接军事任务。赤卫队、游击队,主力兵团三者军事职能的分工,突出并保证了主力兵团野战任务的实施。而这种分工,也就是游击军向正规军的提高,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西北红军在军事战略上的这一转变,标志着西北革命斗争已经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在红军建设上,正规化(相对于游击队)程度的加强,作战线的相对稳定(相对于游击战),军事后方的相对安定,都成了现实的要求了,但同时也还要看到,就整个革命形势而言,仍然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初级阶段形成的许多东西,仍然是宝贵的。因此,要求红军的正规化,又要承认必要的游击性;要求作战线的相对稳定,又要承认必要的流动;要求军事后方的相对安定,又要反对大后方主义。这些便是解决红军的建军、作战等问题中必须坚持的正确原则。正确处理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会大踏步前进。反之就会发生“左”或右的错误,或者是拘泥于游击战争初级阶段的保守主义,或者是片面强调正规化的军事冒险主义。
  ① 高朗亭:《西北红军的组建和党中央拯救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事纪实》,参见《陕西文史资料》第1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任学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