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中共七大轶事
长眠在烈士陵园
李 蓉
庄严肃穆的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挺进东北、最后牺牲在东北的七大代表。烈士陵园坐落在南山公园里。青松翠柏下,长眠着600多位革命烈士。七大结束后挺进东北的七大代表中,有三位就永远地安息在这里。
杨保生,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1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农村,家境贫寒,12岁开始为地主放牧。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农民起义、建立红军,他参加了少先队,受到党和革命的教育,1931年参加红军。入伍后历任司号员、译电员、机要科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9年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治部党总支书记、政治部组织科长,1941年任江苏盐东县大队政治处主任兼县委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1945年4月被选为七大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随军来到东北任新四军第三师特务第三团政委。1946年8月任拜泉县警备第二团政委兼县委委员。1947年3月任第七纵队第一九师第三团政委。6月18日在四平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
时任黑龙江省政府民政厅厅长,同是七大代表、同时从延安到东北的严朴,写了一篇《悼杨政委》的纪念文章,发表在1947年8月21日出版的《反攻》第16期第四版上。文章深情地缅怀了烈士的事迹和风采,帮助后人更多地了解到烈士的生平和风范。他写道:
保生同志生长在江西万载的雇农家庭里,自幼清贫。18岁参加少年先锋队工作,19岁正式参加红军,由于他负责、勇敢、忠实于革命事业,所以很快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觉得非常光荣,更积极地工作,更忠实于解放事业,与为人民服务事业,而刻苦奋斗,成为坚强的、出色的一个好党员与模范工作者。所以他在部队里,开始是司号员,很快就升宣传员、干部,而后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做保卫党的工作。埋头苦干了八九年,在虚心学习的工作中,从未调过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艰苦地经过雪山、草地步行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始到前方抗日的时候,他随彭副总司令到前方安心地在总司令部机要科工作,直到39年,才调任政治工作。在党的大会上,选举七大代表时,全体党员同志一致选为七大代表,于是由前方再回到延安。在七大未开以前的有限时间内,他还不放弃学习,由组织允许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七大闭幕后,他就调到东北来了。
保生同志过去我并不认识他,就在短短的党校时期,他到一部来开会时,在会场上才认识的,他每当在会议上发表意见时,有独特的优点,虽在理论上稍逊于其他同志,但他的正确意见,与实际经验,是极丰富的,实事求是,也不会说句漂亮话,因此,经常博得全体同志好评,他有非常坚强的意志,艰苦耐劳的作风,有明确诚恳的态度,不喜背后说人长短,而喜客观的当面批评,如遇同志中有错误、或缺点,他真正接受了毛主席的思想,以“治病救人”的态度,来教育一个同志。他有高度的互助精神,阶级友爱的习惯,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生活朴素,在任何环境下,当不忘本,能与穷苦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自己亦不愿多享受一些,公家发给的东西,他宁愿留给别人用。和蔼可亲,接近下层,对任何干部或群众,甚至他领导下的战士,从来不愿意发一次脾气,所以接近过他的任何人,总感觉他是共产党和八路军中有威信的一位正派人,没有一个同志不愿和他一块工作,也没有一位同志不愿接受他领导的。
保生同志在七大时,是华中代表团之一,同时亦编在我一个组,因此,我得有机会更接近他,我乐意和他谈论的是战争经验,与红军的故事,及苏维埃时代后期的经验教训,佩服他的观点和分析力,与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正确的思想方法。他虽然过去生长在穷苦家庭,迫于生活,无法求学,他参加红军时,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由于他要求进步心切,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艰苦的学习,所以能看懂报纸和文章,而且还能作很多的报告和文章。
保生同志的生活刻苦,到东北以后,还是保持着他过去的良好作风,去年11月,我在北安省府出外巡视,途经海伦偶然遇见他也是路过海伦,他是剿匪胜利回来,他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和老百姓同坐一辆车,几天来一路同老百姓同甘共苦,谁都不知道他是庆安警二团政委,假使他不招呼我,我几乎认不出他是杨保生。不意从这次见面后,竟成“生离死别”永不见面矣。前日,保生同志的爱人朱昕同志来我处,刚一见面,含着眼泪夺眶而出,好久说不出话来,我触目伤心,竟使我说不出话来安慰她……
长眠在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的七大代表,还有杨道和。他生于1914年,湖北省大悟县丰店镇人。曾用名杨道如。1930年7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滨海地区工作。1940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一团政治委员。1942年秋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第四团政治委员。1943年后到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滨海区组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工作,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二十师直工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1948年3月在吉林四平战斗中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了寻找烈士的事迹,笔者曾请杨道和家乡的有关部门帮助查找他的家人,但一直没有打听到下落。望着寒风中显得特别宁静的烈士陵园里,一排排松柏掩映下的烈士纪念碑,我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烈士的亲人们,当年是怎样牵挂16岁就参加革命、离开家走南闯北的他!或许,他们还在盼望着亲人能够回家……
这里还安放着刘海明烈士的灵位。据吕正操题写书名的《西满英魂谱》第282页记载:刘海明烈士,原名刘承燕,江西省瑞金县人,曾任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政委。1946年在黑龙江省洮南作战中光荣牺牲。我判断,这个刘海明,和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刘海明,应该是同一个人。
刘海明生于1920年,江西省瑞金县九堡乡羊角新街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4年参加革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历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机枪射手、班长、排长。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政治指导员。1939年冬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到延安。10月到延安后入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政治委员,1946年任嫩江军分区骑兵团团长。同年冬在黑龙江甘南县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关于刘海明烈士,同为七大代表、又是江西老乡的李贻树,曾回忆刘海明是在黑龙江甘南县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作为一个骑兵团的战友,李贻树的回忆不应该错;刘海明的籍贯是江西瑞金,这也是吻合的,虽然李贻树没有提起刘海明的另外一个名字,但这并不重要。剩下一个问题是刘海明的工作单位和任职,他确实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工作过,这是事实;有出入的只是职务,但刘海明牺牲时确定是团政委。这样,列入陵园烈士名单的刘海明烈士,可以有更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了。
余益元,一位来自湖南醴陵、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也在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安放有灵位。他生于1907年,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4岁到江西萍乡安源当煤矿工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1930年在安源参加红四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总司令部警卫连班长、排长,中央警卫营警卫连指导员、教导员,1936年被派到红三十二军九十六师任政治部主任。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派到冀西开辟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兼冀南军区第四支队参谋长。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导员。1940年当选为七大代表。同年4月到延安,先后进军政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9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政治处主任。1945年4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七大。离开延安到东北后,他担任了工兵学校政委。1946年6月工兵学校北迁,行至抚顺县松树镇海青岭时因车祸而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多七大代表挺进东北,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英勇斗争。他们中的一些人流血牺牲,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5年12月26日夜,混入吉林省农安县独立第八团的国民党特务发动反革命武装叛变,包围和袭击县政府大楼。情况十分危急。中共农安县委书记兼县长、独立第八团政治委员刘德彪,组织火力还击,坚持指挥战斗三四个小时,在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刘德彪,来自江西省吉水县阜田区,1915年生,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率部担任前卫任务。在强渡大渡河战斗中身受重伤,但仍坚持战斗,胜利渡河。全国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营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45年4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七大结束后,奉命挺进东北。11月率干部到吉林省农安县开辟工作,组建新生的民主政权。仅仅1个多月后,就光荣牺牲。
牺牲在东北的七大代表,还有留学苏联的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司令员朱瑞。他1905年生,江苏省宿迁县朱大兴庄人。1925年底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5年。毕业考试和实弹射击均获得第一名,受到校领导嘉奖。回国后,他参与了人民炮兵部队的创建。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义县战斗中,在前线触雷牺牲,安葬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陵园。
有的七大代表,刚刚结束七大、离开延安,便遭到敌人伏击。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率部参加巩固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1944年奉调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被增补为七大代表。1945年4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共七大。6月11日大会结束。会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干部大队副大队长,率100余名干部奔赴华中工作。7月8日,在行军途中过同蒲铁路时遭日、伪军伏击,身负重伤。7月9日不幸逝世。他是七大代表中牺牲最早的一位烈士。
1945年11月13日,在攻打包头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副团长彭济民,是出席中共七大的候补代表。他1916年11月出生在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将军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1月参加革命,加入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教导第一师。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被提拔为作战参谋,参加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的团作战参谋、团参谋长,严格治军,提出干部战士必须学会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大技术,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45年4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可惜,他牺牲时,回到部队还不到半年。让人欣慰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新近出版的《巴东县志》记载了烈士的生平,供后人缅怀和学习。
在1948年2月的陕西省宜川瓦子街战斗中,七大代表、团政委匡唐伟英勇牺牲。他1908年生,江西省吉安县芳洲村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平型关战斗和多次反“扫荡”作战,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支队第三团政治委员,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4月赴延安,6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1月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秋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第二大队政治委员。1945年4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代表出席中共七大。七大结束后,仍回抗大第七分校任大队政治委员。1946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教导旅第三团政治委员等职。在延安保卫战中奋战七天七夜,并参加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最后,为瓦子街战斗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还有的七大代表,牺牲在新中国已经宣告成立之后,更是令人扼腕痛惜。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华健,曾任中共重庆市委新市区委书记。出席七大后奉命回四川工作,担任中共川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1月被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他在狱中经受酷刑而坚贞不屈。后押解到重庆渣滓洞监狱关押。1949年10月28日,在大西南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年仅30岁。
不少七大代表,没有能够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就在作战中英勇牺牲或以身殉职,长眠在祖国大地。在1946年4月因飞机失事而牺牲的四八烈士中,就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三位七大代表,王若飞还是七大刚选出的中央委员。曾写文章悼念七大代表杨保生的严朴,也在1949年6月5日因病在北平逝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正如他在悼念烈士时所写、我们用来悼念牺牲的七大代表们:
“安息吧!你们的英雄气概,你们的不朽事迹,永远的留在人间。”
中共七大轶事/李 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