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录——回忆1930至1932年陕北特委领导下的斗争*—3

赵伯平


  (三)立三路线的纠正和陕北特委工作重心的转变
  1931年1月,陕北特委迁到榆林。这时,王芾南(王林)从北方局回来,途经陕北,向特委传达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纠正立三路线。王先向特委传达,因为立三路线不切陕北实际,大家一致拥护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后王又到米脂、绥德等地向各县传达,至此,立三路线得到了纠正。同时又把党、团、工会分开,恢复了这些组织的正常工作。
  立三路线的破产和纠正,使我们重新考虑党如何在陕北活动的问题。这时我和特委的同志常常下乡,接触实际,调查研究,对陕北地理和历史,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党的力量都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我觉得当时陕北有这样一些特点:
  1、经济落后,土地集中,人民贫困。陕北工商业极不发达,农业落后,工农业产品不能自给。工业仅有榆林的1个织毯厂,其他县几乎无工业和手工作坊。商店很少,只有一些客栈和饭馆。农业除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较低以外,与关中大不相同的一点是土地集中,大地主较多,封建剥削严重,佃农租种土地,当地叫“安伙子”,肥料、农具、牲畜完全依赖于地主,因此收获时,时常倒三七开或二八开①。因为地瘠民贫,粮食收获无几,无定河两岸大量种植罂粟以维持生计,加重了农业经济的落后性,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2、统治力量相当薄弱,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武装斗争。陕北的太上皇当时是割据陕北的小军阀井岳秀,井当过陕北镇守使,属下有两个旅,一是刘润民旅,一是高双成旅,高旅是井的嫡系。两个旅分住在神府、榆林、绥德一带,兵力相对分散。井是入驻陕北的外乡人,对当地地主豪绅掌握武装心存疑惧,加以限制,因此地方反动民团为数较少,加以陕北地形复杂,广大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村与村之间,峁沟交错,北依长城,西临子午岭,东靠大河,有广大的腹地可以迂回,便于隐蔽,适宜开展武装斗争。
  3、党的组织建立较早,与人民群众有良好的联系。远自新文化运动时,李大钊就派李子洲回陕北工作,他们在陕北建立了冬学制度。农闲时,组织农民到冬学学习,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这一制度以后一直坚持,成为党领导群众的重要纽带。教育机关的党员很多,农村也发展了一批党员,有开展武装斗争的群众基础。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们自觉地进行了工作重点的转变。确定党在农村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革命力量;在城镇是隐蔽力量,保存骨干,发动群众,等待时机。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项革命斗争:
  1、建立革命武装。1930年12月12日后,延川县共青团员高朗亭到榆林向特委请示工作。高向常应黎汇报说,延川县折家坪有个反动民团,他想夺取民团的枪,建立革命武装。常说要高朗亭等些日子,见到刘志丹、谢子长后再决定行动。常并向我汇报了这一情况,我说应当找高朗亭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决定。常去找高时,谁知高竟负气走了。特委觉得这是件大事,立即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后通过延川县委,派刘善忠帮助高计划此事。正月十五日②那天,他们派了几个人携带香烟等礼品到民团驻地伪装慰问。凑巧,民团团总不在,团丁十分大意,就在他们抽烟谈笑之时,埋伏在外的人一拥而上,把枪下了。从此建立了陕北第二支革命武装(习惯上把失败的骑兵连起义作为第一支武装)。他们打土豪,分财物,搞得敌人十分惊慌。后来他们要向特委汇报工作,我们派人与高接头,以中共陕北特委名义命名这支部队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任命高朗亭为支队长,艾龙飞为政委。同时指示他们再向杜甫川一带活动,以打土豪、分财物为主要任务,不要搞土地革命,因为还无这样的条件,他们接受了特委的指示,还给了特委一些钢洋做活动经费。第九支队不仅保存下来,而且成长壮大,最后加入陕北红军的主力部队。
  1932年6月,我外出巡视工作,到达神木沙峁头高小,这个学校的党员王兆卿(后牺牲)、王兆相、杨文谟向我汇报说,他们已从山西弄来了8条枪,准备拉起队伍,搞武装斗争。我考虑他们的枪支太少,时机也不成熟,要他们物色可靠人员,先进行政治和军事教育,等枪支再多些时,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同意了我的意见,做了必要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选择有利时机,成立了革命武装。这些同志以后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的骨干。
  2、大力开展军运。这是进行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先是派杨重远去高培五旅③,因为该旅陕北人多,还有地下党员,有一定基础,后来刘志丹去王子元旅搞军运工作。他们给特委写有报告,经常请示工作。记得刘志丹派与特委的联系人是马云泽。高培五旅在山西平定驻防,一个名叫万启贤的党员,在山西省委刘天章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后命名为红二十四军。万启贤任军长,山西省委常委小顾(化名)任政委。该部以后一直打到河北阜平,沿途消灭不少地方武装。后来敌人一个旅长伪装进步,以要求起义请万军长给官兵讲话为名,把万启贤和一些干部诱骗到该部。万在给敌官兵讲话时被敌人打死,小顾被俘,同行50余人大部分牺牲。这支部队后经山西,过黄河回到陕北,特委曾派常学恭到神木、府谷去迎接。但是这支饥疲交困、弹尽粮绝的部队,还未见到特委派去的同志,就被井部缴械。参谋长朴汝英(志华)被处决。团营干部被遣散,士兵则散编在井岳秀的部队里。常学恭闻讯半途返回。这时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也由山西过河来到榆林,准备整顿这支部队。闻讯后又回山西。我未见到刘天章,但曾在客店内见到遣散的一个姓靳的团长,他告诉我这支部队的情况,因此,我才知道这些事。
  3、晋西游击队在陕北的活动。山西省委组织了晋西游击队,开始在吕梁山区活动,后因敌军“围剿”,部队于1931年9月西渡黄河,进入陕北。闻听说:这支部队当时只剩下三四十人,42条枪,队长拓克宽,政委黄子文。过河前,山西省委曾给陕北特委通知,游击队过河后接受陕北特委的领导。当时我住在下盐湾张宏治的家里(张任特委秘书)。晋西游击队政委黄子文找到我的住处,向我汇报工作,要求特委给予指示。经过考虑我当时谈了几点:(1)晋西游击队因在陕北活动改称陕北游击队。(2)部队活动地区在井岳秀和杨虎城部交界地区,这里兵力薄弱,必要时可在子午岭山上活动。子午岭早在宋朝范仲淹防御西夏时,就被削平,岭上从耀县至宁夏可并行3辆马车,便于部队行动。(3)考虑到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不要攻打县城,以减少伤亡。(4)陕北特委将发动陕北党员和群众积极参军,帮助游击队发展壮大。这几点指示原拟由黄子文回队传达,但这时北方局通知,黄的爱人李盛云在北平被捕坐监后,行将分娩,准备假释,要黄回去照顾。黄便回北方局去了。以后这支部队横跨陕北腹地,到达陕甘边的南梁与刘志丹的部队会合。
  4、在县城不搞公开活动,减少会议次数,以巡视指导代替一些会议。当时我住下盐湾,常立德、常应黎住在另一个农村,特委开会事先通知。这些措施既防止暴露自己,又防止了敌人的破坏。
  5、建立秘密赤色村。秘密赤色村是锻炼群众、积蓄力量、准备公开斗争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一期间,特委开展建立秘密赤色村的活动。秘密赤色村的条件是:本村没有地主,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秘密赤色村除有党、团组织外,还建立秘密的地下武装。拥有梭标、枪矛等武器。平时任务是防御土匪和消灭兽害,必要时可协助游击队作战。另外,选举村长(一般由可靠群众担任)借以应付敌人。当时绥德的铁茄坪有崔田夫、崔正冉、崔田民等党员,他们在那里建立的秘密赤色村,就是较好的一个。
  *本文节选自赵伯平的《中共陕北特委领导陕北人民革命斗争概述》,标题是本书编者加的。
  注释:
  ① 倒三七或二八开,即地主占总收获量的七成或八成,佃户只占三成或二成。
  ② 正月十五日,即公历1932年2月20日。经考订,应是3月12日。
  ③ 高培五旅,即高桂滋旅。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