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魏晋西域长史府

作者:穆舜英


  考察队在组织清理东汉古墓的同时,在楼兰城中心的“三间房”遗址附近的垃圾堆积层中又新发现了60多枚汉文木简和汉文文书及1枚佉卢文木简。这是此次考察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60多枚汉文木简中,有4枚木简上面写有明确的纪年年号,它们是: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的1枚,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的2枚,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的1枚。“泰始”是西晋王朝司马炎称帝时的年号,这说明了这批出土的木简应是属于西晋时期的。
  从楼兰古城发现的汉文木简简文内容看,其所涉及的范围绝大部分是属于魏晋时期西域长史府属官和屯田将士所书写的文书档案的残件,其中有州郡来往的文书,有屯田事务和士兵的名册残件,有关于河水流向和弓箭具条的记录等等,还有一枚记载赎胡女的简文。结合过去在楼兰古城中所发现的大批汉文木简和文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确认我国魏晋时期仍沿用东汉旧制,在古代西域地区设有西域长史,楼兰城就曾是魏晋两朝西域长史府治的所在地。
  魏晋两朝时楼兰地区的历史情况,在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可查。在《三国志》和《晋书》中也查不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故这一段历史过去在史学研究中往往为史学家所忽略,而只是当考古学家在楼兰古城中发现了一批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和文书后,才使得人们了解了这一史实。这些木简和文书是目前我国关于魏晋时期在楼兰地区曾设置过西域长史这一历史事实的唯一的文字记录,它填补了史籍记载的空白。
  在楼兰古城中最早发现的一批汉文木简和文书是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组织的探险队得到的,斯文赫定当年在此发现的汉文木简有120枚,纸文书35件;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组织的探险队,也在此获得了汉文木简有161枚,纸文书为50件。这两次发现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其中有明确纪年年号的共34件,最早的年号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的,相当于公元252年;属于曹魏时期的木简,还有曹魏元帝曹奂的景元四年、五年和咸熙二年、三年、五年年号的木简(相当于公元263年~268年);西晋时期的木简有泰始二年、四年、五年、六年(相当于公元266~270年);还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的木简。最晚的木简年号是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的。这次考察队在楼兰古城中发现了西晋年号的木简,这已是第三次了。
  根据已发现的考古材料,人们可以得知,当时魏晋时期西域长史府应是魏晋两朝统治古代西域的前哨阵地。这个时期也是古楼兰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反映了楼兰城从它建城到两晋时期,也就是到公元四世纪时,一直是一个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在这里不仅多次发现有用汉文书写的木简和纸文书,同时还发现了使用古代少数民族文字——佉卢文书写的木简和文书,这就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事实,当时的古楼兰城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古代的少数民族,他们一起在此生活,共同开发这块绿洲,各自使用各自的语言和文字。
  从汉文木简简文中可以粗略地看到魏晋时期所置西域长史府的规模,可能是介于郡、县之间,同时又具有军屯的特点。根据《晋书·职官志》中的记载:“郡”设有太守,在太守以下还设有: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室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等。在“大县”则设有县令,“小县”设有县长,县令或县长下还设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而从山土木简简文中记录的西域长史府下的属官则有:长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还有:录事掾、仓曹掾、功曹掾、监量掾、监仓掾;还有:铠曹、水曹、帐下将、伍百、马下、领下、消工等。从上述一些属官的职称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些就是专管屯田的官吏。
  魏晋两朝仍继承汉朝的办法,继续在楼兰地区屯田,这些屯田的士卒在古楼兰地区开垦荒地,修渠筑坝;种植各类作物,使当年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从简文中还可看到,屯田的士卒不仅亲自参加农业生产,而且还在此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铁制农业工具。如在所发现的一枚汉文木简简文中曾记述道:“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见《流沙坠简》考释二簿书类三十八号木简),这是一枚记载当年屯田将领在推广犁耕和牛耕先进农业技术的简文。在古楼兰地区所发现的汉文木简中还有1枚木简,其简文的正面文字写的是:
  大麦二顷已截廿亩
  下床 九十宙为溉七十亩
  将张佥部见兵廿一人小麦卅七亩已截廿九亩
  禾一顷八十五亩溉廿亩
  莇五十亩
  其背面文字写的是:
  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
  下床八十亩溉七十亩
  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
  禾一顷七十亩,莇五十亩
  溉五十亩
  (见《流沙坠简》考释二戍役类31号简)
  这枚木简记载的是屯田将张佥部领士兵21人,共种田512亩;将梁襄部领土兵26人,共种田379亩;所种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禾(即粟)、*(外广内禾)(即糜)。在简文中还清楚地写明了这些农田已灌溉过的有多少,已锄过的有多少等等。反映了楼兰地区屯田士卒的情况。
  在已发现的木简简文中,还可见到有许多关于派士兵守堤防卫和进行溉田的记载,这充分说明了在干旱沙漠地区农业生产主要要依赖于人工灌溉这一事实。考察队在楼兰古城的城外就曾发现有四条干涸的河床,在城中发现有人工渠道的痕迹。在城外密集的雅丹地形中还曾发现有当年开垦的农田和灌渠。当然现在已完全沦为荒漠了。
  这次考察队在古楼兰城中所发现的汉文木简和文书都较为残破,其中有1枚汉文木简简文写有:“赎胡女舍律令”6个字,这反映了当年古楼兰地区曾有奴隶买卖的法规。
  在古楼兰城中发现的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纪年的木简。“建兴”是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但他只用了四年,而现在在楼兰古城中却发现了建兴十八年的木简,新疆的考古工作者过去还曾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发现过建兴三十六年和建兴四十八年的柩铭和木简。史书记载,西晋王朝在公元316年为匈奴人刘渊所建立的前赵政权灭亡后,司马氏的晋室南迁,立司马睿为帝,称东晋元帝,改年号为建武、太兴。当时北中国为各地方势力割据,原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实占据了河西走廊,建立了前凉政权。据《晋书·张轨传》的记载,西晋政权南迁,元帝改年号为东晋建武、太兴时,前凉的张轨,张实仍保留采用了建兴年号。现在新疆的考古人员在新疆的古楼兰地区和吐鲁番地区仍发现有用建兴四年以后的建兴年号的木简和柩铭,可能就是这一历史史实的反映,而且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西晋司马氏政权南迁后,古代新疆地区的楼兰和吐鲁番等地曾属于张轨父子所建立的前凉政权所统辖。这一历史事实似乎也为二十世纪初在这一地区内发现的李柏文书所证实。公元1910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到达楼兰地区,在古楼兰地区内发现了李柏文书。李柏原为西晋时的西域长史,驻守在楼兰地区,西晋政权南迁后,他投降了前凉政权,但仍驻在楼兰地区,他的文书是在距古楼兰城向南25公里的一个遗址上发现的。
  “建兴十八年”的木简所提供的纪年,是目前在古楼兰城中发现的年代最晚的一个年号,自此之后,再未发现有比它更晚的材料。那么,根据这一材料,是否就可以说明这样一个历史的史实,就是在公元四世纪初,在古楼兰地区仍然有屯田的将士,他们在西晋南迁后,实际上已为前凉张氏政权所管辖,到了建兴十八年,也即公元330年后,古楼兰城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而到了公元四世纪末,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时,东晋的高僧法显在路经罗布泊地区时,根据他的描述,这里已是荒漠了。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活跃了几个世纪的王国,竟突然消失于历史的舞台上,这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谜”。
  

神秘的古城楼兰/穆舜英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