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艺术溯源
作者:李洁
日本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史前文化包括日本本土文化的三个时期:绳纹文化(公元前5500~前300年)、弥生文化(公元前300~250年)与古坟文化(250~538年)。封建时期:从7~19世纪中叶,历经飞鸟时代(592~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平安时代(794~1185年)、镰仓时代(1185~1333年)、室町时代[(1333~1573年,含南北朝(1333~1392年)、建武新政(1333~1336年)、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江户时期(1603~1868年)]等。近现代日本文化:历经明治时代(1868~1912年)、大正时期(1912~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昭和时代(宪法:1926~1945年、名义:1926~1989年)、日本军国主义(1989~1954年)。“二战”后的日本包括:占领时期日本(1945~1952年)、占领后期(1952~1989年)、平成时期(1989年至今)。
日本是接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民族,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上,无一不显现出中国的影子。日本天武时期以后的美术深受唐文化影响,形成唐文化圈。
1.日本早期本土文化概述
日本原始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约在公元前5000~前250年之间的母系氏族社会,日本人创造了辉煌的绳纹文化。新石器遗址出土有大量绳纹陶器以及石斧、石镞、骨针、骨钩等制品,由于出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1]。这一时期也称为“绳纹文化时期”(绳纹时代、じようもんじだい)。从日本发现规模最大的绳纹村落“三内丸山”遗迹以及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分析,最初的陶器为豆粒纹,随后是隆形纹和爪形纹。中期陶器大多数在厚重的器体上深刻而成,再黏上粗大的黏土纽,呈现出起伏的立体曲线纹,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力度感和厚重感(图146)[2]。绳纹中期的陶俑种类较前期丰富,头部较大,面部较平板,上面贴附着眉毛和鼻子,眼睛和嘴巴雕刻而成,手足较短,能辨别身体上表现的乳房和腹部。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变形、夸张及装饰化的倾向更为显著,有些陶俑作品用天然红色颜料涂满全身。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大约在公元前3~公元2世纪,日本从绳纹文化时期进入了使用陶器、铁器和水稻种植的弥生文化[3]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250年)。弥生陶器和铜铎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艺术文物。弥生陶器质地坚硬,器形简单,陶器装饰性减弱,花纹简洁,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弥生人从事农耕,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3~7世纪前期是日本奴隶制时代,日本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阶段。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4]从250年始,迄于538年,以日本已畿内为中心,营建了大量高大而宏伟的“古坟”。目前发现有71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的大山冢仁德天皇陵)。坟墓长达475米,宽300米,高27米,外有3道壕沟环绕,坟内有大批殉葬品,其中不仅有玉器、铜器、金银首饰,还有铁器工具,并且有叫做“埴轮”[5]的各式陶俑。埴轮陶俑陪葬品与中国汉代随葬的陶俑相似,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人体比例被忽略,身体、手足被随意拉长或缩短,荷锄农夫、弹琴乐师、神秘舞巫身穿巫服,留出五官的黑洞,展现出当时社会各种人物的生活面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2.幕府时期多元文化的移入与融合
6世纪初,儒家经典、佛教等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便以佛教为中心展开。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韩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另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6]、《日本书纪》[7]也在此时相继编成,从而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从中国的隋代开始,日本即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到唐代,日本到中国朝贡留学的人数与日俱增,形成相当的规模,这些叫做“遣唐使”的学者和僧人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白凤文化[8]、天平文化[9]和平安文化[10]集中体现了日本早期封建社会文化(飞鸟[11]、奈良、平安时代)。封建社会初期,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吸取汉唐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佛教艺术以奈良药师寺为代表。另外,日本在使用汉字记事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日语的音和声,创造了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万叶假名”和歌集《万叶集》,结束了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随着假名文的出现,显示日本“和风”文化特色的日本文学、建筑与雕刻、绘画与音乐、书道与茶道等开始繁荣发展。
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明治维新[12],共经历了镰仓幕府[13]、室町幕府、江户幕府3个幕府时代,共682年。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镰仓幕府的建立宣告了日本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时代的结束,武士[14]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武士集团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后所建立的政权。1573年,义昭因与织田信长作对而被流放,室町幕府灭亡。
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从创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期间,末任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15](图147)为止。它是日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幕府政权,因位于江户城(今东京)而得名。武士文化包含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成为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日本封建社会后期包括桃山、江户两个时代,历时260余年。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织丰时代)是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为名,历经了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德川家康(1542~1616年)、德川末期(1845~1867年)几个时期。
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列强开始窥视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国舰队第二次叩关,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封闭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从而结束了200余年的锁国政治,继之签订的《安政五国条约》,把日本置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与此同时,开关后国内各种阶级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反对幕府专制的斗争高涨。1868年幕府政权崩溃,明治政府成立,揭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
3.日本近现代文代
明治时代(1868~1912年)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
从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评与反思、折中与创造三个阶段。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
明治初期,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脱胎出来的新政府,为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当时日本已经认识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因此,日本政府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一批知识分子以“明六社”[16]为中心,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西化大潮冲击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该组织认为日本的首要任务是开启民智,以欧美为目标改造日本社会,主张学习西方,批判旧的儒学思想,提倡“实学”;宣扬以弘扬人欲、实现平等为内容的,以追求利益、快乐、幸福为原则和目的的功利主义道德观;要求自由平等,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国民,建立独立国家;在政体问题以及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等问题上主张渐进温和、保守的立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开始探索以西方文化为媒介,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特色道路。
大正时代(1912~1926年),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日本的各个领域。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逐渐形成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主张实现君主立宪制,即限制军阀、官僚专制,扩大议会的权力。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
昭和时代(1926~1989年)始于20世纪初,终于本世纪末,历时63年,是20世纪日本现代史上风云变幻及其特质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昭和前期,伴随日本社会的激荡与变幻,日本文化也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中谱写自身的历史。“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团体协议会”、“全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左翼剧团等文艺组织相继成立。美术同盟在举办群众性画展的同时,还把作品送到群众手中。思想家结成“唯物论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哲学上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作为“国策”于1932年成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在政府推动下,文化界组织各种法西斯文艺团体,大搞“战争文学”、“报国文化”;思想界也蜂拥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论,提倡回归日本,强调“日本精神”,宣扬“皇道主义”意识形态。至此,战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机,而被血腥的侵略战争所吞没。
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文化大众化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体的大众的基本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人们开始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热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战后日本文化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海外文化的流入与旧文化形态的复活并行不悖。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号“平成”。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绳纹陶器:因其表面纹样为绳纹而得名,绳纹是以绳索按压在器型表面上形成的。以绳纹为底,再运用线刻、贴附、磨削等手段增饰其他纹样。纹样多呈横带状,有些覆盖了整个器表,主要为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的抽象纹样。
[2]刘晓璐.日本美术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弥生文化: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于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
[4]古坟时代(Kofun period)也称为“大和时代”,是日本定都于大和地区的时代(250~538年),包含飞鸟时代。在大和时代,国王虽屡次迁都,但因迁都范围仍局限于大和地区,所以日本仍被称为“大和”。
[5]埴轮就是以黏土塑造后烧制的轮状器物,是一种丧葬用的红陶明器,大体分为具象的形象埴轮和抽象的圆形埴轮两大类,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和房屋等。
[6]本书由太安万侣在680年呈献给元明天皇,记载了凭记忆记下来的一些旧事记中的故事以及一些数代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很多故事同中国的上古故事相同或者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对此,存在着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这些故事在整个亚洲大地上流传,所以中国与日本的书籍上都有记载;还有一种解释是,日本人模仿了中国的皇权天授的故事,杜撰了日本天皇的故事;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是,中国或朝鲜早期的移民及僧侣带去了这些故事。
[7]《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舎人亲王等人所撰、于720年(养老4年)完成。该书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30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系谱1卷,但系谱如今已亡佚。
[8]白凤文化是指大化革新至奈良时期的文化。
[9]天平文化泛指整个奈良时期的文化。
[10]平安文化:平安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独揽大权为止。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日本的文化在继续接受唐朝文化和艺术浸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合汉文化,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
[11]飞鸟原是日本古地名,位于今天日本的奈良县西北部。它是日本最初的首都,古代文化遗迹较多,形成有特色的飞鸟文化。
[12]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13]幕府一词,原指将军出征在外,办公的府署设在帐幕内,因此称为“幕府”。
[14]武士,本意为学习武艺,执掌军权者,是日本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政治体制。
[15]大政奉还,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庆应三年(1867年)1月,幕府末年由土佐藩的脱藩乡士坂本龙马,在幕府因萨长密约的同盟而政权飘摇时,坂本龙马为了加速日本的团结、减少内耗(因时代背景,当时英、法等列强也正积极谋取在日利益),因此向萨长阵营提出“大政奉还”的建议,要求幕府和平将政权交还给天皇,并组织新政府、内阁等。在坂本龙马等人的奔走调停下萨摩藩和长州藩的萨长同盟成立。
[16]明六社:明治初期的重要启蒙团体。其主要成员有:森有礼、福泽谕吉、加藤弘之、中村正直、西周(にしあまね)、西村茂树、津田真道、箕作秋坪、杉亨二、箕作麟祥,他们都是当时日本一流的学者、思想家,是和、洋、汉丰富知识的持有者,与明治政府关系密切。明六社的社刊《明六杂志》,在当时开了评论性杂志之先河,对启蒙思想的传播交流和普及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