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概况

作者:李最雄





  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早在张骞开通西域之前,中国的丝绸就已经远销中亚和西亚诸国。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们将生产丝绸的人和丝绸本身称之为“Seres”或“Sericum”。毫无疑问,这些丝绸是通过古代中继贸易得以实现的,而丝绸的生产者或生产地则是远在东方的中国人或中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历时13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打开了中西方之间的交通之路,史学家们将张骞的伟大壮举称之为凿空西域。
  丝绸之路是近代东方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名词,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首创。最初指的是自我国经内陆亚洲通向西方的沙漠绿洲之路,而后,人们就将这条运送中国丝绸和沟通古代东西方文化的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在今天,丝绸之路已是东西方文化和友好交流的代名词。它东起我国古代的长安,经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至敦煌市为丝绸之路的东段。自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境到达帕米尔高原的地段为丝路的中段。丝绸之路在中段又分作南北两条路线,南道经楼兰、且末、于阗(今于田)至帕米尔高原;北道经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的北缘出向中亚诸国,著名的龟兹石窟和吐鲁番石窟就坐落在丝绸之路北道。隋唐时代,又开通了经伊吾(哈密)、北庭(吉木萨尔)的新北道。丝绸之路西段主要指中亚以及西亚诸国。
  佛教诞生在古代的印度,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在丝绸之路沿线遗存下大量佛教石窟,其中在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就有大小石窟约6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石窟20处。在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石窟有龟兹石窟群和吐鲁番石窟群,其中以拜城县的克孜尔和克孜尔尕哈石窟、库车县的库木吐拉石窟、吐鲁番地区的柏孜克里克和吐峪沟石窟等为代表。在丝绸之路的东段,有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和河西石窟,陇东、陇南石窟群,其中代表性的石窟除莫高窟外,还有安西县的榆林窟、张掖市的马蹄寺和金塔寺、武威市的天梯山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泾川县的南石窟和武山县的水帘洞—大像山石窟等。另外,在宁夏石窟中代表性的有须弥山石窟,陕西石窟群中代表性的有彬县大佛寺。
  石窟寺是我国文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石窟文物中,最主要的是壁画和塑像。本书以丝绸之路石窟中最有代表的12个石窟为例,进行壁画及彩塑保护研究。
  (一)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的明屋依达格山南麓,西距拜城县60㎞,东南距库车县67㎞。
  克孜尔石窟始建于3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直延续到8世纪初、中期。现存洞窟251个(已编号236个),壁画约10000㎡,主体塑像多已被毁坏或被外劫,现仅存几身残躯,另外存有一批经文残片等文物(图1-1;彩版一,1~3)。
  根据不同的窟形和不同的壁画题材风格,将克孜尔石窟中保存较完整的74个洞窟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东汉后期,4个洞窟;第二期为两晋时期,12个洞窟;第三期为南北朝到隋,30个洞窟;第四期为唐、宋时期,25个洞窟。另外还有早期开凿洞窟、晚期绘制壁画的洞窟3个。
  克孜尔石窟中,壁画的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和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天宫伎乐图、说法图、礼佛图、动物图、天象图等。其中,大量的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占有突出的地位。经过调查,目前已辨认的本生故事画约有135种,400条幅,数量居全国石窟之冠。本生故事画中,最常见的有睒子本生、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等。佛传故事画60余种,最常见的是有关涅槃内容的。因缘故事画40余种,最常见的是波罗奈人身贫供养缘品、恒伽达缘品、华天因缘品等。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不同于敦煌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它只是表现本生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性情节,因此一幅画就代表一个故事。这样在一处壁画中,有时可以出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本生故事画,这种特殊、杰出的绘画处理技法是别的石窟壁画中难以见到的。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克孜尔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城西南约30㎞的渭干河流经确尔达格山山口处的东崖上。目前,已编号的洞窟有112个(图1-2;彩版一,4)。
  根据窟形和壁画题材风格将库木吐拉石窟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两晋时期;第二期为南北朝到隋时期;第三期为唐到回鹘高昌时期。库木吐拉石窟早期壁画与克孜尔石窟早期壁画极为相似,但后期壁画与克孜尔后期石窟有很大差异。
  库木吐拉前期石窟为中心柱形窟。这类洞窟以46窟为代表,窟顶中心画天象图,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下方画一行本生故事画。正壁开龛,龛上壁画闻法天人,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
  库木吐拉中期石窟,除中心柱窟外,出现了方形窟穹隆顶窟。这类洞窟以34窟为代表,窟顶穹隆中画12个条幅,每一个条幅画一个人物。穹隆顶平面部分的四角各画两个人,共捧一个圆盘状的物品,窟内四壁各画五行,每行画八幅因缘故事画。在上下画行之间空隙处,有古龟兹文题记。
  库木吐拉后期石窟,除继续保留中心柱窟外,出现了长方形纵券顶正中设高50㎝坛基的石窟。这类洞窟以16窟为代表,窟顶中心画券朵云图案,窟顶左右西侧画小千佛。左右甬道画日天的形象,状如莲花,周围有祥云飘渺,还画有飞翔的大雁。
  库木吐拉的壁画与克孜尔石窟壁画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在艺术风格上唐的风格较浓。
  (三)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保存壁画1400多平方米。
  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唐代,绝大部分的洞窟属于回鹘高昌时期,个别洞窟还延续到元初。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回鹘佛教艺术弥足珍贵的遗存,对于维吾尔族古代文化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题材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和单独的焚棺、降魔、初转法轮等内容;第二类是经变画,如涅槃变、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等;第三类是供养人及生活场景图。此外,还有遍布的千佛、四大天王、四方佛、列佛、列菩萨、飞天等。窟内壁画的布局,一般是窟门两侧画供养人,窟顶画千佛,四隅画天王,中心题材画于主尊塑像四周,左右画经变或列佛、列菩萨(图1-3)。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柏孜克里克石窟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主要集中在南区。
  在492个有壁画彩塑的洞窟中,十六国时期的洞窟7个,北魏洞窟14个,西魏6个,北周17个,隋代95个,唐代280个,五代25个,宋代15个,回鹘1个,西夏15个,元代9个,另有8个洞窟年代不详。这些洞窟中共保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200多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艺术精湛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图1-4;彩版二、三)。
  莫高窟的壁画内容有7大类:
  (1)尊像画
  即佛、菩萨、弟子、天王、乐伎、夜叉等佛教系统的各种神像,主要用于瞻仰和供奉,大都没有故事情节。
  (2)故事画
  指根据佛经而创作的故事,主要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大都表现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有的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具有文学性。
  (3)经变画
  经变画是指将佛经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佛经内容大都非常深奥,绘画图解是向文化层次低的信徒宣传教理、教义和教规的一种主要方式。
  (4)佛教史迹画
  指根据佛教史迹和传说而创作的壁画。莫高窟约有24个洞窟中绘有佛教史迹壁画,有的是释迦的圣迹,有的是描绘高僧的神异与德行,有的是瑞像图,这些都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5)神怪画
  指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的壁画,如东王宫、西王母、伏羲、女娲、朱雀、玄武等,神怪画主要出现在几个早期的洞窟中,反映了敦煌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调和。
  (6)供养人
  指出资开窟造像的人及其家族成员的画像,主要表现开窟造像的人及家族成员对佛的供奉,画像的榜题都是某某人“一心供养”。
  (7)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主要是为装饰洞窟。莫高窟洞窟中的装饰图案种类很多,分布较广,如窟顶的藻井图案、平棋图案,佛和菩萨的头光图案、身光图案等。
  1900年藏经洞(第17窟)出土了4~14世纪的各种写经、文书约5万件,习称敦煌遗书。其中多半为佛教经典,还有社会文书、经籍史志,刺绣和绢、麻、幡画等。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莫高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五)榆林窟
  榆林窟亦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76㎞的山谷中。现存洞窟42个,壁画约5000㎡,彩塑200余身。
  榆林窟创建于初、盛唐时期,历经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代,清代重修。其中唐代洞窟14个,五代、宋代洞窟23个,西夏洞窟5个。
  榆林窟和莫高窟同属一个艺术体系,其历史与规模虽远比不上莫高窟,但中唐时期的第25窟,西夏时期的2、3、4等窟的壁画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反映出该时代绘画的艺术成就,可与莫高窟相媲美,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中唐时期第25窟在北壁绘弥勒经变,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西壁窟门西侧绘文殊变和普贤变。壁画的题材虽然都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经变画,但在人物形象、色彩的配合、线描的运用、构图及布局等方面,不仅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西夏第2窟西壁窟门两侧的两幅水月观音图,西夏第3窟东壁南侧的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图和西壁门两侧的文殊变及普贤变(图1-5),元代第4窟北壁东侧的释迦多宝并坐像等,在绘画的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绘画的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彩版四,1、2)。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榆林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祁连山境内,南距张掖市62㎞。石窟群包括金塔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和马蹄寺南、北二寺七部分。现存窟龛70余处,彩塑276身,壁画294㎡,其中金塔寺东、西二窟保存彩塑224身,壁画214㎡,千佛洞1~4窟保存彩塑52身,壁画80㎡(图1-6;彩版四,3~5)。
  马蹄寺在中国早期石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美术史家史岩先生曾如是说:“这里的石窟艺术,不仅有其独特的成就,同时在国内石窟中应该取得一定的地位。在雕塑艺术上,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北朝系艺术要算是丰富多彩的了,但是像金塔寺和千佛洞的北朝窟中所见高肉雕大型飞天之类,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给予人们的感动力是大大地超出于影塑,艺术家非有更健全的想像力,更高度的表现技术,更丰富的造型经验,和大胆的构图设计能力,是不能做到的。”这就充分说明了马蹄寺彩塑技巧和艺术达到了十分高超的水平。
  马蹄寺石窟群中,以金塔寺,千佛洞和下观音洞历史最为悠久,很可能是北凉时期的洞窟。马蹄寺南、北二寺及上、中观音洞为元代洞窟。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马蹄寺石窟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武威市区南约60㎞处黄羊水库东岸的山体上,现存洞窟19个,保存壁画3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尊。1958年石窟所在地修建黄羊水库,山体上层洞窟的壁画、彩塑搬至甘肃省博物馆。由于当时对水库蓄水高度估计不足,水库蓄水后,使当时无法搬迁的第13窟,即大佛窟长期浸泡在水中,遭到严重损坏,直到90年代才建造围堤加以保护。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北凉,历经北朝、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有1600多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中,属于北凉时期开凿的洞窟有编号1、4等窟。第1窟位于窟群上层西端,窟形为长方形平顶,窟内有通顶中心方柱,中心柱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龛内塑佛像一尊,龛外两侧各绘胁侍菩萨。第4窟位于窟群西侧中层1号窟之下,窟形同1号窟,中心方柱的三层龛的塑像也同1号窟,但已毁坏(图1-7)。窟内壁画多达数层,下层为北凉时期壁画,1958年壁画搬迁时被剥露出来,有简单的说法图、千佛像及胁侍、供养菩萨、莲花化生童子等。
  天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艺术水平高,其规模也比较大,它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中原佛教艺术的发展曾起到巨大作用。因此,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梯山石窟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今刘家峡)西南约35㎞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坐西向东。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仅下寺就有183个,造像776尊,壁画900多平方米,大型摩崖石刻四方,石碑一通,墨本及石刻造像题记六方。最早的洞窟开凿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各代。其中最精华的是西秦、北魏和唐代雕像和壁画。主要洞窟有169、192(野鸡沟一窟)、195(佛爷台)、6、8、11、12、3、61、128、132、134、140、168、151、53、131、82、29、9等。其中以早期的西秦169、192和195窟为代表。
  169窟位于大佛右上侧,距地高约50m的悬崖峭壁上,是炳灵寺石窟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大窟。窟内四壁原来布满佛龛和壁画,现存较完整的小窟龛共26个,保存着自西秦到北魏时期的一些造像和壁画。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尊像画、千佛、十方佛、高僧、飞天、比丘等画像。特别是窟内还保存了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墨书铭文,这是我国石窟保存最早的题记,它证实了炳灵寺开创的年代为十六国时期无疑(图1-8;彩版五,1)。
  192窟位于石窟群北侧野鸡沟内,壁画脱落很严重,残存有千佛、说法图、菩萨、供养比丘等画像。第195窟位于石窟群以北1㎞处的佛爷台上,距沟底高约100m的半山腰,仅存二铺佛说法图。炳灵寺早期壁画施色以石青、石绿、土红为主,色泽鲜明、肃穆凝重。绘画技法大多数以中国传统的线描为主,但少量也有西域晕染。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在佛教传播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炳灵寺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50㎞处秦岭山脉西端的群山之中,石窟坐北向南,现存窟龛194个,共保存了4~19世纪的泥塑或彩绘泥塑、石雕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开创于后秦,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各代。不仅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而且各个时代的壁画和塑像都非常精美,尤其是泥塑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图1-9;彩版五,2~4)。
  原来各窟龛中均有壁画,由于石窟地处陇南,潮湿多雨,不少洞窟中的壁画已自然脱落,幸存壁画较多的窟龛有127、135、133、161、115、110、154、78、76、27、20、4、5等窟,特别是北魏时期的第127窟,是麦积山规模较大和保存壁画最多、最精美的洞窟,也是麦积山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洞窟。
  127窟位于西崖西端,为一个平面作横长方形窟。窟内正龛内石雕一佛二菩萨像,为北魏晚期所作。佛背光两侧高浮雕12身伎乐飞天,左右各六组,对称分布,姿态优美动人,可称得上优秀之作,极富艺术感染力。东西壁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后人做过重修。东壁龛内的二身菩萨像雕作得神情逼真,聪慧灵秀,富有高度写实技巧,是麦积山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之一。
  127窟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绘制精美,也是麦积山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窟顶绘帝释天与帝释天后出行的场面。窟顶东披和西披分别绘佛本生故事“萨埵那舍身饲虎”和“睒子本生”。窟内正壁龛顶上方绘一佛二菩萨说法修行图。东西二壁龛内上方分别绘维摩诘变和西方净土变。南壁门顶绘七佛像,门左侧壁画墨书,内容可能为“善报”,与其对称的门右侧壁画似应为“恶报”。窟内现存唐、五代、后唐等时期刻画或墨书朝山进香题记多方。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麦积山石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庆阳北石窟寺
  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县西峰镇西南23㎞处,蒲河和茹河在窟前交汇。
  石窟开创于北魏永平年间(509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现存窟龛295个,包括北1号洞和窟群以南约0.5㎞处的13个窟龛,造像2000余尊,壁画约70㎡。窟龛中北魏16个,西魏22个,北周20个,隋34个,唐180个,宋2个,以唐代营造规模最大,约占三分之二。
  第165窟是北石窟寺规模最大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该窟位于寺沟窟群中部,开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窟平面呈横长方形,覆斗形顶,高坛基。窟内雕像以七佛为主,正壁雕三佛四菩萨,南、北二壁分别雕二佛三菩萨,窟门内西侧分别雕普贤菩萨、阿修罗和弥勒菩萨。佛像高8m,菩萨高4m,均作立状、彩绘,神情和蔼、庄重肃穆。窟内佛背光之上及窟顶四披浮雕佛传或本生故事、飞天、佛像等(图1-10)。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天王像,窟顶明窗上南北二壁浮雕罗汉像,神态逼真、风格写实,为宋代时重刻。
  另外,北石窟寺主要的洞龛还有北1号、229、240、222、263、32窟等。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庆阳北石窟寺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城西北55㎞处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窟龛132个,保存较好的洞窟只有13个。以石雕像为主,现存石雕315身,保存壁画约20㎡。
  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至隋唐,北周和唐代是须弥山石窟的兴盛期。
  须弥山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13个,主要的代表洞窟有第14、24、22和28窟。西魏时期的洞窟25个,保存较好的洞窟有2个,即第32窟和33窟。北周时期的洞窟规模宏大,造像气势雄伟,在全国石窟中首屈一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第51窟,洞窟主室13.20m×13.50m×10.60m,窟内除东龛无雕像外,其余三龛均雕6m多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发髻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完全摆脱了北魏清瘦的样子,形成了厚重敦实的风格。雕像均为明清时代彩绘(图1-11)。其他代表性的洞窟还有第45、46、47、48等窟。隋代代表性的洞窟有第67和70窟。唐代是须弥山石窟开凿洞窟最多的时期,根据窟龛形制,题材内容和造像等方面的特点,可将唐代洞窟分为三期:一期洞窟5个,代表性洞窟有第1窟和第5窟;二期洞窟16个,代表性洞窟57窟;三期洞窟8个,代表性洞窟第62和105窟。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须弥山石窟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位于陕西西安以西160㎞处的彬县,现存洞窟107个,佛龛254个,造像1498尊。最早的洞窟是104窟,开凿于北周,其余洞窟均开凿于唐代。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大佛窟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洞窟平面近似半圆形,窟内有小龛70个,造像1001尊。其中主像为西方三圣,即南壁阿弥陀佛,高达17m,西壁观世音菩萨,东壁大势至菩萨。三尊造像均为石胎泥塑彩绘像。主佛体态高大,占据窟内主要位置,塑形如意、雄伟匀称、比例协调,雕刻庄严,给人以古朴高尚、不拜非礼之感,这完全体现出彩塑技巧之精湛和艺术之精美。大佛寺石窟中,较小的造像一般为石雕像(图1-12)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彬县大佛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