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昌惊梦:戊己校尉府

作者:李广智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下令,由大将军李广利统领数十万大军,远征西域以西的大宛。大宛是中亚古国的名称,地点在费尔干纳盆地。如果从距离上算,汉家军队走到吐鲁番盆地,才仅仅是一半的路程。
  李广利大将军虽然置身军旅多年,但如此远征还是头一回。数十万大军穿过漫漫河西走廊,虽无战事,但伤病员问题及军用补给问题却凸现出来。伤病员用之不力,弃之不忍,大军的行动慢得跟牛车的速度差不多。大将军李广利扼腕兴叹,说这不叫远征,也不能叫军队,就是异族的迁徙也要比这个速度快得多。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远征大军进入了吐鲁番盆地。这里的气候催发了大将军李广利的一个想法。利用大军休整的间隙,李大将军会同他的部将考察了这里的地形地貌。这里是盆地,自然气候温暖,而源自天山的雪水,从木头沟里流出来,穿过火焰山中的一条峡谷,一无所得的向广袤的大漠流去。而更重要的是,这里并无百姓居住。好水肥地,就这么静静地等待着开发她的主人。
  大将军当即决定,将军中病弱疲惫的伤员集中起来,屯驻于此,垦荒种地。这项决定显然有三个好处,一是解决了伤病员问题,远征大军因此可以加速前进;二是凭借此地屯垦种地,解决远征大军的补给军用问题,后顾之忧将不再有;第三条最为重要,那就是如此远距离的征战,最易与汉王朝失去联系,有了这种中继站,就能与汉王朝遥相呼应。
  而这项决定,正是伤病将士所盼望的。于是,一声令下,人心振奋。不足千人的伤病员,不消几天工夫,就在木头沟的流水旁边,筑起了一座汉家小城。
  大将军李广利视察了这座初创的小城,登高远眺,但见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河水两岸,绿树成阴,士卒蠕动。大将军十分高兴,遂有了“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的评价。
  屯驻于此的士卒,借用大将军的吉言,为他们屯驻的壁垒,取了个“高昌壁”的名字。
  “高昌壁”以近乎神奇的速度变成了一片小小的绿洲,屯垦的当年就获得了丰收。当“高昌壁”的粮食打着“高昌”的字样运往前方的时候,当汉王朝的使者进入“高昌壁”而大声宣读汉武帝的圣旨时,“高昌”便昂首挺胸地进入了汉王朝的体制之内,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高昌,确实是一个吉利的名字。
  “高昌壁”从公元前1世纪末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内外形势的影响下,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高昌壁”在它诞生几年以后,就成为西汉王朝经营建设西域的根据地。作为根据地的重要标志,就是当时汉王朝在西域的屯垦部队设立的最高指挥机关——戊已校尉府。如果论地盘和实力,它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戊己校尉”,在汉王朝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担当此任的,都是一些重要人物。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董卓。董卓就是东汉时期的“戊己校尉”。
  东汉晚期,中原战乱不断,河西也日见动荡,只有军事化管理的高昌比较平静。于是,为了避开战乱,河西汉民也包括少数民族居民,开始大批地流向新疆,进入高昌。高昌的统治者对流民的态度是:多多益善,有多少接纳多少,与高昌土著一视同仁,只要开出土地,就可以耕种;只要劳动出力,就能生活下去。大批的河西移民,只是抱着寻求一处安宁的立足之地的目的,没想到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吐鲁番盆地的开发,得到了空前的推动和促进。新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使吐鲁番盆地,特别是高昌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商业贸易中心。
  就技术而言,在高昌建城之前,西域各国对于洪水的态度只能是逆来顺受,毫无办法。但高昌建城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一份出土的文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公元734年8月,高昌县水官杨嘉恽、巩虔纯下达命令,动员一千四百多人疏通水道,加固堤堰,以防水患。这就说明,高昌的治水已不成问题,而水官的出现则证明高昌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也证明了高昌当年水源的丰富。
  戊己校尉府的功能当然绝不是仅限于屯垦,它实际上是西域大地上主要的军事、政治中心,是西域各地的人才荟萃之处。
  平息阿毕师部族之乱,就是一例很好的证明。
  大约在公元300年前后,阿毕师部族崛起于北方,每当羊肥草黄的季节,游牧的阿毕师部族的万余铁骑就似狂风暴雪一般刮过来,侵扰西域。阿毕师部族最看重的,就是汉王朝的丝绸和手工艺品,高昌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攻击重点。阿毕师部族能征善射,最善于长途奔袭,掠城夺地,马上功夫无人能比。差不多北方所有弱小民族,都遭受过他们的袭击。
  他们惧怕汉王朝军队。
  但当时汉王朝用兵重点不在西域,正好是个空当,所以他们就乘虚而入了。可是,当阿毕师部族呐喊着攻进高昌城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开始,阿毕师部族还想组织力量冲击一下,撕开高昌城的一个口子,尔后突击进去。但很快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高昌军的沉着应战完全是有准备、训练有素的。他们不可能破城,坚持下去只能是增加更大的伤亡。箭雨石雹,他们是无法防备的。他们想到了撤退,但为时已晚,高昌军正从他们的两侧形成一个包围圈。一声巨响,城门洞开,在红色丝绸旗帜导引下的高昌军,呐喊着冲出城来。虽然阿毕师部族的铁骑最善于机动,但高昌军的大刀队却是他们的克星。亮闪闪的大刀起起落落,专砍奔腾的马腿。阿毕师部族的士卒们纷纷落马,仓皇之间,完全失去了反击的能力。
  阿毕师部族大败。
  高昌军穷追猛打,将这个不自量力的部族消灭殆尽,只有极少的几十骑遁入了北方的荒漠。
  大败阿毕师部族的,并不是汉王朝的正规军,而是高昌戊己校尉张就组织的地方军,它由屯田、戍守的士卒为骨干,并吸收当地土著居民中身强力壮者,经短期训练而仓促迎战的。但是他们地形熟悉,又出于保卫自己家园的责任,战斗情绪空前高涨,同时又有军事人才统领,所以能出师大捷。
  张就是张恭的儿子,而张恭原本就是敦煌太守属下的一员干将,训练有素。将门出虎子,游牧的阿毕师部族哪里能是他的对手。
  阿毕师部族消亡之后,西域大地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局面。高昌城也因此而发展强大继而正式成为了汉王朝统辖下的高昌郡,郡守当然驻在高昌城,郡城的规模,自然也就比先前的高昌城更为宏大。
  从属于中原王朝的高昌郡,成为割据一方的高昌王国,这一变化,发生在公元5世纪中叶。
  当时,偏安于河西走廊的北凉王族由于在当地站脚不稳,便率众西入新疆,赶走了当时的高昌太守,占领了吐鲁番盆地,升起了北凉王朝的旗帜。
  这当然是一个小朝廷,但是,驴死了架子不倒,在自成一个地理单元的吐鲁番盆地中,他们的谱却依然摆得很大。出土文物显示,这个小朝廷的王族墓冢中,就赫然写着“大凉承平十三年凉都高昌太守都郎中大且渠封戴之墓表”的字样。
  北凉王朝在高昌建立的小王朝,仅仅存活了17年。公元460年,柔然出兵攻打高昌,猛烈而又凶狠,高昌王国顷刻间土崩瓦解。之后,一任任“高昌王”相继上台亮相。他们的后台,或为柔然汗国,或为北魏王朝,或为南宋南齐,各有所依,各有其主。他们彼此兵刃相加,祸乱接连不断。高昌城头,旌旗变换,王之座椅,不断易位。直到麹嘉上台,才把局势稳定下来。麹氏统治持续了140年之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高昌城中城,就是当年麹氏王国的都城。
  对于这么一座名城,人们关心的是,它当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规模。这,史书上是有准确的记录的。《隋书》言,“其都城周一千八百四十步”。“步”古代的计量单位,先是6尺为一步,后变化为8尺一步,唐朝则为6尺4寸一步。高昌故城出土有唐尺,我们就用唐尺换算,一步则是现在的1.856米,这样,高昌都城的城周就相当于今天的3415米。而实际测量的结果,其内城的周长差不多就有3600米。高昌之宏大,在当时的西域是首屈一指的。
  高昌王城为黄土夯制而成,夯土紧实而又细密,几乎难以辨析薄薄夯土之间的层次。其城墙高达12米,墙基之厚也达到十一米左右,如果直夯上去,几乎成为一个正方体,其顶部现在也有三米多宽,在古城墙中,也算是相当坚固的了。
  就是这么一道坚固的城墙,给当年的高昌王带来了多少幻想啊。末代高昌王麹文泰就认为,如此坚固的城池,又控制着“丝绸之路”上不可取代的路段、驿站,独占商业贸易之利,且有大漠流沙之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大唐王朝就是强大得如高山一般,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就凭借着这坚固的城池,他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完全把唐太宗李世民一次又一次的规劝置之脑后,终于直接引发了唐王朝组织的统一战争。
  公元640年,唐军王师兵临高昌城下,逼迫麹氏王国就范。但麹氏还沉浸在他的坚固城池的幻想之中,拒不投降而举兵反击。但是,唐军王师是无坚不摧的。他们首先用砍伐的木材填平了城外的护壕,然后即用冲车撞击城墙,同时使用抛石车猛烈抛射巨石,屋宇行人,中者立即粉身碎骨。唐军还制作了一种“十丈高楼”般的楼车,兵士在楼车之上,可以俯视城内的一切动静,指挥抛石的打击方向。
  顷刻间,高昌城破,唐军王师如狼似虎一般拥进城去,幻想破灭的麹文泰,在高举统一大旗的唐军面前,居然当场吓死。
  麹文泰的儿子率部归降,高昌故城重新回到了汉王朝的手中。
  平定高昌的战争时间很短,但对高昌故城的破坏却很大,东城、北城大部被毁,而且从此也再没有修复。
  唐军平定高昌之后,对究竟如何处置高昌,在唐太宗李世民主持的一次御前会议上,曾有过一场很大的争论,但李世民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在高昌王国的境域内“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政治、军事形势的要求,自然要扩建在战火中毁坏严重的高昌王国的都城,这就出现了今天依然屹立于地面,规模也较高昌王都大得多的外城城垣。
  高昌外城周长达五公里多,在没有现代火器的情况下,它应该是固若金汤了。
  但是,强兵坚城,并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一百年以后,吐蕃与大唐反目,随之就大兵压境攻陷了高昌。9世纪中叶,漠北草原上的回鹘汗国率部西迁,高昌古城的高大城楼上,很快又插上了回鹘王国的旌旗。身披锦袍铠甲,头戴桃形冠的回鹘国王阿斯兰汗,成了高昌故城的主人。
  回鹘王国在高昌的统治,持续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高昌的统治范围西到库车,东到哈密,北到昌吉,地域相当辽阔。这是高昌王国繁荣、昌盛的又一个高峰。古城门上,楼阁相连,色彩斑斓。古城之内,佛寺教堂,胡祠商店,共存并立。街道两旁,商肆作坊,鳞次栉比;往返贩客,络绎不绝。
  公元1275年,在吐鲁番盆地上屹立了一千四百年的高昌故城,遭到了12万海都叛军的致命一击,以致从此再没能复苏过来。
  从西汉时期的高昌壁,到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高昌古城走完了自己的路程,留给后人的,只有一片废墟。
  但还是不断地有人从它的身边走过,睹物思情,留下了星星点点的诗作,向后人诉说着高昌曾经有过的历史风云。
  明朝的陈诚,数次出使西域,面对火焰山下的高昌破城,感慨系之。那时,距高昌毁于战火不过一百多年,但其境况已经是十分地萧条了:
  高昌旧治月氏西,
  城郭萧条市肆稀。
  遗迹尚存唐制度,
  居人争睹汉官仪。
  梵宫零落留金像,
  神道荒凉卧石碑。
  征马不知风土异,
  隔花犹自向人嘶。
  在陈诚眼中,高昌虽破,但尚有居民,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空无一人的高昌遗迹是不可以相比的。

西域古城探秘/李广智著.-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高昌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