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环境监测与壁画保护——莫高窟的气象环境特征

作者:李最雄













 
  石窟壁画所产生的各种病害与石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洞窟的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上述提到的对壁画破坏最严重且最难治理的壁画酥碱病害,是由于洞窟温湿度反复变化而引起可溶盐也随之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而产生的。因此,环境监测是进行壁画保护研究的基础。石窟环境包括石窟所处的大气环境和洞窟小环境,这都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另外,大量游人进入洞窟而引起环境变化,称人文环境,也是壁画保护所需监测和研究的对象。
  一、莫高窟的气象环境特征
  下述莫高窟的气象环境数据,是通过整理分析1962~1965年莫高窟窟顶气象站,1989~1992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在九层楼顶所建立的气象站,以及1955~1980年敦煌市气象站(离莫高窟直线距离20㎞)所测得数据而得出的。
  (一)气温
  莫高窟气象站与敦煌市气象站历年各月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气温见表7-1所示。莫高窟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为10.6℃,与敦煌市气象站相比,两站虽同处一个纬度,经度仅差8′,莫高窟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仅高出敦煌站244m,然而,平均气温竟高出敦煌站1.3℃。从莫高窟气象站历年气温统计表7-2、7-3可以进一步看出绝对最高气温为38.03℃,绝对最低气温为-31.2℃,最大日较差为19.61℃,年较差可达33.83℃,这种气温高、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的。敦煌气象站地处党河灌区,耕作历史悠久,下垫面多为沙壤土,且渠道纵横,树木已成林系,绿色植物及水汽均可吸收太阳辐射,下垫面导热率大,因而气温就低。而莫高窟站地处鸣沙山前窟顶戈壁上,地表组成物质为沙砾质,下垫面导热率小,因而气温高,较差也大。
  (二)空气相对湿度
  莫高窟气象站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月际变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表7-4、图7-1所示):①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②相对湿度随降水量的增大而上升。1~3月随着气温逐渐上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而5~9月份,相对湿度则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与敦煌市气象站相比,莫高窟气象站年平均相对湿度为32.2%,而敦煌市气象站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0%,这种相对湿度的差异性,是与两站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应。莫高窟气象站地处沙漠、戈壁,植被盖度小,较之敦煌绿洲更干燥。这种气候的干燥性,是珍贵的壁画得以保存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三)降水量
  莫高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23㎜,且年内各月极不均匀,见表7-5、表7-6。
  从表中可以看出,降水量以夏季为最高,达13.46㎜,占全年降水量的58%,而9~11月的秋季和12~2月的冬季,长达6个月的降水量为5.3mm,仅占年降水量的22.8%。3~5月的春季降水量为4.5mm。其原因是由于秋冬季节,本区主要受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系统控制,导致温度低、湿度小、多晴日,降雨和降雪量极少。相对而言,在春季主要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具有温度高、湿度较大、降水量较大的特点。这种年降水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的现象反映了沙漠气候特征。
  (四)蒸发量与干燥度
  该地区年平均蒸发量为4347.9㎜,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7倍,而敦煌站年平均蒸发量2486㎜(见表7-7)。与敦煌站相比,莫高窟气象站年均蒸发量高出敦煌市气象站1861㎜。干燥度是反映气候环境的主要要素之一,经计算莫高窟干燥度K=32(通常K4.00为干旱区)为极干旱区。
  (五)日照
  按日照时数划分标准,在北纬40°附近日照总时数一般应为2500~2750h,年日照百分率在60%~70%之间,敦煌地区年内各月日照时数分布(见表7-8),与此标准相比,莫高窟站的年日照时数多于该标准462h,即年均每天多照1.3h,因此,该区具有日照时数长,日照率高的特点。
  (六)风速与风向
  1990~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莫高窟窟顶不仅是一个多风地区,而且是一个多向风地区(图7-2)。以南风出现频率最高,约占31%,偏南风合计为40%,但风速并不大,其中,小于起沙风(2m高度,风速为4m/s即为起沙风)者仅占19%,大于8m/s的只有1.7%,而大于4m/s和小于8m/s者占79%。风洞实验结果表明,风速在4~8m/s范围内,所具有搬运沙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属偏西风,小于起沙风者占53%,4~8m/s占40.3%,输沙能力20%,大于8m/s的风速出现频率仅占6.69%,其输沙能力却占80%。至于偏东风,频率只占14.8%,输沙能力约占27.5%,因此,偏西风是该区风沙活动主害风。而至于偏东风其危害主要是对洞窟崖面产生风蚀外,并对崖顶积沙具有反向搬运能力(由洞窟顶向鸣沙山方向搬运沙物质)。
  风速的季节变化显著,见表7-9。2~5月风速呈上升趋势,尤以春季3~5月的平均风速为最高。而此时,正是降水少,气候干旱,下垫面多呈裸露状。此间这种大风与干旱天气的重叠,使得该地区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见表7-9),大风和沙尘日数分别占全年的48%、47.5%。夏秋季(7~8月),降水增加,风速减少,地表含水量高,植被覆盖度较好,风沙活动随之减少。
  (七)结论
  综上所述,莫高窟具有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烈的典型沙漠气候特征。莫高窟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对壁画的长期保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温湿度
  温湿度是气候环境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壁画长期保存的主要因素。莫高窟年平均相对湿度仅为32.5%,最大值也只有45%,这种相对湿度小,气候干燥的环境对壁画的长期保存非常有益。
  (2)风沙
  莫高窟石窟群开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面上,鸣沙山为一高大沙山,沙源丰富。每当春季,强烈的偏西风所搬运鸣沙山的沙物质,常以风沙流的方式沿崖体泄流而下,在崖面临空面产生涡流反转作用,使许多前室或露天壁画不同程度被磨蚀,使其掉色而模糊不清。同时下泄的流沙对崖体产生着强烈的磨蚀、掏蚀,使不少崖体上形成危岩。泄流下来的沙子又常常堆积在栈道、窟门前,妨碍游人参观。而且研究发现,风沙流所携带的细沙尘土物质侵入壁画颜料中污染画面(图7-3),严重影响了壁画的艺术效果。因此,防治风沙危害是莫高窟环境整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