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中共七大轶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七大代表奔赴东北

李 蓉


  争夺东北,是七大明确规定的方针。毛泽东在七大的结论报告中指出: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之下。有了东北,我们胜利就有了基础,就确定了我们的胜利。并且有了东北可以获得苏联的国际援助,过去“由于各种情况的原因,国际无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帮助我们”,“我们要做国际联络工作,做外交工作,很希望国际无产阶级和伟大的苏联帮助我们。但由于各种情况的原因而没有援助我们怎么办?还是照过去那样,全党团结起来,独立自主,克服困难,这就是我们的方针”。所以,争取东北,尽量获得苏联援助,是中共七大后尽力完成的一项非常紧要的战略任务。
  还在1945年4月,中共晋察冀分局就准备抽出主力向东北发展。6月,冀热辽军区抽调部队到热河和辽宁敌后开展工作。七大结束后,许多代表报名赴东北工作。不久,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争取东北更是势在必行。当时方针已经明确了,要夺取东北,然后再夺取全国胜利。在延安的同志都争着到东北,没有愿意留下来的。大家都一起抢着去东北,赶快走,当时就这么样一个精神状态。从关内共派了3万干部、8万部队到东北去。首先去的是彭真、陈云等,他们是坐飞机去的,后来是高岗、林彪等人。大批干部从延安到东北并不容易。
  晋察冀地区的七大代表李德仲带着一大批干部,约300多人去东北,其中有将近六七十位老干部,还有文艺界的一批人士。他们是1945年9月19日离开延安的。当时延安该走的干部都走了,据说是最后一批离开延安去东北的。他把这些干部送到张家口以后,就算完成了任务。那时已经成立了察哈尔省,文艺界的这批人留在了张家口,李德仲带着50多位老同志继续向东北前进。到承德以后,火车开不了,大部分干部暂时留在承德分配工作,他则担任热河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
  山东代表团的杨永松在转道东北的路上所遭受的艰辛也是一言难尽。七大闭幕后,他所在的山东代表团的代表们继续留住在中央党校一部,进一步加深学习理解大会文件,以便今后的实际运用。同时,准备到前线去的组织工作。7月中旬便组成了山东干部第一队,100人左右,于7月24日出发返回山东敌后八路军第115师。行至晋西北时,得知日本投降,大家高兴极了。以后又陆续听到朱总司令发布给各解放区军民的命令,干部队想走得快一点返回部队去。但行至同蒲铁路西时得知:阎锡山已率部进入太原,阎、日、伪合流,执行蒋介石争夺胜利果实,打内战的方针,原日伪所占城市交通要道皆为阎军所接管,专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所以,他们不能随意过铁路,要到黑夜由武工队护送。
  时值盛夏8月,天气炎热,白天他们在高粱地里隐蔽,热得令人发昏,到晚上才过铁路。过太行涉县附近八路军第129师原师部所在地时,部队已到上党打仗去了。沿途兵站帮助他们解决食宿。他们在涉县休息了一天,遇到了原先同八路军第359旅后梯队南下的福建籍老同志,告诉说奉党中央命令已停止南下,准备北返去东北。还问他们为何还向东去,他们只好回答“没有接到指示”。
  过了平汉铁路就是冀鲁豫军区管辖地区。他们南行经林县再往东南,在铁路西40余里处待至下午出发,到晚上过了铁路,又坐小船、木排过卫河。他们在交通员带领下继续东行直至天亮,已行约100里,在一村子找干部弄了一些吃的。因距敌近不安全,他们马上继续前行,虽然已经迈不开步了,仍坚持行军数十里才住下。9月27日,他们到达冀鲁豫军区杨勇司令员的司令部。至此得知:林彪一行先乘飞机到太行,后步行至此,接中央命令去东北,数日前就走了。林彪指示山东地方干部由此直去山东,部队干部一律去东北。他们在此休息数日准备冬装,尽快北上。
  10月2日,山东干部一队80余人向东北前进,得知美军已向天津、北平、秦皇岛出动,夺占后掩护、运送蒋介石军队争夺华北、东北。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军速度。但我们每到一地要领粮、柴自己做饭吃,领草料喂马,很是疲劳。走了18天才到达霸县。他们在此休息了一天,而华东干部大队比他们晚到霸县,第二日即出发前进了。他们10月20日到固安,21日赶到平津铁路边,已人困马乏。因华东干部大队已在此休息一夜一日,护送部队要我们一同于当晚过铁路,只好遵令。七大代表杨永松的孩子快两岁了,几天来精神不好,爱哭,似已有病,且日益加重,背着抱着都不行,只好用筐子请民工抬着走。10月29日到丰润,当夜孩子死于该地。次日,杨永松夫妇留下来,忍着悲痛掩埋了儿子。
  当日下午他们又走了30余里,天已快黑了,才在一个小村子住下。继而每日赶路,途中敌机编队9架向我们几个人和小驴车俯冲下来,差一点翻了车,敌情更严重了。11月2日下午赶到抚宁县城,找到当地军分区,值班参谋告诉他们,敌人已经占领秦皇岛,并西出占海洋镇,南占北戴河及车站,并向山海关发起进攻,山东第七师绕路九门口去增援山海关,并告诉他们沿第七师出关路线加速行进,否则,敌若占海洋镇西之徐山口,就到不了九门口了。第七师当日驻徐口山附近。此地距徐山口七八十里,他们只好拼命赶路,又前进了30余里。天黑了,找个地方住下。
  次日晨2时就出发,走到一个山头看到海洋镇就在右前方山下,第七师已于早晨出发了,敌机在上空不断盘旋侦察,逼得他们快走。当天行程100余里,晚10时左右才在九门口附近追上了第七师的后卫,夜宿九门口关城。4日早上起来,太阳出来了,关口枪炮声大作,第七师守关部队与敌人打起来了。昨日拼命赶路,没在途中住下。如在途中停下,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一行三人,有骑驴、骑马的,探路前往关外绥中县前所。途中很少行人,遇见的百姓也以奇异眼光看我们。到前所火车站打听没有火车开行,却遇见了山东干部二队。同志们见他们到来都说:你们路上没被土匪劫杀,真算命大。此时,才知道匪情的严重,庆幸又过了一险关。没有火车坐,只好走路。
  11月6日,他们与山东干部二队一起,到绥中县城住宿。不料,杨永松的爱人因连日赶路疲劳并且曾摔跤,于当晚12时分娩,生下一个儿子。山东干部二队于次日坐火车走了。杨永松一家只好暂时留下来,到县政府联系,请他们关照。这时前线战况吃紧,发现街上有异样,县政府正开会,等了很久,才知他们准备撤退,到山地打游击,要杨永松自想办法离开此地。回程的路上,看见守山海关的冀东部队在街上装车,请求把爱人孩子搭在他们车上。经整日行路,晚上到达兴城。17日去火车站遇见老领导李天佑,他说当日中午有一列货车来拉伤病员,可坐此车北去锦州。于是他们乘火车到锦州,住进冀热辽军区招待所。到沈阳没火车,等了3天,从承德方向开来炮兵学校的列车,经过耐心交涉,才准他们上车。杨永松在沈阳郊外下车后遇见陈光,说是锦州已失守,他便坐送陈光来的民用卡车到沈阳铁西区工业大学,找到山东军区罗荣桓政委,由罗介绍去山东军区特务营住宿。离开集体将近一个月,自己一家独自活动的紧张、惊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来自抗大总校的七大代表王英高,说起挺进东北,就想起他去世的妻子和夭折的孩子。还在出席七大期间,他就收到爱人安彩芬的信,告诉他要做爸爸了。他们是1943年底经人介绍,1944年3月结为夫妻。安彩芬父亲是劳动模范,她是绥德师范学校的毕业生。1945年8月15日,妻子生下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取名王亚平。因为孩子出生那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亚平,象征着亚洲从此可以得到和平。9月30日,抗大总校来电叫王英高去开会,传达了立即开赴东北的决定。
  王英高回到家中与妻子告别,不料想妻子受凉得了产后热,病情较重。是留下来照顾妻子,还是为工作去东北呢?王英高心里很矛盾。他想,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党的利益。妻子也深明大义,让王英高把她送回父母家中以便照顾。于是,王英高把妻子送回娘家,就经绥德到张家口晋察冀军区去了。在张家口,王英高接到中央组织部转来的电报,说他爱人病故,他岳父也来信说,他走后第8天,他妻子去世,孩子也夭折了。为了挺进东北,王英高和妻子女儿就这样永别了。
  来自新四军的杨建新夫妇离开延安时,他们7月份出生的大女儿才4个月,他们各方联系想送给老乡,因为孩子体弱又是女孩,没有人要,最后找到总政治部李贞帮忙。大家商量,干脆买一头毛驴驮着把孩子带走算了。结果李贞给了3块大洋,团中央胡耀邦、李昭夫妇给了2块大洋,兵站站长何德权、余维,江西省委的邓洪、郑权给了3块大洋,杨建新夫妇用这些钱买了一头毛驴,驮着孩子离开延安,向东北进发。
  1946年4月6日,王若飞和秦邦宪、邓发等三位七大代表因飞机在山西兴县的黑茶山失事,壮烈牺牲。1947年,王若飞烈士的夫人李培芝带着孩子离开延安,奔赴前线。一路上风餐露宿,1岁多的女儿因患肺炎而没有药品治疗,最后病情加重,在过黄河的时候,孩子不幸夭折……当母亲的心,该是何等的悲痛!这还是烈士的后代啊!由此,使人联想到出席七大的女代表贾琏,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亲生骨肉。1934年10月,她担任了中共河北省委秘书、代理秘书长。1935年,河北省委的经费遇到极大的困难,她万分焦急,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她用自己唯一的男孩换得了50元银元,将钱全部上交,维持了党的机关1个月的生活、活动经费。此前听说过、看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也记载此事时,我的心灵再次被震撼,这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胸襟和情怀!这就是一位普通的七大代表!中国革命的成功,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又有多少人付出了这样没有办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巨大代价。
  

中共七大轶事/李 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