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风窟透露出什么信息

作者:王嵘




  2
  汉风窟透露出什么信息
  库木吐拉汉风窟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壁画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壁画内容上。例如,唐代流行中原的大乘经变画的出现,就是对龟兹小乘佛教的一种变异,这些经变画的构图形式与中原汉风样式如出一辙。从绘画风格和汉文榜题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即是出于汉族画工的手笔,因而在小乘佛教盛行的龟兹出现大乘佛教内容的壁画也就不难理解了。
  千佛是龟兹石窟常见的题材,而在库木吐拉汉风石窟中出现的千佛是根据普度众生的大乘经典描绘的,这些汉地样式的千佛千人一面,单调雷同,在美术史上价值不高。这种现象是与佛教艺术的使命有关。佛教为使众生“安住正法”,而用绘画“示现”某种形象,在目的上具有强烈的“布道性”佛教艺术不过是宣扬佛法的工具而已。只要让佛徒众生满目生佛,在艺术上就不必过分讲究了,这是符合佛教艺术的美学原则的。因为它把艺术当做传道启悟的手段和媒介,并不把艺术当做创作的全部目的,不以美的艺术为创作的全部使命,自然使它的作品常常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性,而只是具备一定的或一部分的艺术性,就整体而论,则只能评估为一种准艺术。千佛必须尊严庄重,倒是那些随俗性的故事画,注入画家的美学追求,因而设计出能打动观者心灵的形式之美,创造出接近众生的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这类千佛在龟兹石窟随处可见,而汉风尊佛图在库木吐拉汉风窟的出现,则是一个例外,是龟兹壁画中绝无仅有的,尊佛形象是典型的汉族式样。在汉风窟中出现的图案纹样,如团花、卷草边饰等,是中原常见的纹饰,这种汉风图案在克孜尔石窟中是难见到的,特别是装饰图案上出现的汉式祥云朵,表示天上景观的陪衬,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被视作祥云,显然是汉地宗教和宇宙观的产物。但库木吐拉15窟的飞天无头光,驾祥云跪于莲花为佛供养,这与龟兹壁画中天神、菩萨、飞天均有头光的观念相悖。而在唐代汉地的飞天则无头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思想有关,飞仙如同飞天,它是汉地神仙观念的产物。这类飞天的作者来自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的中原,所以出现无头光飞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库木吐拉石窟中还出现了汉式供养人像,这种属于大乘佛教的供养图的大量绘制,说明大乘佛教的成分已在这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龟兹石窟壁画,是佛教教义的产物,其题材和形式都严格按照佛教经典和观念来绘制。但是,在库木吐拉第三期的作品中,却引人注目的出现了非佛教内容的世俗画,其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占主导地位的世俗画风格十分相似。如在库木吐拉石窟出土的板绘《鲁义姑图》,画中主人公就是一位唐装平民女子,线条流畅,衣纹飞动,形象极为生动。画面角下方绘一海龟,周围的装饰图案也都是中原流行的纹样。库木吐拉还出土一尊女童塑像,完全是一个汉人女孩,那憨厚、天真、快乐的表情,显然倾注了汉人工匠对女儿的一片钟爱之情。这些世俗作品的出现,突破了龟兹石窟艺术纯佛教的内容,扩展了佛教美术宝库的题材领域。
  库木吐拉汉风窟壁画题材和形式的变化,也引起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隆格里的关注。他认为库木吐拉第三期绘画出现的复杂现象不容忽视,该阶段作品“明显受中国的影响”,把“来自唐代中国的流派和来自库车的其它流派相合并了”。他举出这里佛祖的形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微妙的线条和着色上,重要的是佛祖面容、准确的比率、姣好的身材、漂亮的头饰,以及线条和色彩间的稳定平衡、花纹的现实主义描绘等等。周围人物和佛祖是谐调的,对深沉感情的表达十分明确(如对佛涅槃时各种表情的描绘),在强调具体细节时运用双轮廓等等,在这些中国传统表现手法中,“伊朗类型及其图案已被完全排除或者完全吸收”。他也发现这种风格的变化是由一种新的宗教态度导致的结果,“这种新的宗教态度是由于大乘佛教传入了一直由小乘教专一控制的地区。如果需要证据的话,那么这组拜菩萨画中即可见到,因为它只能是大乘佛教的主题。这些蒙古特征、头饰、衣服和披巾的饰褶都是传统的中国肖像画法的特征,并且该种画法一直传到宋朝……除了构图和着色上一些次要的细节外,中国潮流统治库木吐拉的艺术一天天增强……”马里奥·布隆格里特别指出拜菩萨的人们呈蒙古人的面孔以及在画法上对线条的强调等,并肯定了壁画的大乘佛教主题,这就从内容到形式上论证了库木吐拉汉风窟壁画的唐代中原特色。
  库木吐拉第三期壁画题材和形式发生的变化,已不是一般意义上艺术的借鉴和演变,而是标志着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已经在这里开辟了园地并生根开花。迁居龟兹的数万汉人,通过营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体现母体文化强大的支撑力,从中寻求慰藉和温馨,并借助传统的艺术形式昭示这些游子们固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例如,库木吐拉汉风窟山水画中出现远山近水“一摆之波,三折之浪”的笔法,画房屋也有了“向背分明”、“深远透空”的效果,这已不仅是表现形式和艺术技法的提升了,而是为了让富丽堂皇的中原亭台楼阁占据这西方净土的一席之地。绘画布局上出现的中堂式画面并在两侧配以立轴式条幅,同样也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蕴含着中原汉人追求平衡稳定的审美意识。因此,库木吐拉汉风窟的壁画,标志着它的主体已经更换,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已为适应新的群体的文化心理服务了。唐代中原的隆盛之风、文化观念、高超画艺,在西域社会文化的时空中熏染回荡。面临大唐文化艺术浪潮冲击的,已不仅是龟兹风格或印度风格的壁画,而是整个龟兹佛教文化乃至龟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库木吐拉千佛洞的汉风壁画,虽然是一种佛教艺术现象,但却传递出许多历史信息。

西域古寺探秘/王嵘著.-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库木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