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工作概况(1938.10.19)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一)边区工会组织系统表(略)
(二)从这图表里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
从这个图表当中,我们对于边区工会,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1.边区职工运动是统一的,普遍的,在边区里,不管是产业工人,店员手工业工人,农业工人(包括雇农),苦力运输工人,以及机关、学校教职员,都是自己工会组织,这些工会组织,一方面依照产业、职业的不同、各自形成组织系统,一方面又依照地方形成各业的组织,最后统一边区总工会的统一领导之下,依照边区工会的章程,从事工钱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劳动),不分党派、民族、宗教、信仰、行会、帮口、男女老幼,只要不是汉奸土匪,并能遵守章程的,都可以加入各该业工会、各地方工会为会员。依据切实的统计,边区工人已经加入工会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计四万五千人,其中农业工人占百分之六十五,手工业工人占百分之二十五,其余是产业运输工人和教职员等。
2.边区工会是民主的。看吧!边区工会从组长起,一直到边区工会的最高领导机关—边区总工会,都是经过直接民主选举而产生的。边区总工会,为着巩固工会组织,发展工会民主,曾制定了边区工会的选举条例。现在各级工会的改选,都是依照那个条例进行的。选举的条例主要内容是:①边区工会会员,不分男女老幼、宗教、信仰、种族、文化职业、党派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工会的领导和领导机关,都须经过会员大会、职代会的直接民主选举;③各工会须定期进行改选。最高领导机关,也不得超过两年。在改选时,各前任负责人须向大会报告,由大会自由讨论,与批评;④在选举时,各工会委员会,可以提出候选人名单。候选人名单须在当选人两倍以上;候选人的详细历史,须向会议报告。参加会议者,得另提出候选名单或补充候选人数,均须经会议认可后,方能进行选举。今年四月间,全边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了,改选边区总工会,在这个大会的前后,各工会都进行了民主的改选工作。
3.边区工会是公开的、合法的。只要到过边区的工人,都会知道边区工会和其他的民主团体一样,是公开的合法的存在着。不受任何限制,工人组织工会和加入工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很自由的。
(三)抗战以来做了些什么?
自“七·七”抗战以来,边区工会领导工人,积极参加抗战。
(A)武装工人。各工厂里成年青年工人,除老弱病残外,都组织了自卫军。乡村和农民联合组织。城市工人组织有单独的工人自卫军。现有普通自卫军二千五百名,基干自卫军计三千五百名;青工参加少先队二千五百名,三项共有一万七千五百人。共有刀、矛、土枪、梭标一万三千五百支。
自卫军少先队的教育,在不妨碍做工时间,每星期上两次操及其他动作。乡村自卫军每星期一次操,研究游击战术,政治常识、防空防毒、夜间演习,保安队、政府及工会轮流帮助。
他们在戒严工作中很积极,检查来往行人,帮助区队剿匪,到处建立锄奸小组来防止汉奸活动,全边区工人已有四分之一参加了锄奸小组。
沿河一带的水手工人,葭县、清涧、延川、吴堡等处水手工人在敌人接近边区,炮轰宋家川,进入府谷时,积极帮助抗战,损坏敌人交通,帮助我军运输,要求政府给枪,准备和敌人打游击战,并有吴堡、宋家川一百六十名水手工人游击队加入正式军队。
工人为保卫与巩固边区的治安,积极参加保安队的已有六百五十四名,参加前方抗日战争的一千七百五十八名。动员工人积极参加担架运输队,五月间,单是延长就有二百五十二名工人参加了担架运输队。
(B)优待抗日救亡家属及慰劳抗日军人。a、工人自动提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耕种,并帮助抗日军人开荒一垧,收集肥料给抗日家属种地,帮助挑水、砍柴。城市工人最近每月拿二毛至六毛来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在今春开荒运动中,工人替抗属开了总共七千五百垧荒地,种早粮一千垧,延安市工人在四、五、六三个月中间捐送抗属一百四十元,单是延长县工人替抗属砍柴二万八千二百五十斤。安定县工人替抗属给肥料二千斤,曲子工人代收麦九十五亩、锄地八十四亩。b、慰劳抗日军人手套、毛袜,共五千四百四十三双,现许多地方工会、动员募捐衣服,解决抗日军人冬衣问题,现延安中区炭窑工人捐洋二十八元买衣服给抗属。c、工人关于战时的生产,为供给前方的需要,工人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提出生产竞赛。八小时工作中劳动强度很高,为帮助军队,每个工人做义务劳动。机器厂工友,曾自动于每星期六做义务劳动两小时,印刷厂工友自动减少工资,百分之二十,工人合作社工友决定以红利百分之五捐作抗日基金。 d、捐募救国公粮。延安、保安、延长、延川、甘泉、安定等县,三百五十五点七四升,除乡村工友按地交粮外,城市工友自动拿钱买粮缴纳。e、发起“五一”募捐运动。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六月底结束,已募捐款共约六百七十元。
(四)战时工人生活的改善。A、边区工会除依照政府法令,积极保护工人利益。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规定最低工资,实行例假休息,反对顽固分子破坏统一战线,索取土地,房屋债务等。并领导工人订立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B、边区已实行了“耕者有其田”,雇工已分得土地,手工业工人的工资,以现在和一九三五年比较,平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产业工人的工资平均每月从二十元至三十五元,现工人为减少工资充作抗战军费起见,自动将最高工资减低到二十八元了,比任何机关团体工作人员都高几倍。产业中的学徒,除膳食衣服由厂方供给外,并且得到津贴和享受政府规定特殊保护。C、抗战以来,边区工会领导工人,建立工人生产合作社,联合手工业工人进行集体劳动,已建立了被服、木料、纸烟、毡毯、制鞋、织袜、皮毛、瓷器等生产合作社单位,全边区集体合股,另建立消费合作社,全边区集体合股达五二四五股。D、领导雇工加紧春耕秋收工作,今年春耕运动中,工人开荒地二六〇六〇垧,种早粮七八五四四垧,修水利单安定一县就修了三一七二垧水地,延安、保安、安定、曲子种树二九二八三株。E、各地消费合作社参加工人三二八五名,投资七三四四股,计三二五八点六元。F、工人参加劳动互助组的大约百分之七十,安定、延长、华池、曲子就有一五三八人。延长、保安工人参加义务耕田队有九四三人,安定有一二一二人参加义务队。
(五)文化教育工作。
A、开干部训练班,由边区总工会开办的,第四期已毕业,各分区各县各区乡以及各业工会开办的短期训练班,流动训练班是我们的经常工作。
B、成立干部政治讨论会。各级工会的干部,都成立政治讨论会,由我们发给研究提纲,参考材料,经常进行工作,以提高干部的政治认识,这是工会干部集体的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C、成立工人俱乐部。产业工人俱乐部已成立了七处,店员手工业工人的十七处,雇工的五十余处,进行讨论政治、读报、识字、娱乐、讲卫生等工作,产业工人在俱乐部之下,组织了政治讨论会,读书会,歌咏队,剧团,宣传队,文艺小组等。
D、建立工人夜校或识字组,在产业工会和城市工会以及工人集中的地方建立工人夜校。已建立工人识字组或参加一般民众的识字组,现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雇工,都参加了识字组,边区工人识字的产业工人、店员占其全体的百分之六十,手工业工人占百分之三十七,雇工占全体百分之二十。
E、出版刊物。过去在新中华报上出版一个副刊,叫:“工人之路”,已出版到十四期,现因新中华报副刊编辑方针略有变更,暂时停刊,现在计划单独出版工人之路月刊,不久即可创刊。
F、出版业出小册子。除已出版的工会怎样工作?边区总工会战时工作纲领解释,日本暴行,边区工会工作讲授提纲,流动训练班材料等数种外,现在编印工人通俗读物,最近计划出版四册。
G、编印识字课本。已出二册,进行识字运动消减文盲。
H、收集歌谣小调,改编其内容,编印歌曲,在工人中间进行歌咏工作。
I、领导产业工人中,具有创作能力的从事集体创作。如印刷厂工友所写的“我们的生活”现在计划领导印刷厂工友写一本“我们的印刷厂”。
J、教育工人戒除不良嗜好(如吸鸦片),破除迷信,克服一切落后观念,改进日常娱乐。
K、印刷各种宣传品。
(六)抗战期工作纲领。
这个工作是边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通过的,内容如下:
1.广泛动员全边区工人积极参加抗战,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全中国。
2.维护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维护国民政府及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到底。
3.赞助全国职工运动之统一与普及,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之巩固与扩大,增强抗战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争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4.普遍的建立与健全工会的组织,吸收边区全体工人加入工会,发展工会民主,提拔和培养干部,使之积极参加工会工作,使边区工会成为全国工人统一组织的一个坚强的组成部分。
5.提高工人劳动热忱,改良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积极参加边区战时经济建设,发展国防工业。
6.实施国防的职工教育,普及抗战知识,提高边区工人的抗战政治认识和文化水平,消减文盲。
7.改良边区工人生活,加强边区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和安插因战事失业的工人参加抗战工作。
8.关于劳资争议,工会应采取适当方法使之合理的解决,才能集中力量共同抗战。
9.广泛发展工人参加自卫军,组织游击队,训练边区工人军事知识和技能,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0.领导农业工人并协助农民改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协助农民组织与武装,提高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积极性。
11.广泛开展边区工人生产合作运动。
12.动员全边区工人积极参加政府及抗日军队的一切抗日工作,并选择积极的工人干部送交政府及抗日军队分配工作,以便上下一致的协同动作,击退日寇。
13.动员工人积极进行肃清汉奸、尽量揭穿托洛茨基叛国分子捣乱工人运动、加深工运中分裂的企图与汉奸的作用,要把托洛茨基叛国分子赶出工人运动,巩固后方。
14.在全国工人统一组织的领导下,联合世界各国职工团体共同抗日,维护全世界职工保卫和平,保卫民主,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
(七)内部分工表(略)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陕西省档案馆档案资料)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