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忆录——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北上陕北*
王世泰
为了贯彻阎家洼子会议关于协助陕北游击队,粉碎敌人对陕北的第一次“围剿”,发展和扩大根据地的决议,1934年8月初谢子长同志率红三团和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由南梁根据地出发北上,8月15日到达安定县(今子长县)西区,拉开了反“围剿”斗争的序幕。
敌人这次“围剿”的兵力,是井岳秀的八十六师和一些地方民团。井岳秀系陕北军阀,多年来一直驻守榆林、绥德、延安地区,成为统治这一地区的“土皇帝”。由于陕北游击队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不断打击敌人,严重地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井岳秀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于1934年夏开始向安定、清涧、绥德及神府我游击区发动“围剿”,妄图消灭我游击队。
针对敌人采取以连为单位进行“围剿”的部署,子长同志召集我、黄罗斌(此时任红三团政委)、贺晋年等同志一起研究反“围剿”的方针和具体行动计划,决定集中兵力,以确保具体战斗中我军的绝对优势,消灭以连为单位的“清剿”之敌。
正在这时,我军得到敌人1个连从石湾镇出来到安定县景武家塌“清剿”的消息。子长同志决定消灭这股敌人。
景武家塌村,位于一条大沟的半坡上,有四五层窑洞,村后有一座高山,敌人驻守在村子里。
8月17日,子长率三团和一、二、五支队,由驻地出发,夜行军到达景武家塌。子长命令红三团担任主攻任务,一、二、五支队配合行动,决定红三团由景武家塌村后高山向下攻击,游击队抢占沟对面和沟底,截断敌人退路。
拂晓,我军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一阵猛冲猛打,把敌人压到村子里。这一连敌人,虽然只有100多人,但是武器精良,作战顽强,钻进村凭借院墙和窑洞,拚命抗击。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被歼,一小部分被我军压到沟底下,被游击队消灭了。只有少数敌人,仍躲进窑洞里负隅顽抗。我记得敌人一个号兵和两个士兵,躲进一孔窑洞里,硬是不投降,还打伤了我几名战士,最后,我命令从窑洞顶上的烟囱向下投手榴弹,才将他们逼出来。这个被俘号兵经过教育,后来成为我军一名勇敢的战士。我的警卫员左友儿在冲锋时被打断一条腿,失血过多,不幸牺牲。左友儿同志,非常勇敢,是一个好样的战士,牺牲时年仅16岁。50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我仍记忆犹新。这一仗,全歼敌人1个连,缴获枪支100多。
景武家塌获捷后,我军迅速挥戈东进,经南沟岔、老君殿,绕道至清涧南区的张家圪台。张家圪台,是敌人的据点,住有两排敌人。我们到达张家圪台后,便很快把两个排敌人消灭了。敌人见我军占领张家圪台,急令驻薛家峁守敌1个连前来增援,结果被我军击退,狼狈逃窜。这一仗共歼敌七八十人,缴获一批枪支。
拔掉张家圪台据点后,部队进到袁家沟附近集结。此时,清涧地下党组织向子长汇报,要求部队拔掉敌河口镇据点。子长同志考虑到河口镇有敌人1个连据守,是清涧县、延川县守敌的战略支撑点,对我游击队活动妨碍很大,同意地方党组织的要求,决定消灭河口镇敌人。部队随即由袁家沟向河口镇方向出发。
8月26日,我军经夜行军,拂晓偷袭河口镇。河口镇地处无定河、黄河交汇口岸,背靠大山,两面临河,地势险要。进攻开始后,红三团仍然担任主攻任务,从山顶直扑敌阵,游击队控制黄河渡口,截断敌人东逃后路,从东西两面发动攻击。敌人见我军攻势凌厉,慌忙退进四五个高碉堡和村边工事里,凭坚固守,抗击我军。由于我军缺乏攻坚武器,虽多次组织进攻,终不奏效。子长同志指挥位置原在高山顶上,见攻坚未克,便亲到阵地前沿我的身边,查看地形,不幸被敌人从碉堡中射出的子弹击中,胸部负伤。
战斗整整打了1天。天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给部队行动带来很多困难。子长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短时间很难打下这个据点,命令部队撤出战斗。敌人见我军撤退,怕我再来进攻,不日亦东渡黄河绕道逃回清涧县城。河口镇遂宣告解放,成为我苏区。
部队从清涧县返回安定县途中,路过咸榆公路时,与二三十个押送壮丁的敌人遭遇。这批壮丁是从关中拉的,有200多人。敌人见我军大队人马,不敢迎战,除四五个逃跑外,其余敌人,一枪未放当了俘虏,200多名壮丁当即被我军释放。事后得知,押送壮丁的敌人,正是出卖王泰吉同志的刽子手马云从亲自带的人。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抓住马云从这个坏蛋。
红三团北上,在子长同志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与陕北红军游击队一、二、五支队协同作战,三仗歼敌正规军和民团数百人,缴获枪支数百支,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保卫和发展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地完成任务。
子长同志率红三团上陕北以来,指战员情绪饱满,士气高昂,受到陕北特委和广大群众帮助和爱戴。部队每到一地,特委就组织群众热烈欢迎,亲切慰问,组织各游击队、赤卫军积极配合红军行动,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送米送面支援前线。特别是许多大娘、大嫂、大姑娘抢着为我们缝补衣服、烧水做饭,亲如一家;大爷、大哥、大兄弟给我们铡草喂马,站岗放哨,支援红军。这一切,使我们非常感动,大家说:“陕北革命根据地基础好,人民群众觉悟高。”“人民群众热爱我们红军,我们红军更要为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群众,奋勇杀敌。”还有许多同志激动地说:“为了陕北人民得解放,就是献出生命也心甘情愿。”事实上,不少同志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一腔热血洒在陕北的土地上。
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特别不幸的是子长同志负伤,久治不愈,于1935年2月21日,与世长辞。子长同志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含辛茹苦,在所不辞;为解放劳苦大众,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南北奔走,鞠躬尽瘁,成为深受西北人民爱戴的群众领袖之一。早年,我有幸结识子长同志,并在志丹和子长同志领导下,参加兵运工作和陕甘边游击队的历次战斗。子长同志堪称为我辈良师益友,他的言传身教,曾使我受益颇大,数十年来不敢忘怀。所以,迄今我每每回忆往事,对子长的逝世仍心有余痛。
红三团完成北上任务之后,奉命于9月上旬离开安定,经保安(今志丹)到达庆北地区。
*本文是王世泰《回忆我的红军生涯》的一节。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