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壁画揭取、搬迁及复原——敦煌西千佛洞南湖店壁画搬迁

作者:李最雄













  南湖店距敦煌市西33㎞,属西千佛洞石窟群,现存的两个洞窟距西千佛洞东1.5㎞。从党河岸边遗留下的洞窟痕迹看,历史上从现在党河水库的下游、河北岸崖壁上开凿的洞窟连绵几公里长。因此可以想到,过去这里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石窟群,但由于党河两岸的崖体属钙、泥质胶结的砾岩,崖体结构疏松,极易风化剥蚀,加之崖体不断被党河水及雨水冲刷,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绝大部分洞窟已塌毁。
  从遗存洞窟的型制,壁画内容、构图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看,西千佛洞与莫高窟的建窟年代相近。保存下来的洞窟经20世纪50年代调查并编号,共计19个洞窟,其中后三个窟号就是南湖店的洞窟。这三个洞窟在1962年调查时,17窟的壁画基本保存完整,壁画内容是七佛、二菩萨、二弟子,窟顶绘制的是梁椽式图案,窟内无塑像。从窟形结构和绘画风格看,应属元代所建,壁画面积约18㎡。18窟毁坏严重,只剩下洞窟后壁和部分窟顶,后壁上画飞天下画力士,中间壁面画千佛,窟顶画平棋图案,从壁画内容、构图及施色等方面看,它属北周时期建造的洞窟,保存壁画面积20㎡左右。19窟是这三个洞窟中保存较完整的洞窟,从洞窟的型制、壁画内容、构图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看,此窟开凿年代应属北魏时期。洞窟中心柱以外的崖体己全部塌毁,其他部分还保存尚好,如中心柱四面龛内的佛像及站立两旁的供养菩萨,除中心柱南龛西侧和西龛南侧的两身菩萨像已毁外,其他四身坐佛和五身供养菩萨保存基本完好,中心柱佛龛两侧的壁画,四面均画飞天及供养菩萨。中心柱腰台以下画供养人。东、北、西三壁,所绘壁画内容基本相同,均是上画飞天,下画力士,中间主要壁面画的是形象、施色不同,而错落有致的千佛。东北西三平棋顶均是画平棋图案,全窟遗存壁画面积约60多㎡,彩塑有佛像四身,供养菩萨六身。
  时隔30年以后的1991年,我们又去现场调查时,发现这三个洞窟,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17窟东西两壁的外端,已严重塌毁,窟顶的壁画三分之二已脱落,其余壁画因20世纪70年代修党河水库的民工住在洞内,人为的摩擦、刻画和烟熏,致使部分壁画已模糊不清(图10-12),遗存壁画约12㎡,与1962年调查壁画数量相比,壁画数量已减少近6平方米。18窟几乎全部塌毁,现只剩下洞窟后壁,壁画也已全部脱落,此窟已无保存价值。19窟中心柱正面部分崖体被风化及雨水剥蚀严重(图10-13),更主要的是洞窟东北角窟顶被雨水冲出一个直径1m多的大洞(图10-14),雨水和风沙直接从此洞进入洞窟后甬道,不但东北两壁及甬道顶的壁画大部分被冲毁,就连中心柱也被冲刷成两块,同时也毁坏了中心柱南北两壁的壁画及佛龛内的塑像。因此窟内仅残存佛像两身、供养菩萨一身(缺首)。全窟残存壁画不足25㎡。从现存塑像数量和壁画面积上与30年前相比,塑像毁坏7身,壁画减少近40㎡。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17窟、19窟文物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两个残存的洞窟,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若在原址加固保护,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难以确保文物安全,同时不具备开放参观的条件。因此决定将这两个洞窟的壁画搬迁,异地复原保护。
  (一)关于复原选址问题
  1991年上报搬迁方案时,计划将两个洞窟复原在莫高窟北区的空洞内。但找不到在结构和大小与原洞窟相近似的空洞窟,所以必须对旧洞窟进行改造。要改造旧洞窟,就要毁掉几个早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这种毁坏洞窟的改建方案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因为这些空洞窟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洞窟的建造特征,具有一定历史及考古价值。为此1992年搬迁到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就未能及时复原。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院考古研究所对北区的洞窟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证明北区的二百多个空洞窟,对研究高窟洞窟的开凿、时代特征、洞窟用途等,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所以便放弃了将搬迁的壁画和塑像复原到空洞窟内的计划。随后又对复原选址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在窟区崖壁上选一合适位置,新开凿两个洞窟,另一个方案是在北区选一空地新修建两个洞窟。通过对以上两个方案的讨论认为,第一方案是窟区崖壁上不但没有合适的位置,同时在崖壁上新开两个洞窟耗资太大,为此放弃了这个方案。第二方案是在北区大冲沟中,也就是在北区原洞窟(编号B174~B179)的下方新建两个洞窟,这样既不破坏和影响原有洞窟,同时复原后的洞窟就在洞窟群之中,同时新修建两个洞窟比新开凿两个洞窟费用也低得多。第二选址方案经专家论证和报批后,就开始在北区大冲沟新建两个洞窟,复原南湖店两个洞窟的壁画和塑像。
  (二)壁画、彩塑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1.搬迁前的清理发掘
  在搬迁之前,首先要对窟内地面上的堆积层(厚度1m左右)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堆积层清理后,使洞窟的原貌显露出来;二是在清理堆积层时寻找洞窟坍塌时埋在下面的壁画、塑像及其他文物。经过认真细致的清理发掘,发现大量塌毁的壁画,但长期埋在堆积层内,因受潮后已腐烂、粉碎。在19窟中心柱东北角处,发现菩萨头一个,保存基本完好。但因中心柱东、北两面的供养菩萨已全毁,因此这个菩萨头像是哪一身菩萨的就难以断定,这是在清理工作中唯一有价值的发现。
  2.作好搬迁前的文物档案
  洞窟内经过清理后,原貌已显现出,这时就要对洞窟进行测绘、照相及文字记录。将洞窟的壁画、塑像现状全面记录下来,这些资料一方面留作搬迁前完整的档案资料,二是为以后的复原工作提供详实依据。
  3.搬迁前对壁画进行修复加固
  这两个洞窟的壁画和塑像都已受到自然和人为不同程度的破坏,已出现了多种病害,如壁画有的起甲、酥碱,塑像也同样是泥层酥碱及骨架腐朽,所以在搬迁前必须对所有病害的壁画塑像进行修复加固,否则在搬迁中会对壁画塑像造成新的损坏。我们采用的修复加固材料是2%聚醋酸乙烯乳液(以下简称乳液),修复工艺同修复起甲壁画相同。修复酥碱壁画是用3%乳液,将配制的乳液注入到酥碱壁画地仗内作渗透性加固。未产生起甲和酥碱病害的壁画,因长年风吹、日晒、雨淋等,壁画已非常脆弱,为防止在揭取中对壁画造成损伤,再用胶矾水(桃胶:明矾:水=1:1:500)对壁画进行一次全面喷涂加固。为了在揭取和搬运壁画中更加安全,还可对有裂缝和严重酥碱的壁画贴纸、贴纱布进行临时性加固。操作程序是,首先在壁画上涂一层8%团粉糊,贴薄棉纸一层。待纸干透后,再在以上的团粉糊内加入2%矾水,然后把团粉糊涂在纱布上,将纱布贴在薄棉纸上。不论贴纸或纱布,均要贴紧压平。经过以上几种方法修复加固的壁画,在揭取和搬运中就会比较安全。
  4.对塑像进行修复加固
  塑像身上的起甲、酥碱病害,用修复壁画相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修复加固。对腐朽的骨架,用“脱胎换骨”法进行修复,使塑像从内到外,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三)壁画揭取
  1.壁画揭取前的准备工作
  壁画揭取前,首先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准备齐全,如铲、刀、钻、凿、锯、木材、棉花和角钢等,在材料中对木材的要求是木结少、木质松软、干燥等。木材的尺寸可根据壁画面积的大小和轻重进行选择。
  2.壁画揭取的工序
  揭取壁画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壁画进行分块。对壁画分块的原则是,尽量避开人物身体和主要画面,这样既保证主要画面的完整性又便于复原后的修复。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是一个完整画面,或一个故事情节分为一块最为理想。分块位置确定后将分块线用白粉弹出,并按顺序编号。同时将壁画分块尺寸和编号记录在分块示意图上。
  (1)制作壁板
  按壁画分块的尺寸制作相同大小的壁板。壁板表面不一定光滑,但要求平整,壁板的下端安装3㎝×3㎝角钢一条,然后在壁板上衬棉花一层,厚2㎝左右,再在棉花上盖一层靠背纸,纸的边沿固定在壁板的两侧或背面,防止固定物擦伤壁画。
  (2)画面开缝
  开缝用的锯是根据工作需要自制的。锯长25㎝,宽5㎝,后端装一高出锯背5㎝的把柄。开缝时不但要直,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的宽度。锯到岩石时立刻停锯。由于岩石面不平,地仗与岩石的接触面,同样是高低不平,因此用锯子不能将壁画地仗完全锯断,这时改用切刀将地仗切断。开缝时须注意,开一块壁画的缝,揭取一块,边开缝、边揭取,这样可以保证其他还未揭取壁画的安全。
  (3)安装壁板
  将各分块壁画尺寸相同大小壁板的角钢插入分块壁画下端的锯缝内,并将壁板支顶牢固。同时在壁板的木骨架上安装好吊链或滑轮。
  (4)揭取壁画
  一般采用凿、振、铲相结合的揭取方法,也就是在壁画地仗无画面处的一边,每隔30㎝左右,在壁画背面的岩壁上斜向凿孔(图10-15)。在凿孔过程中,由于产生轻微的振动,被揭取的壁画地仗就会逐渐与岩壁分离,轻轻敲打时会发出咚咚的空鼓声。待揭取的壁画全部发出空鼓声时,证明壁画地仗和岩壁已基本分离。这时可取掉壁板的支撑物,用吊链或滑轮控制壁板,然后用铁铲插入壁画和崖体之间的缝隙内,由上而下轻轻振铲,壁画就会慢慢离开崖体而靠在壁板上。这时用吊链将壁画及壁板一起放下,只有这样才能安全地将壁画揭取下来。
  3.壁画包装
  因揭取的壁画要运送到60㎞以外的莫高窟,运送途中的道路有一段是便道,所以必须将壁画进行包装。包装的方法是,将壁画装在以壁板做底板的木箱内,具体做法是在壁板的四边做上边框,边框要高出壁画背面泥层5㎝左右,然后再在边框上用宽15㎝、厚3㎝木板,间距20㎝做出木板条式的箱盖。木板条和壁画背面泥层之间用麻纸包锯末或棉花填充。这种垫层有相当的弹性,受震后位置不易变动。用这种方法包装不但壁画安全,而且也节省包装木材。
  以上是平面壁画的包装法。对有凹面壁画采用另一种包装方法,如19窟的佛龛内是一块完整的半椭圆形壁画,在揭取时壁板就要做成与龛内壁画相同的椭圆形壁板。包装时只做了同龛口外沿同样大小的模板,将揭取的龛内壁画连同壁板扣在新做的模板上,然后用软麻绳将壁画同模板捆绑在一起。麻绳和壁画背面泥层间均用麻纸包垫好,以防勒伤壁画。
  4.壁画运输
  揭取壁画的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但运送壁画也不可大意,例如要用汽车运送,为预防汽车颠簸,可以在车内装上几吨沙,然后把装有壁画的木箱排放在沙上,箱与箱之间留有1O㎝的间距,其空间再用沙填充,以免两箱碰撞。运送途中车速要适中,只有这样才能将搬迁的壁画安全运抵目的地。
  (四)壁画复原
  复原壁画有三种方法:第一是直接将壁画贴回墙壁;第二是将壁画挂在墙壁上;第三种是将壁画用贴和挂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认为以上三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最佳。因这种壁画复原方法,壁画和墙壁之间保持5~7㎝的距离,墙体内的水分不能直接入渗到壁画地仗层,这样可防止壁画病害,特别是酥碱病害的产生。南湖店两个洞窟壁画的复原,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复原。
  1.复原壁画背面加固
  因采用壁画挂在墙上的复原方法,这就需要在壁画背面安装框架,使每块壁画成为一个独立坚固的整体。如果是较平整的壁画,只用锯铲将壁画地仗减薄就可上框架,但对有弧度的壁画(如17窟的壁画)地仗减薄后,还要对壁画的弧形作校正。校正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要有一个统一尺度,否则壁画拼对不到一起。二是校正的壁画要人为地使其潮湿,这样壁画地仗就有了一定的柔性,否则在整形时会造成壁画开裂或其他的损伤。为了解决统一校正尺度,我们通过测量计算,校正尺度一般在1~2㎝左右。为了统一尺度,我们做了一个泥胎模型,模型表面平整光滑。17窟东西北三壁的壁画均用此模型校正。具体做法是,首先在模型表面铺棉纸和油光纸各一层,再将要校正的壁画(上模型前地仗已减薄)画面向下放在模型上,位置摆正后,用木条将壁画两边固定,上下边不能固定,要给校正的壁画留出伸展余地。对校正的壁画进行人工潮湿,做法是用湿麻布蒙在壁画背面泥层上,湿麻布要更换多次,直到壁画基本湿透为止,这时不平的壁画就慢慢和泥胎模壁重合。为了使壁画和模型的接触面很好重合,还可在壁画背面泥层上放一块三合板,人为地轻轻挤压使其重合。待壁画干燥后,用15%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溶液,在壁画背面泥层上喷洒两遍,不但对减薄的壁画能起到加固作用,同时还可减少上框架时的水分渗入壁画泥层。框架是用2㎝×2㎝角钢焊接而成,框架的周边比壁画外缘小1㎝,框内的方格一般是25㎝×30㎝。壁画上框架时,首先在壁画背面泥层粘结框架的部位抹30%乳胶泥,然后将框架贴在上面,再用宽5㎝麻布泥条(将麻布条在30%乳胶泥浆内浸泡)将框架和壁画固定在一起。为了麻布条和壁画背面泥层粘结得更加牢固,再在麻布条表面抹0.5㎝厚的乳胶泥一层。等框架的泥层基本干透后,及时将壁画画面翻转向上,以免潮湿引起壁画发霉变质。翻转的壁画要放在通风阴凉处,使其尽快干燥,但不可置放在阳光下曝晒。
  2.壁画上墙
  安装好框架的壁画,要挂在新建洞窟的墙壁上,因此,新建洞窟时,要把安装好框架壁画的厚度及壁画与墙壁之间的间距都要计算准确,待壁画复原后才是洞窟的原大。壁画是挂在埋入墙体内的角钢架上(图10-16)。埋设的角钢架是按壁画体积、重量及大小设计安装的。开始拼装壁画时,定位是关键,最好是从洞窟的某一角定位安装。挂起的壁画作暂时固定,待整窟壁画全部拼装结束,检查归位准确无误时,再将挂起的壁画用螺丝或焊接的方法牢固地固定在角钢架上。然后将壁画背表泥层的锯缝用麻泥填充,这样不但修补了锯缝,同时还加强了两块壁画之间的连接力。此次南湖店两个洞窟的壁画,均采用以上挂的方法复原(图10-17)。
  3.壁画锯缝修补
  在修补锯缝前,首先将贴在壁画上的纸和纱布去除。去除的方法是用温度40℃左右的蒸馏水将纸和纱布润湿,停5~1Omin,揭去纸和纱布,并将画面清理干净。补缝用的材料均与原壁画地仗相同,如补锯缝的第一步是向锯缝内注入蒸馏水数次,注意切勿使水流淌在壁画表面,对壁画造成新的污染,然后再分数次用与原地仗层相同的泥填补,每次填补时待之前填补泥层基本干透后再补第二层泥。表面的泥层略低于原壁画面,待补色后,锯缝与原壁面的高度才能一致。
  4.壁画锯缝补色
  补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具备有一定美术专业基础的人员才能承担。另外补色用的颜料,根据复原洞窟壁画颜料分析结果,选用相同的矿物颜料。补色虽然是局部的,但绘画程序应与制作壁画时相同,否则作不出原壁画的效果。对壁画原来的残缺和脱色部分,均不作补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五)塑像搬迁
  1.塑像搬迁前的调查
  这次搬迁的塑像,只有19窟的二佛一菩萨,身高均在1.5m以下。经调查,塑像的骨架与崖体均无连接关系,塑像只是在周边用草、麻泥与崖体和壁画粘结为一体。对这样独立一体的塑像,搬迁就比较容易。
  2.坐佛和菩萨的搬迁
  搬迁坐佛前,也要按塑像的底座尺寸,做一块托板,托板上同样铺上棉花和纸,将托板放在坐佛的腿部,这时用铲刀将塑像和崖体分离,再将塑像慢慢前移,直到佛像完全稳坐到托板上为止。
  对站立的供养菩萨,因腿部单薄,靠它支撑上体的重量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搬迁时采用的方法是菩萨面向衬有垫层的壁板,壁板所衬垫层要做成与菩萨体形基本相近的形状,这样塑像和壁板才能完全重合。搬迁的方法与坐佛基本相同。
  3.塑像的包装运输
  塑像的包装一般应保持它原有的姿态。因每身塑像的支撑点都集中在主骨架上,只有保持它原有的姿态重心才最稳固。所以坐佛以坐式装入箱内,菩萨像以立式装入箱内,但塑像在箱内一定要用木框架固定。凡是木框架接触塑像的部位,均用麻纸包垫实,使塑像和木箱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在搬运中不会因振动对塑像造成损伤。
  (六)塑像复原
  南湖店19窟所要复原的二佛一菩萨三身塑像身高都在1.5m以下,像这样小型的塑像复原比较简单,只要佛龛的壁画复原位置无误,按照壁画上原来塑像的痕迹将塑像归位,复原塑像的位置就是准确的。塑像归位后周边再用草、麻泥与墙壁粘结在一起即可。这里对复原的立像供养菩萨要作一点说明,搬迁前做现状调查时19窟只有一身残破缺头的菩萨立像,后来清理窟内坍塌堆积物时发现了一个菩萨像头。原来洞窟未发生坍塌时,窟内有六身站立的菩萨像,但这个菩萨头是否是窟内唯一保存下菩萨的头,没有任何资料可查。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时,19窟内较完整的六身供养菩萨,其身高、姿态、衣着等基本相似。另外从莫高窟和西千佛洞等早期洞窟看,同一洞窟内同一类型的塑像身高、姿态、衣着等塑造特征,以及布局和排列方式都基本相同。经过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就将清理出的菩萨头,安装在无头的供养菩萨身上(图10-18)。这样做,是否符合文物修复原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七)洞窟内壁画已塌毁壁面的处理
  为了达到洞窟“修旧如旧”的效果,不但复原的壁画、塑像与原貌相同,就是洞窟内的其他部位也要与原貌基本相同。如洞窟内壁画塌毁后,裸露的砾岩面如何处理,其做法是,先用砖补砌洞窟坍塌部分,在新砌的墙面上抹一层土和水泥调制的泥浆(土:水泥=2:1),将碎石连同沙子甩在泥浆抹面上,人工制作出砾岩表面的效果,这种工艺我们称干粘石。在做干粘石砾岩表面的效果时,不要将壁画残破边沿复盖掉,这样可以通过壁画残破边沿看出壁画地仗层的制作材料与工艺方法。当然其他效果,譬如泥层被水冲刷及风沙磨蚀的痕迹都可以做出来,也就是尽可能做出洞窟原貌的效果(图10-19)。
  在作旧效果上,17窟与19窟有所不同,17窟无论是西壁下部或窟顶壁画脱落处,虽然壁画地仗的表层连同颜料层已脱落,但底部的草泥层存在,为了追求洞窟原貌的草泥效果,我们直接将粗草泥抹在墙壁上,再将泥层作成粗糙的表面。这样的处理效果不但与窟内壁画协调,而且基本也符合原洞窟的面貌(图10-20)。
  (八)洞窟外观效果的处理
  因原洞窟是在崖壁上开凿而成,现在复原的洞窟是砖混结构,如不进行外表修饰,它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因此新修建复原壁画洞窟的外表,也用与上述做窟内砾岩面的方法,做出窟外砾岩面的效果。这样处理的效果不但与周边的崖壁及洞窟协调一致,而且也显现出洞窟古朴庄重和真实感(图10-21)。
  (九)搬迁复原石窟文物今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测绘工作
  这次搬迁前,只是测绘了洞窟的平面图和剖面图,这种图纸作一般记录和研究资料是可以的,但作为复原洞窟的资料,就感到依据不够。尤其是有中心柱的19窟,在复原中困难较大,工作过程曾多次去搬迁现场调查。幸亏搬迁前作的文字记录较详实,否则根据图纸难以复原。所以今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尽可能将图纸作全作细。
  2.复原洞窟的选址问题
  选址应在加固壁画泥地仗之前就要定下来。例如这次原计划是将搬迁的壁画塑像复原到莫高窟北区的空洞内,所以对17窟的壁画作了壁面校正。如果早确定用新修洞窟的复原方法,就不必对壁画进行较正,按它原来的面貌复原,不但工艺简单,而且效果更理想。
  3.对搬迁的文物要及时复原
  南湖店两个洞窟的壁画和塑像是1992年搬迁的,搬到莫高窟后立即对壁画作了修复加固。修复工作结束后,壁画、彩塑存放在莫高窟下寺的大殿内。直到2000年才将两个洞窟做了复原。在下寺大殿内存放的10年间,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壁画稍有变形,另外大殿内通风差,使壁画也产生了轻微的起甲、酥碱等病害(图10-22),给壁画和塑像的复原带来一定困难。今后应吸取教训,搬迁的文物应及时作复原工作,以免对文物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