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党团组织活动情况*—3

李文芳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和开展兵运工作情况
  1928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前后,我和贾拓夫在绥德见到杨国栋,因党、团特委缺少人手,决定留我在特委工作。特委在城市不好立足,便转移到清涧县折家坪的一个旅店暂时居住,进行工作。当时参与党特委工作的有杨国栋、冯文江,又调来刘澜涛;参与团特委工作的有贾拓夫、李文芳和刘公亭。为了让各地同志知道,特委虽遭破坏,但革命并未停止,因此特委派人视察,鼓励各地党、团组织继续活动。贾拓夫被派到延安、延长一带,李文芳去绥德、清涧。1个月后,党、团特委分散隐蔽。党特委仍在折家坪,团特委转移到老君殿小学,那里的校长、教师、工友都是党、团员,便于工作。1929年2月(农历正月),团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米脂召开,主要内容是传达党的特委张家岔扩大会议精神,继续整顿和扩大组织,加紧训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不久,省委指示特委必须转移到陕北政治、军事中心的榆林去工作。这期间井岳秀部旅长刘润民先后封闭了镇川小学、米脂中学,逮捕了镇川小学校长刘绍让,特委在米脂失掉掩护机关,于是决定搬迁,特委成员分别转移到榆林。
  1929年4、5月间(农历三月),刘志丹来到榆林,主要任务是整顿组织,甄别渭华起义失败后来榆林的人员,给他们安排工作。这时特委在榆林雄山寺(红石峡)石洞里召开了扩大会议,批评了杨国栋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将杨派往黄龙山后九天一带杨庚五部做兵运工作。刘志丹担任特委军委书记,特委成员冯文江、李力果、苏醒民、刘澜涛等在榆中以公开职业作掩护进行活动(冯是教师,李是图书馆主任,苏是军事教官,刘是半工半读印刷员)。渭华起义失败后来榆林的高仰之、高仲旋被安排在军队,向孝慈、张文华被安排在榆中。6月间,刘志丹派我去神府视察工作,返回后向他作了汇报,特委决定和神木南乡区秀发生关系。9月(农历八月间),刘志丹离开特委,专搞军事工作。省委派纪凤洲(吉国祯)担任特委书记。
  1929年陕北遇了大旱,灾情严重,特委领导各县农民搞分粮吃大户运动,如在米脂、佳县一带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同时发动党、团员到国民党军队中当兵,开展兵运工作。张东皎动员横山住榆中学生黄培中、王麟选(王子庄)等去三边打入杂牌军王子元、石子俊、谷莲舫、谭世林等部,建立军队支部,开展兵运。当时去三边参军的还有李友竹、石之介、胡守业(胡立亭)等,他们和黄培中、王麟选一起搞支部工作,扩大革命影响。伊盟准格尔旗东官府的奇子俊为司令、李躬如为副司令、刘天鸣为参谋长(地下党员),进行扩军,特委随即派马思骏(马云泽)、姬宅丰等去沙圪堵该军中活动。
  1930年春,榆中校长马济川和绥师校长柳砚琛对调,特委失掉掩护,故机关由榆林迁往绥德。不久省委指示必须克服困难,将特委机关由绥德再迁往榆林,以便于领导各地工作。当时因纪凤洲、苏醒民、刘澜涛、常黎夫等都有公开职业,一下走不了,组织决定让我先到榆林筹备有关搬迁事宜,并领导军官教育团的党、团工作。直到孔祥祯担任特委军事委员来榆林后,我将军官教育团的工作移交于他。军官教育团是国民党八十六师在榆林开办的,专门培养下级军官。它从山西北方军官学校请来10余名教官,其中有阎广、尹商卿、郭有忠(地下党员)、姜益斋、郭炳(地下党员)、詹瑞等。当时神木、三边、榆林、延安的国民党部队里部有我们的士兵同志,因此特委让各地党组织做好工作,争取各部队派遣同志受训,建立军队支部。
  开始军官教育团有地下共产党员10余人,记得延安有李玉田,神木有高仰观、周梦雄等,三边有孙英俊,榆林驻军炮兵营有屈子云、工兵营有何格兰,其他人员不知姓名,担任联络员的是二五八旅录事王贵宾。每逢星期日召集他们到榆林东山药王庙秘密开会,汇报加强训练和扩大组织情况,布置工作。因此,3个月内党员由10余人发展到80多人,结业后分配到井岳秀各部队,并建立党的组织。延安的士兵返回时受党组织的影响半途哗变,将营长雷飞摩打死。神木军队支部高学礼等听候特委指示,准备暴动,但有人酒醉后把消息透露出去,常应成(常翔峰)等恐怕敌人先下毒手,便提前举行兵变,带走了10余匹马、长短枪20余支,还拉走了师长高志清的大青骡子“草上飞”。他们打了两天半红旗,打算到三边找刘志丹,没接上头,半路上被土匪张廷翔打散。这次兵变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军事人才指挥,没有群众基础做掩护。
  *本文是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根据李文芳1982年写的回忆材料节录整理的。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