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生物对壁画的危害——敦煌壁画中霉菌分离鉴定

作者:李最雄











  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底层洞窟,当温湿度适宜时,空气中的霉菌孢子,降落在壁画上,形成菌落。据统计,敦煌492个洞窟中,7个洞窟的壁画上有霉菌,面积达144.02㎡,占壁画总面积的0.3%,占病害壁画总面积的3%。这些霉菌严重污染危害壁画,因此,有必要鉴定出这些霉变壁画的霉菌种类,从而采取必要的防霉措施。
  (一)实验
  1.试样
  (1)采样地点
  试样采自莫高窟第53、469和467窟。
  大约在1945年以前,第53、467等下层窟和第二层的几个窟前,有一个宋初夯筑的土台。上述洞窟被土台完全封闭长达八九百年。这一土台于1945~1946年拆除后,首先发现第53等窟。第467窟于1948年清理出土,第53窟内北壁于1951年又发现一个小窟,编号为第469窟。这几个窟刚打开的时候,壁画上已长了许多霉菌。
  我们选择第53、469、467窟采样,具体位置如表6-4所示。
  (2)采样方法
  用小刀轻轻刮取壁画上发霉的斑点,将取得的发霉土样放在无菌铝盒中。把铺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放入窟内24h,用沉降法采集洞窟中的空气样。
  2.菌种的分离纯化
  (1)土样的分离纯化
  把取得的各窟土样各取1s,用常规稀释法进行纯化。用无菌水稀释到10(-5),把10(-3)、10(-4)、10(-5)的溶液各取0.2mL,注入盛有马铃薯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用三角头玻璃棒使其均匀,每一种稀释液培养三平皿,倒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三、四天后,菌落长出,从中挑选单个菌落,并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即得到纯化的样品。
  (2)空气样的分离纯化
  把用沉降法取得的空气样的滤纸,倒贴于马铃薯培养基上,待滤纸上的孢子粘附于培养基上时,去掉滤纸,再将培养皿倒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菌落长出后,挑选单个菌落,并转接到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3.形态观察鉴定
  为了观察真菌的群体形态,即菌落的特征,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对照比较,以鉴定其种类。具体做法是,先将接种针经火焰灭菌并待冷却,再从获得纯培养斜面上的菌落中蘸取极少量的孢子,点植于查氏培养基平板上成三角形的三点,即所谓的点植培养,最后将培养皿倒置并放于恒温箱中,在25℃下培养10天后照相。
  为了便于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个体形态,如对菌丝分枝和子实体着生状态的观察,对其进行载片培养。这样的载片培养,可以在培养不同时间后取出,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把点植培养和载片培养所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对照比较,鉴定出霉菌的种类。结果如表6-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莫高窟第53等三个洞窟壁画上的霉菌分属六个属:青霉属、曲霉属、枝孢霉属、葡萄状穗霉属、交链孢属、根霉属。除霉菌外,还有细菌、放线菌。在霉菌培养过程中长出的三种放线菌均属链霉菌属。
  (二)适宜霉菌生长的洞窟环境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湿度和温度非常重要。霉菌在温度20~30℃,相对湿度75%以上繁殖较快。试验证明,相对湿度75%是霉菌大量繁殖的临界湿度。相对湿度上升到80%~90%时,很适合多数霉菌的生长,相对湿度95%左右时,霉菌生长非常旺盛。而当温度降到18℃以下,相对湿度65%以下时,霉菌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敦煌气候干燥,窟内平均温度9.2℃,平均相对湿度38.9%,不适宜霉菌的生长,因此敦煌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不会发霉。但从采样的洞窟可以知道,53、467、469窟(均为五代)都是下层洞窟,曾经被前面的夯土台封闭长达八九百年之久。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些下层洞窟堆积大量流沙,大气降水时,雨水通过积沙流入库内。另外,洞窟的地面低于窟前地面,且窟前有树木,灌溉水向窟内渗透。这些因素都是这几个洞窟当年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大的主要因素。因此,这三个窟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都为霉菌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霉菌对壁画的危害
  1.污染壁画
  霉菌以壁画颜料中的有机黏合剂为其生长的基质,在洞窟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迅速繁衍生长,大量斑斑点点的霉菌死体附着在壁画上,严重污染壁画。对这些霉菌死体,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宜的清除方法。
  2.腐蚀壁画
  霉菌能直接侵蚀壁画,或者产生各种代谢产物,间接地危害壁画。如曲霉属中的黄曲霉、黑曲霉能产生柠檬酸、草酸、葡萄糖酸等多种有机酸,白曲霉则有很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葡萄状穗霉含有很强的纤维素酶,枝孢霉和交链孢霉则是典型的腐霉。有机酸有可能与白粉层中的CaCO3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能分解蛋白质的白曲霉,也有可能分解颜料层的动植物胶。纤维素酶分解地仗层中的麦草纤维、麻纤维或棉花纤维,这些因素都易造成壁画颜料层起甲脱落。事实上,这三个洞窟的壁画起甲脱落现象非常严重,可能与霉菌的生长有直接关系。当然,起甲、脱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微生物的腐蚀在此过程中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霉菌对壁画的污染和腐蚀是非常严重的,特别对墓葬壁画,它破坏了壁画的艺术效果,大大降低了壁画的文物价值。
  在把采得的土样进行分离纯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基上除生长有霉菌外,还繁殖着大量的细菌。J.P帕图斯科娃和N.N莱莉科娃在研究中认为细菌对壁画的腐蚀也是不容忽视的。放线菌与霉菌都是丝状菌,新井英夫认为,菌丝侵入壁画面与颜料之间,也是造成颜料剥落的原因,应努力防止丝状菌向壁画面的繁殖。
  综上所述,微生物对莫高窟的壁画已经造成明显的破坏。53、469和467窟的霉菌菌落现在虽已干枯,但其孢子仍然活着,从表6-5中可以看出,壁画上的霉菌种类空气中几乎都有,也就是说,空气中散发着这些霉菌的孢子。洞窟中一旦出现适宜的环境,孢子就会萌发,菌落蔓延,危害壁画,对此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据报道日本法隆寺金堂的空气中也有很多霉菌,他们的保护工作者在对壁画仿制板作防霉处理时,用的是1%三丁基氧化锡-80%酒精溶液。而高松塚古墓则用具有温度调节的带罩加热器使聚甲醛气化,把气化的聚甲醛导入密闭的墓室内。福尔马林、五氯苯酚和联苯酚也是比较理想的灭菌剂。
  此外,保持良好的通风,使洞窟空气的湿度达不到霉菌生长所需要的湿度,是防止霉菌生长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
  (1)通过采集敦煌霉变壁画发霉的斑点以及用沉降法采集空气样,经过稀释法分离纯化,鉴定出这些霉菌共6个属15个种,并发现有细菌和放线菌。这些微生物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壁画。
  (2)霉菌对莫高窟的壁画已经造成明显的破坏,虽然洞窟壁面和空气中的霉菌菌落现在已干枯,但其孢子仍然活着。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孢子就会萌发,霉菌就会繁衍生长,继续对壁画造成破坏。
  (3)保持洞窟适度通风,是防止霉菌生长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时还要对敦煌壁画霉菌危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寻找既有效又不伤害壁画的霉斑清除方法,清除已被霉菌污染壁画上的霉斑,恢复壁画的本来面貌。另外,还要进一步广泛采样、鉴定,对症下药,找到根治霉菌危害壁画的有效办法。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