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溯源
作者:李洁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1]、阳关[2]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西域一带大约于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开始独立发展。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雪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在西域地区,主要包括:鄯善、婼羌、乌秅、西夜、子合、捐笃、小宛、精绝、且末、于阗、戎卢、扦弥、渠勒、皮山、三封、龟兹、姑墨、温宿、尉头、伊循、临戎、疏勒、莎车、竭石、焉耆、危须、尉犁、山国、车师等,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西域分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楼兰[3]、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国,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西域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被迫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5世纪初,柔然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其强盛时期,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焉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并从河西辗转入新疆。与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除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嚈哒、吐谷浑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上述民族和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不仅使该地区居民族属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
唐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于唐朝政府。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直到元朝、明朝以及1759年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再次控制了相当于西域的地区,并且于清朝后期改名为新疆。从此,新疆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东边的米兰,曾经是汉朝楼兰国的重要都市,后被南移的沙漠埋没。英国考吉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此发掘并窃走一些3~4世纪的重彩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明、格调大方,甚至有希腊式的插翼天使群像等(图82),并在和田附近发现了具有波斯样式的彩画。此外,他还在吐鲁番盗走了受中原六朝影响、具有浓重汉代画像石样式的阿斯塔纳古墓中的伏羲和女娲的绘画。这些都充分表明古丝绸之路上希腊、印度、波斯、中国中原文化和造型艺术交流融合的盛况。
10世纪中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高昌回鹘王国支持信仰佛教的和田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田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峙状态。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新疆地区的蒙古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强制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总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
[1]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千米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故名.
[2]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3]楼兰(Loulan):西域古国名。楼兰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通敦煌,丝绸之路的要冲。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