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病害——石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作者:李最雄
由于受石窟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壁画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丝绸之路石窟壁画产生了各种病害。石窟壁画病害中,对壁画危害最严重,且最难治理的病害是壁画酥碱。壁画酥碱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石窟洞窟内温、湿度变化的作用,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使壁画地仗结构受到破坏、酥松粉化,从而严重损坏壁画的地仗结构。还有一种对壁画损害较大,也是难以治理的病害,就是霉菌对壁画的危害。菌死体附着在画面上严重污染壁画,同时霉菌繁衍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可使壁画颜料变色。霉菌代谢物作用所产生的颜料变色是无法恢复的,菌死体的污染物在目前没有合适的清除办法。因此,霉菌对壁画所产生的病害也只能从环境方面做工作加以预防,如保持洞窟适度通风,采取一些工程或机械措施降低洞窟的湿度等。关于霉菌造成的壁画病害将在第六章中进行系统介绍。另外,前面在第三章中还介绍了一种也是难以治理的壁画病害,即壁画颜料变色。壁画颜料一旦变色也是无法治理的,也只能在环境方面采取措施,以预防壁画颜料的变色。
除以上三种最难治理的壁画病害外,还有几种是目前可以治理的壁画病害,分别是壁画颜料层起甲、地仗空鼓和大面积脱落等病害。这几种病害对壁画的破坏也相当大,但已经找到了一些较有效的修复材料和适宜的修复工艺、方法。还有一种病害,就是烟熏壁画,是因为过去寺院的殿堂、洞窟或寺庙被人居住,炊烟、取暖的烟火或香火对壁画造成严重熏污。虽然烟熏壁画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安全的清洗方法,但这种病害不会发展,不会继续对壁画造成危害。如果能找到有效的清洗方法,完全可以使这些壁画恢复其原来的面貌。进入到洞窟生活在壁画上的昆虫也会对壁画造成危害,昆虫的粪便能污染壁画,但这可以防治。
一、石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一)壁画起甲
壁画的颜料层、或颜料层连同白粉层一起从地仗层上以小片(状似鱼鳞)状翘起称壁画起甲(彩版九,1;彩版一〇,4)。
造成壁画起甲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颜料层起甲
颜料层收缩龟裂,其原因是颜料中加胶过多或颜料层中的胶还未完全老化,也就是颜料层还有较好的强度,但颜料层之下粉层中的胶已老化失去胶结作用,或粉层加胶少,而使画面的附着力弱,或粉层已酥碱而失去胶结强度等,或地仗层坚硬光滑使颜料和地仗层结合不牢。总括上述种种原因,使颜料层在粉层上的附着力大大减弱,病害发展到严重时,导致颜料层呈小片状翘起(图5-1)。
2.颜料层连同粉层起甲
颜料层和粉层结合牢固,而颜料层和粉层的结合体从壁画地仗的细泥层上面翘起,其主要原因是在可溶盐的作用下,使细泥层酥碱、疏松,这样粉层和细泥层失去粘结,导致颜料层连同和粉层的双层结合体一起从细泥层上翘起(图5-2;彩版九,2)。
3.重层壁画颜料层起甲
莫高窟重层壁画的一种是在早期壁画的画面上直接涂刷一层白粉,然后绘制壁画。由于下层早期壁画的颜料中掺加的胶已老化,或下层壁画酥碱,使两层壁画失去粘结而上层画面起甲(图5-3)。
(二)壁画酥碱
壁画酥碱是石窟壁画病害中最为严重,对壁画危害最大,也是最难治理的病害。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将之称为壁画的“癌症”。壁画酥碱是由可溶盐引起的,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以及地仗附着岩体或墙体中的可溶盐随水迁移富积在壁画地仗表层。当壁画所处的环境湿度增大时,可溶盐溶解并连同地仗层膨胀,当环境湿度变小时,可溶盐结晶收缩,这样可溶盐始终处于反复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即反复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循环状态。这一过程对壁画画面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即致使壁画酥碱。酥碱病害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连片状酥碱(图5-4;彩版九,4),另一种呈点状,称为疱疹状酥碱(图5-5;彩版一〇,2)。
对于酥碱壁画,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因为病害的根源在于洞窟的温、湿度变化引起可溶盐的活动造成的。治病首先要治本,即先治理环境中的水,然后再是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修复工艺及方法问题。因此,酥碱壁画的治理首先是通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的调查研究,找到洞窟中水的来源,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防止水渗入壁画地仗层、或水汽进入洞窟,保持壁画所处环境相对干燥和稳定,是防止壁画酥碱病害复发和蔓延的根本途径,然后对已酥碱的壁画尽快筛选合适、有效的修复材料和工艺方法进行抢修。
(三)壁画空鼓
壁画空鼓有三种状况,一种指颜料层空鼓,即壁画颜料层以小疱状鼓起而脱离壁画地仗。另一种是重层壁画空鼓,因为在莫高窟有相当一部分洞窟的壁画,是后期在前期的壁画上抹一层细麻泥,制作新的壁画地仗,重新绘制的。一般重层壁画为两层,但也有三层、四层的。由于重层壁画之间结合不牢,大范围的互相脱离而空鼓。还有一种是壁画地仗空鼓,即壁画颜料层连同地仗层一起大范围的脱离岩面。
造成壁画空鼓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颜料层空鼓
壁画地仗的细泥层上面,由于可溶盐富积不均匀,或可溶盐的结晶生长好,结晶大,当洞窟湿度变化时,可溶盐溶解膨胀、结晶收缩,这样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过程使壁画颜料层呈疱疹状空鼓(图5-6)。
2.重层壁画空鼓
由于重层壁画的下层壁画酥碱,使两层壁画间失去粘结,或因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上下两层壁画大面积分离而空鼓。
3.壁画地仗层空鼓
壁画地仗层连同颜料层一起脱离岩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壁画地仗层附着的岩面风化酥碱造成的。另外,因莫高窟的岩体属钙泥质胶结的松散砾岩,与壁画地仗结合不牢,在地震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使壁画地仗脱离岩面。还有岩体的裂隙或渗水作用,使泥质胶结的岩面疏松,导致岩面和地仗层大面积分离而空鼓(图5-7;彩版九,5)。
(四)壁画大面积脱落
壁画地仗层脱离岩面,大块地脱落,称为壁画大面积脱落(图5-8)。壁画大面积脱落也是对敦煌壁画损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壁画脱落,就摔得粉碎,很难修复。初步统计,在莫高窟发生壁画大面积脱落的洞窟65个,脱落的壁画达800多平方米。
造成壁画大面积脱落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岩面风化
由于壁画地仗附着的岩面风化,使地仗和岩面失去粘接力,病害发展到严重时,先大面积与岩面脱离、空鼓,这样自重很大的大块壁画稍受地震及其他外力的作用就会脱落。
敦煌石窟所管辖的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的岩体属钙泥质半胶结状的砾岩,这种岩体的渗透性很强,一旦遇雨水就会崩散,使壁画地仗层连同岩体表层一起坠落。这些石窟的上层洞窟窟顶的壁画大部分早已脱落,很明显这是降水时窟顶渗水造成的,榆林窟尤为严重。
2.空鼓层中的沙土、碎石外压力
经常有岩面风化剥落的沙土、碎石落入岩面与壁画地仗间的空鼓裂隙中,时间久了,落入的沙石积累越来越多,对壁画地仗层产生向外的推压力,这样很容易造成壁画的大面积脱落。
3.窟形影响
莫高窟的许多洞窟窟形是上小下大,使四周岩面向前倾斜。又由于砾岩的砾石粒度较大,开挖的洞窟四周岩面高低不平,这样壁画地仗的泥层较厚,以上种种因素,使壁画地仗层一直保持一个较大的向下的重力。同时由于粗糙、松散的岩面,使其与地仗不可能粘接牢固。这种洞窟的壁画,一旦遇地震、其他震动及外力的作用,很容易产生壁画大面积脱落。
(五)烟熏壁画
中国一些石窟寺院、殿堂的壁画,因过去没有很好管理,被盛行的香火熏污。莫高窟的部分洞窟在20世纪初曾被俄国人居住,住在洞窟里的人在里面烧火取暖、做饭等,使洞窟中的壁画遭受严重熏污。
经调查,敦煌莫高窟有36个洞窟的约1400㎡壁画遭受不同程度的烟熏。烟熏轻者还可模糊看到壁画,烟熏严重者漆黑一片,看不到一点壁画(图5-9;彩版一〇,1)。
(六)霉变
霉菌死体附着在画面上严重污染壁画,同时霉菌繁衍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可使颜料变色(图5-10;彩版九,3)。霉菌代谢物作用所产生的颜料变色无法恢复,霉菌死体的污染物在目前也没有合适的清除办法。因此,霉菌对壁画所产生的病害也只能从环境方面做工作加以预防,如保持洞窟适度通风,采取措施降低洞窟的湿度等。
(七)变色
壁画颜料变色是敦煌壁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颜料一旦变色,就会完全改变壁画本来的艺术效果,同时,颜料一旦变色,无法恢复其本来颜料的颜色。
经过调查和实验研究证明,敦煌壁画中的蓝色颜料和绿色颜料都比较稳定,最易变色的是红色颜料中的铅丹。高湿度是影响铅丹变色的最主要因素,光也有一定影响,使橘红色铅丹(Pb3O4)变成深咖啡色的二氧化铅(PbO2)(图5-11;彩版一〇,3)。在光的作用下,红色颜料中的朱砂由鲜红色变成暗红色,这主要是部分朱砂的结晶发生变化,产生一定量黑色的黑辰砂。土红是红色颜料中最稳定的一种,光、温、湿度等因素都不会使其产生变色。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