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溯源
作者:李洁
“敦,大也。煌,盛也。”汉文“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有学者认为,“敦煌”于汉代出现和张骞有直接的关系,是张骞于公元前126年从西域返回长安后,给汉武帝报告有关西域见闻时提到的。
敦煌,作为东西两条丝路的交汇点,它扼据玉门关、阳关两关,西通葱岭,东接河西走廊,地势险要,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和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的必经之地,是古代世界文化最重要的交流汇合扩散地之一。它会聚、吸纳、扬弃、放射着整个欧亚大陆人类文明的光芒。佛教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经丝绸之路传播进入中国后,从内容到形式都包容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并在敦煌达到鼎盛。
据史书记载,敦煌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军霍去病率军深入河西,重创匈奴,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在甘肃西北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设敦煌郡于敦煌,在敦煌以西设玉门关和阳关,作为扼守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敦煌从此成为控制西域的基地。东汉时,敦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120年起,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西域副校尉便长驻敦煌,东汉对西域的许多重要军事行动都是在西域副校尉和敦煌太守的主持下进行的。敦煌实际上成为当时统治西域的军政中心。唐(618~907年)以后,随着中原王朝政治重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敦煌也逐渐失去其“华戎所交”的都会地位。直到清代前期,在清政府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敦煌又再度成为经营西域的基地。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