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
第七章 同甘共苦 军队机关生产自给:第三节
张水良
第三节 厂办农业 工农结合
在部队、机关、学校热烈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处在农村环境且又是经常遭受敌人包围封锁、物质技术条件相当困难的解放区公营工厂,在努力完成“正业”的生产任务外,也积极从事“副业”即农业生产,以保证粮食、蔬菜和原料等方面的部分供给,改善职工生活,减少工厂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正如1944年5月17日《解放日报》在《介绍难民工厂的副业》一文中所说的:“副业生产,是边区工厂的特点。没有副业的生产保证,正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这个基源,是因为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农村环境中,建立规模较大的工厂,首先遭到的是原料和粮食菜蔬供给的困难,其次,欲调剂工厂资金,欲改善工人生活,也必须依靠副业生产。”正因为如此,早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工会,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就把工厂办农业的问题,当作一个革命任务来抓,并于1940年9月18日发出开秋荒20万亩的号召。
于是,从1940年秋起,边区工人,特别是各公营工厂职工,都掀起了开荒生产热潮,如志丹县工人,在这一年,仅开秋荒就达1,821垧。
而实际上,早在边区总工会发出开荒号召之前即1940年春,不少公营工厂都自己动手,开荒种菜了。著名的赵占魁运动的发源厂,即延安农具厂,更是热气腾腾。
赵占魁同志在积极带动工友们开展劳动竞赛,努力完成“正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又亲自担任了该厂农业生产指导员,积极带动全体职工努力经营农业,生产粮食、蔬菜和养猪等。1943年春,他代表农具厂向全边区工人提出如下挑战:保证本年完成10万斤蔬菜,并生产7千斤猪肉的任务。
在边区难民纺织厂,工人们农业生产的热忱异常高涨,他们从1940年春开始就在工厂附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副业据点”,从事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喂猪、磨粉等生产。在“副业”生产中,工人们开展了热烈的劳动竞赛,取得了很大成效。仅1944年春耕期间,就集体开荒120垧。为了保证农作物有了充足的“养料”,全体职工都积极地投入积肥运动。难民纺织厂在短短的几年内,工余“副业”生产“获得了很大成绩”。如以粮食一项来说,该厂自1940年春开荒种地以来,截至1944年春止,便“生产了将近一千石细粮”,平均每年250石。这就使该厂全体职工在粮食供给和改善生活方面,有了可靠的保证。如1943年,该厂供给了全厂职工三个月的粮食,七个月的菜蔬;还有22%的马料,以及全部的饲草等。1944年,据估计,他们可收粮283.8石,“解决全厂全年粮食约二分之一”。在菜蔬生产上,全厂公私合计可收20万斤,这就足够全厂职工350人全年每人每天吃菜一斤半以上的需要量。也就是说,这一年,“副业”生产所获,全厂的自给量:粮食要达到50%,菜蔬要达到100%①。
在中央印刷厂,它的“副业”生产,特别是菜蔬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据统计,该厂自1943年3月份办起菜园以来,至10月上旬止,共只配备生产人员六、七个人(包括雇工一、二人),但却种了水地12亩,川地7亩,山地40亩(山地主要是种谷子、黄豆、玉米),共计59亩。而且,由于该菜园领导得力(全菜园内不设脱离生产的行政人员),工人积极(工作时间,从天亮开始,到天黑才休工),工作得法(精耕细作),使它与其他兄弟单位经营的菜园相比较,被人们公认则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菜长得最早。第二,菜长得最好。因此,它的生产收获,总是“超过计划”,请看1943年(截至10月)部分菜蔬的种植情况(见表三十三)②:
其他菜蔬,“亦有大批收获”,如西红柿,1943年8月13日《解放日报》特以《中央印刷厂菜园每天能收西红柿五百斤》为题报道说:“总计收成万余斤,每天除自己吃外,他们还向市场出售”。因此,该厂自3月份开始经营菜园以来,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即至6月份,“全年菜蔬,已能全部自给”。不仅如此,并储存明春种籽,晒存南瓜数千斤,茄子干二千多,腌黄瓜两千斤。此外,并有大批卷心白、萝卜等秋菜未收。同时,该厂还发扬了互助友爱精神,支援了兄弟单位大量的菜蔬,如在8月间,送给《解放日报》社黄瓜800余斤,西红柿200斤。
部队工厂,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下,也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种粮、种菜,甚至种棉。如三五九旅大光纺织厂,在1944年曾向各纺织厂倡导,发展“副业”生产竞赛,并提出如下保证:从6月1日起至10月止,“全厂要种100亩棉花,100亩谷子,菜蔬全部自给,麻、豆各种十亩”,同时,所有工作人员,上自厂长下至炊事员都订有各人的生产计划,除完成本身工作以外,“还要自己动手,生产2石小米(或纺纱或种地均可,若以商业手段生产者不算)。”③显然,这一生产竞赛的开展,对于各纺织厂在生产原料(棉花)和职工吃粮、吃菜、穿衣等方面的供给,都会有所保障的。而据1944年9月15日出版的《群众》杂志(第九卷第十六、十七期)载说,三五九旅大光纺织厂说到做到,已实现了它上述提出的“副业”生产保证:“全厂种棉100亩,粮食100亩,菜蔬全部自给。”
厂办农业,不仅改善了广大职工生活;为工厂生产需要提供了粮食和原料如棉花等,而且,“因为有了‘副业’基础,在工厂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起调剂作用。”——这是好多工厂总结的经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副业”促进了“正业”,农业支援了工业。
①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5月17日。
② 见《解放日报》1943年10月8日。
③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6月19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张水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