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延安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

鲁直


  南区共6个乡,约7000多人口中有2000多妇女。这些住户,大部分是从绥、米、榆、横等县移来的难民,根据该区第二乡的调查,全区属于延安本地的老户只有一姓。妇女们,除过料理家务和农忙时帮助男子送饭、担水等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劳作。自从边区政府提出发展妇纺的口号之后,南区和其他地方一样的是响应了这个号召。在农村里是照例的组织了纺织小组,但是这些组织,从未起过作用,而且一些会纺织的妇女,因不明真相,所以装做不会纺。把妇纺组看做一种负担,都在想法逃避参加。1940年延安县府在高峁湾成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抽调妇女住厂学习,但是因为出于勉强动员,故派去的妇女终究没有学会几个。到1941年5月,刘主任计划发展妇纺,可是没有找到会纺织的人。后来他利用了亲戚关系,找到了从佳县来延安的1个织布工人高能文。于是合作社就买了1架织布机,6捆洋纱,25斤上纱。计划在二乡的南庄河设立一个纺织工厂,以便发展全区妇纺。而高能文这个人,对纺织事业是很热心的,他感到没有会纺纱的人,开工厂是一个大问题。因此,他随时在打听着哪里有会纺纱的妇女。适值给他们修工厂房子的石匠李国泰,他的老婆会纺线子,就是没有棉花和车子。刘主任听到了这个话,就做了车子,拿了棉花送交李国泰老婆去纺。并对她说:“只要你会纺,不管线子纺得好坏,合作社都要,并且还要奖赏你!”这时李国泰老婆就开始纺线了。在第一次交线的时候,刘主任发了她9元钱,因此,李国泰老婆纺线的积极性就提起来了。以后她又领了棉花回去,见庄里的妇女,就滔滔不绝的夸讲刘主任奖赏了她。并告诉大家说:“给合作社纺纱,是有利的事!”这时候她无形中就做了刘主任的宣传员。因而南庄河从前本来会纺而装得不会纺的王世业、王国义、张庆福等的老婆,听了都开始纺上了。刘主任觉得鼓励的方法很好,后来又给李国泰老婆奖赏了200元,此时正是换冬衣的时候,她用来买了芝麻呢土布,缝了一身棉衣给李国泰穿上。李国泰又是个石匠,经常在门外做工,生性又好说话,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他说:“我的老婆纺线子,给我赚的穿了一身芝麻呢衣服,你们的老婆为什么也不叫去纺线呢?合作社好打交,不论线子好坏都要,而刘主任还奖赏呢!”这样一宣传,全二乡的男女,大家“眼红了”。于是都纷纷去工厂里领棉花学纺,到10月间就发展到八九十个纺妇了。
  从此纺纱有利的口号,在乡村间的妇女中,到处传说着!到1942年的1月间,就发展到200多妇纺了,合作社又做了几百架纺车,带了些棉花,到农村里散发了一回。并且规定:1个月能纺5斤线的,奖毛巾1条,能纺10斤线的,奖毛巾2条。开始学纺,就是不够5斤,也奖毛巾1条。没有米吃的难民,合作社还可以帮助调剂一些食粮,纺得不论好坏,交来合作社都收的。因此,走到处没有一个妇女推辞不纺。此时,南区工厂的纱,也就不感什么困难了,但是纱的质量很不好,于是刘主任就想了一个提高质量的办法,就把线子分成三等,一等55元,二等50元,三等45元。工厂洋布作价12元(低于市价6元),纺2斤棉花,交1斤线,赚的长头按价换布。因此,妇女们为了多赚点布,大家都拼命地往好纺。但是她们交合作社的纱,仍然纺得坏,而刘主任不但不责备她们,而且交来的都收下了。为要线子都纺好,刘主任又想了一个办法:规定交合作社本身的线子,也分了三等,一等交7两,二等交8两,三等交9两(原先一律1斤交8两)。这样一来,好线就赚得更多了,妇女们又都争取纺成一等线子,以便赚更多钱,所以合作社纱的质量,这时候就大大提高了!
  南区妇女,自从开始纺织以来,就和合作社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她们一切日用品,针线,梭布等,都是在合作社里置买,就是没有现钱,也可以在合作社里赊买布。妇女们对合作社刘主任的信仰,真是比任何人都要高。刘主任传一句话,要妇女们来开会,不论怎样忙,她们都要到会的。同时每次会议上,都敢说话毫无拘束,总有几个妇女“斗争”的要奖赏她们。情绪非常热烈,没有一个表现抱怨不满的气象。在今年“三八”节的时候,其他地方都要派人下乡动员妇女开会,但是南区二乡的“三八”节纪念会,只是刘主任传一句话,就有100多个农村妇女到会了。我们看,这些纺妇,虽然形式上没有组织,但实际上比其他任何妇女组织都有力量。
  但是南区的妇纺还是很不平衡的。据刘主任说:现在全区计二乡400多名,一乡150多名,三、五、六乡300多名,四乡只80多名,全区将近1000多名,已占妇女二分之一。全年棉花如不困难,是完全可以多发展纺妇的。因为没有棉花,去年10月南庄河的工厂就停了工。因此,今年刘主任的意见:把工厂的工人和机子都分散转到农村里去,由几个农户集股设一架机子,合作社再凑一些本钱。现在工厂有8架机子,分散转到农村之后,至少可发展到一倍。虽然形式上合作社的工厂停办了,但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根据去年办工厂的经验,集中合作社办,工厂本身是赚不了钱,去年计赔了3万多元,但纺妇则赚了四五十万元。如果分散转到农村里,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另方面还可以避免远路妇女领花的跋涉之苦,同时节省了合作社的许多麻烦。从上面南区妇纺的发展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几点经验。
  第一、不要公式化的强求妇女参加妇纺组织。刘主任调查了过去南区妇纺为什么不能起作用之后,他知道:妇女们是怕参加组织的,他就不提出组织的口号。妇女们怕调住工厂学习,他就不调住工厂。他又知道:妇女们经济还未独立,他就予以有利。妇女们爱人家说好,他就多奖励她们。刘主任了解了这些道理,就用避其所怕,就其所好的方法,引导她们纺织,使其亲身体验到纺织有利之后,自然不用动员也可以参加纺织了。现在南区的妇纺虽然没有组织之名,但确有组织之实。所有南区的每个纺妇,都认识到合作社之于她们,才是真正有利的,她们和合作社建立了血肉般的经济联系。所以,今后其它地区组织妇纺,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一定要强求一个组织形式,也不一定调几个妇女出门学习。而应该就在当地着手,先从对群众有利的小事上开始,那就自然可以发展起来了。
  第二、不要强求普遍发展,而要先从一点着手,给群众示范,作为发展的真实基础。南区的妇纺发展,是从李国泰老婆开始的,刘主任没有到处空喊组织宣传,但他做出了成绩。他知道一样的话,经群众说出就有力量。因此,他就利用李国泰老婆做了他的宣传员。这些方法的发现,都是他在实际工作中摸来的。他知道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就要对群众有利。因此他就多用奖励方式鼓励妇女,并且起了效果。各地区在发展妇纺的时候,如能瞅到自己区域里的李国泰老婆,那就一定可以发展起来。
  第三、在发展妇纺的过程中,我们的干部,必须了解妇女的特性,根据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妇女们一般的是比较狭窄、噜苏的,比如在领花和交纱的时候,她们总想占一点便宜。如果我们的干部同样的眼光狭小,计较毫厘,不能耐烦,不和蔼,那就和她们搞不好的,也就会影响妇纺的发展。刘主任在南区的每个妇女心目中,都有着深刻的良好影响,他的每一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同样由于他在每个男女的群众中,有高度的威信。因此,我们在发展妇纺的时候,最好找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去做。
  1943年3月22日
  (原载1943年3月28日《解放日报》)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