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伊犁地区石人

作者:王博,祁小山






  伊犁地区地处中天山山脉北部的伊犁河谷地带,或称伊犁盆地,有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汇集而成的伊犁河流经此地。所属八个县境内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没有发现石人外,其余各县皆有发现,共计52尊。伊犁石人皆为墓地石人,其中昭苏县境内最多①②③④⑤⑥。
  一、昭苏县境内石人
  昭苏是伊犁地区沿天山最西的一个县,已发现石人23尊,皆为墓地石人。
  阿克牙孜沟石人-1⑦⑧ 发现于阿克牙孜沟口,有2尊石人南北排列,直立于草地上,这是偏北的1尊,高1.4米,石人颈肩分界明显,雕刻出了头、颈肩、手臂等。脸呈长椭圆形,圆头,三角状下巴颏,眉弯曲;鼻窄而长,翼稍宽,呈圆头状。髭曲翘,角状口。眼睛呈菱形。雕刻了衣饰,右臂横屈,手做执杯状;左臂屈,手握刀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束腰,肩窄,下体宽(见图7.6.1)。
  阿克牙孜沟石人-2 为偏南的1尊,刻石呈长方形,颈肩分界比较明显,顶部呈脊状,左侧缺失一角。脸型方圆,三角状下巴颏。眉细而弯,鼻窄,翼宽。眼睛呈突状,髭细而曲翘,嘴有些噘。面部显得扁平,颧骨凸出。右臂屈,手执杯;左臂横屈,手握刀。束腰不明显,右腹部刻一曲尺形器物。刀呈工字形柄。另外,左上臂表现得很宽,呈三角形(见图7.6.2)。
  阿克牙孜沟石人-3 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石人露出地面较低,刻石为长方形。可以看出颈、肩的分界,人的脸面呈长方形,头顶有个小圆包,似有帽饰。下巴颏呈凸圆形。连状的弧眉,椭圆形眼睛,宽翼的窄直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身体部分的雕刻不是很清楚。石人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见图7.6.3)。
  阿克牙孜沟石人-4 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灰白色花岗岩石雕刻,残,从人的脸面部断为两截。圆雕,颈、肩分界明显。椭圆形脸面,顶部圆,角状下巴颏。连状的弧眉,杏眼,窄翼的渐宽形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身体露出地面较少,可以看右臂屈至胸前,手执高脚杯;左臂屈向腰际。石人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见图7.6.4)。
  阿克牙孜沟石人-5 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石人残缺较严重。圆雕,颈、肩分界比较明显。人的头部残,脸面呈椭圆形,较扁平。可以看出渐宽的鼻子,有髭。身体部分的雕刻不明显。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见图7.6.5)。
  阿克牙孜沟石人-6 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长方形红黄色花岗岩石雕刻。浮雕形式为主,颈、肩的分界不是很明显。石人高0.65米,宽41厘米。石人的脸面呈菱形,尖顶、角弧状下巴颏。弧眉,窄直鼻,向上弯弧的嘴。在人的胸部雕刻出了两个小圆形的乳头,可能表现的是女性身体。两臂屈于腹部,双手抱着广口筒状杯。现藏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见图7.6.6)。
  小洪那海石人 发现于种马场东南部,身后有一石堆墓,面东。
  石人高2.3米,圆雕。头戴冠,冠的中间饰以圆环,窄边,平顶。脸型长方,圆下巴颏,弧眉,细眼,鼻窄而直,翼较宽。呈圆鼻头形。髭曲翘,嘴部缺失。右背屈,手执杯;左臂屈于腹部,手做握物状。束腰,素面腰带。石人背面也表现了冠帽,披长发至腰以下。另外,石人下部,相当于腿的部位刻有粟特文字。胸部雕刻缺损(见图7.6.7)。
  关于石人铭文的解读,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志勇翻译的一篇大泽孝的论文,较详细地讲述了石人的研究情况及题铭的解读情况,录文如下:
  [解读1](吉田1991:75.83)
  残缺部分前的部分⑨
  [解读2]
  1992年的民博研究班赴现地,带回了新的石人照片和周围遗迹的调查数据,使铭文的解读出现了转机。吉田氏根据新的照片(照片上铭文的后半部更清晰)和1992年9月笔者的原稿1的讨论(指出该石人墓很可能是西突厥泥利可汗的墓葬),改订了[解读1],其结果在1993年2月23日的民博研究会上作了口头发表;不过,这到底只是个初步结论,未公开发表。因此,本稿仅就解读1中的重大错误依据吉田氏的教示,做以下更正。
  A.全文含文字完全不能释读的部分(第13行)为21行。但如果第13行本来就未刻字,全文就是20行。有可能原来因石材形状而不能刻字。解读不完整,不能确定是否欠落一行。
  B.残损部分之后的第三行,相当于全文的第16行。第6行相当于第19行,第7行相当于全文的第20行。
  C.全文的第16行(残损部分之后的第三行)中,吉田氏读为m'tyh者,应该读作x'ttwnh(可敦)。x'ttwnh还见于第3行开头的第2个词,又见于第8、20行。
  D.第19行中读为bry的词,应能读作nry,而且其之后x'r'n一词,这样相同的组合也见于第6行的末尾。第6行全文可读为:
  mwx'n'x'y'n npysn βγy'...p'ynryx'y'n
  第7行的s'd的释读有误,应读为如下:……srdwmz'yxx'γ'nβ'y<……年成为大可汗>(吉田1997:236)。吉田依据笔者1992年原稿1的看法,认为nry可与泥利相对应(又,笔者1993年3月28在民博的研究会期间,从吉田处得知,英国学者N.sims Williams在1993年3月8日给吉田氏的信中也得出了nryx'γ'n的读法)。
  E.在第21行,有读作cwx'yx'rn't部分,吉田认为这当指泥利之子处罗为代表的诸可汗。吉田更认为铭文最后一词δr'yδ可读为“保(2.pl.,命令)”。笔者留意于这5点改正,想就该石人的铭文字句,展开如下探讨。
  在上述铭文中,释读准确且在历史上出现的人物仅第6行的mwx'nx'rn(木杆可汗)。吉田在[解读1]依所记的这一可汗名,推定该铭文的题铭年代在公元6世纪后半叶,字体的特征也能支持此推论的正确性(吉田1991:76)。以下笔者想通过对有望解读刻铭年代的前半部分若干字句和同时代的汉文史料记载的比较,略述管见。
  (1)关于第2行[ctb'rkyr'n(4方向)]、[rr(多)]这一句,可能显示在叙述某人所作的某事迹。如果这部分及第3行开始至第4行开头所记的“21年(间),保有国家”的人物是木杆可汗其人,那么这就有可能与《周书》卷50异域传记木杆可汗远征四方的事迹联系起来。《周书》卷50《异域》传记:
  俟斤又西砌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河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2)关于第3~4行[21年(间),保有国家]一句,据汉文史料,突厥初世可汗之中在位年数在20年以上的可汗,仅木杆可汗一人。《隋书》卷84突厥传云:
  木杆在位二十年,卒。
  文献所记与铭文中所记的21年有1年的误差。若不是由于突厥历和隋历不一致而产生的误差,一个可能就是,在伊犁居住的制作该石人的突厥人将木杆即位前的时期即552年的某一时期包含在内,记为21年,相对于隋人所记的突厥可汗国大可汗木杆可汗在位的年数20年,因此产生了误差。如果是这样,则间接地透露出,即位前曾称“俟斤”、“燕都”的木杆,与后继可汗土门的长男、木杆之兄科罗乙息记可汗(553年在位)一起,从父亲土门可汗(552~553年在位)统治时期,在帝国疆域内领有封地,担任着行使共同统治的高位高官。基于这一见解,恐就不能否定,具有木杆可汗血统的该铭文的建设命令者(就此后述),想通过将木杆可汗作为创业者之一而为其刻铭,来让统治下的部众和周边诸族知道在伊犁地方自己权力的合法性。
  (3)第5行的[于是在26年后]部分的主语,如果是第3~4行[21年间,保有其国]的木杆可汗,则有可能在叙述木杆可汗572年卒后的26年即598年的事情。若此,该铭文的题刻年代应可考虑在598年之后。由于前后文义不明,这只是推测。
  (4)第6行中具有[mwx'nx'γ'n(木杆可汗)]之[npy?n(孙)]、[βγy(神圣的)]称号的[...p'ynryx'γ']可比定为汉文史料哪个人物,是解决该铭文及石人制作年代和设立目的的重要关键。本文另章进行探讨。同时推测从铭文中二次剖出其名及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泥利可汗最为合适,而刻铭的命令者只能是其子处罗可汗。
  恰博特沟墓地石人 墓地在特克斯河北岸恰博特沟中。墓葬为方形石围,由两列卵石布成,东西边较完整,边长3.1米,南北残缺,长2.9米。石人处墓南,面向南。
  石人露出地面高0.4米,宽0.28米。刻石为弧顶长方形,刻出方形面孔,角状下巴颏,颈、肩没有分界。弧眉,杏仁形突眼,鼻呈三角形,两底角饰以圆凹点纹饰。嘴作闭状,表现了唇部,没有雕刻出身躯部位(见图7.6.8)。
  空古尔布拉克沟口墓地石人 墓地在阿克牙孜沟内17公里处,为阿克牙孜沟的一条支沟。石人墓处于空古尔布拉克河东岸,墓葬为石堆墓,直径3.7米。封石略高于地面。石人立于石堆墓北边。
  石人高1米,宽0.25米,刻石呈长方形,在上部阴刻出了人的冠及脸部五官。冠较高,饰三个三角纹。脸呈椭圆形,细眼,呈菱形。鼻窄而长,口呈桂叶形,饰以三角纹。耳朵为半圆形,垂以耳环。从整体效果看,很像女性(见图7.6.9)。
  胡土乎尔墓地石人 墓葬为土墩墓。石人面向东。高1.3米,刻石为长方形,在上部雕刻了人的面部,以阴刻和浮雕两种技法混合雕刻,面呈卵圆形,弯眉,鼻子直,翼部稍宽。嘴浮起,髭呈八字形。另外,颏下还雕刻了一些纹饰,因剥蚀严重模糊不清(见图7.6.10)。
  阔克叶里木石人-1 石人高1.4米,宽0.6米。雕刻出了头、颈肩和腰,剥蚀严重。石人头圆,椭圆形脸,圆下巴颏。隐约能看出直鼻,有髭。右臂屈,手执高脚杯;左臂屈于腹,手握剑。束腰(见图7.6.11)。
  阔克叶里木石人-2 石人高1.3米,宽0.4米。剥蚀严重。雕刻了头、颈肩和腰部。面呈圆形。右臂斜屈,手执高脚杯;左臂屈于腹,手握剑。束腰(见图 7.6.12)。
  柯达和尔石人 发现于柯达和尔沟内,面东。石人高0.98米,宽0.36米。刻石为弧顶的长方形,上部勾勒出了面部轮廓,浮雕其五官,细眉窄鼻,髭曲翘,角形下巴颏;合字形嘴。刻石下部雕刻不清楚(见图7.6.13)。
  萨尔阔布石人 1992年8月林俊雄与張玉忠等人调查時,在昭苏县萨尔阔布附近发现。游牧居民修建的家屋和羊圈都取自墓葬的石头,石人被镶嵌在了石砌的羊圈上。石人残缺严重,仅保存了左、右手臂和腰带。右手执杯,左手握刀柄,可以看出刀的环首和直格。另外,腰带的带扣及舌都比较清楚,腰带下的短剑也比较清楚,还雕刻了垂饰(见图7.6.14)。
  昭苏石人-1 通高1.45米,刻石长方形,仅在上部浮雕出了人的脸面,颈肩分界不明显。脸呈长方形,三角状下巴颏,细眉,眼睛上阴刻出环形眼珠,鼻子窄而长,鼻翼明显。髭曲,阴刻一字形嘴。颧骨明显(见图7.6.15)。
  昭苏石人-2 高1.45米,刻石为长方形,雕刻出头及面部,颈、肩分界不明显。头圆,脸型有些方,弯眉,突状眼,窄而长的鼻,鼻翼呈方形,髭沿嘴弯曲,嘴呈半圆形,三角状下巴颏。下部阴线雕刻了手臂,右手执怀,左手握刀,但是与面部的风格差异很大,可能是后人所刻。石人面孔表现的宽大,而且平,颧骨明显(见图7.6.16)。
  昭苏石人-3 高1.08米,雕刻出了头、脸面及项饰。头呈脊状,稍缺损,脸呈圆形,弧眉,突眼,鼻子宽直,翼宽。嘴大而噘。颈部饰以凸棱状纹饰,很像串珠,以下没有雕刻。石人面孔显得很宽,且平,颧骨明显(见图7.6.17)。
  昭苏石人-4 为残石人头部,高0.45米。圆雕。梯形头,长椭圆形脸。眉粗,左曲,右横直,鼻窄而长。鼻头残,似圆形。眼睛呈菱形。髭宽而曲弯,嘴小呈三角形。下巴颏呈角状,面上饰以窄带纹饰,竖向。颈、肩分界明显,颈以下缺失。另外,雕刻出了双耳。石人髭、眼、耳具有装饰效果(见图7.6.18)。
  昭苏石人-5 高0.95米,宽0.4米。腰带以下缺失。圆雕,头部有发饰⑩。脸型方圆,突眼,渐宽形鼻,髭宽而曲翘。雕刻了耳朵。衣饰呈对襟形式。右臂斜屈,手托杯;左臂屈于腰际,手握刀。束腰。另外,衣袖表现为窄袖,饰以镯。颧骨明显,脸面扁平。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见图7.6.19)。
  昭苏石人-6 为鹿石改做的石人,通高1.05米,宽0.33米。圆雕。头饰小圆顶帽饰,脸有些方,三角状下巴颏。颈、肩分界明显。弧眉,眼睛呈麦粒状,鼻子近直,髭曲翘,合字形嘴,三角状下巴颏。右臂屈,手做抚直颈状瓶;左臂屈于腰际,手做抚腹状。束腰,腰带上饰以扣饰。石人胸前浮出带状纹饰,与左右上臂相连,好似披了斗篷。另外,还表现了耳朵。石人面孔宽而平。颧骨明显。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见图7.6.20)。
  煤矿沟石人 发现于昭苏县煤矿一带。石人残缺严重。头部缺失。圆雕。右臂屈于胸前,手执高脚杯;左臂屈于腰际,手握刀柄。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 (见图7.6.21)。
  昭苏石人-7 发现于昭苏县。残缺严重,由长方形花岗岩石雕刻。头部缺失。可以看出上体局部,似双手抱着一个大口的高足杯。同时雕刻出了腰带,带纹不清。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见图7.6.22)。
  昭苏石人-8 发现于昭苏县。残缺严重,由灰白色花岗岩石雕刻。头和上身局部缺失。可以看出右手臂以及手执的高足杯,左臂屈于腰际,手触到短刀。现集中在小洪那石人墓冢上(见图7.6.23)。
  二、新源县境内石人
  新源县处于巩乃斯沟中,水草丰富。已发现石人7尊,皆为墓地石人。
  良繁场石人-1 已被移动。石人高0.89米,砂岩质石,剥蚀严重。雕刻出了头、颈肩及手臂等,颈、肩分界明显。脸型方圆,五官不清。右臂斜屈于胸,手做托杯状;左臂屈于腰际,手做抚刀状。束腰。另外,人体表现得有些扭曲状(见图7.6.24)。
  野果林改良场石人 原立于石堆墓前。石人头缺失,残高1.76米。雕刻出了服饰、手臂等。衣领为单翻领。右臂横屈,手做托杯状;左臂屈于腹,手握刀。束腰,腰带饰以带扣,右侧垂以圆形袋囊,袋囊有垂饰。石人佩剑,圆首,直格,剑鞘上有扣饰,系带。下部也雕刻了衣纹,为长衣(见图7.6.25)。
  恰合博沟石人 发现于那拉提山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河水顺沟北流汇入巩乃斯河。石人处于恰合博河西岸一棵大树下面。
  石人高1.37米,宽0.33米。刻石为砂岩质石,呈长方形,颈、肩分界不明显。仅雕刻出了头和面部,脸型方,突眼,直鼻,鼻底呈弧圆形。髭呈八字,嘴不清楚,雕刻了耳及耳坠饰。脸显得宽而且平,颧部明显。
  斯木塔斯石人 发现于塔勒德乡肖尔布拉克沟那提孜哈孜冬窝子,其东是斯木塔斯沟口。
  石人高1.22米,宽0.38米,砂岩质石。雕刻出了冠饰,冠呈梯形,面上起凸棱纹。脸面椭圆,弧眉,眼睛表现出了上下眼睑。鼻窄,嘴不清楚。另外,雕刻出了耳朵及垂饰。右臂屈于胸,手做托杯状;左臂屈于右臂下面(见图7.6.26)。
  新源石人 发现于新源县境内。长方形灰白色花岗岩石板雕刻。石人高1.61米,宽0.33米。以浮雕为主,颈、肩的分界不是很明显。人的脸面呈方形,弧顶,角状下巴颏。弧眉,双重眼。鼻呈渐宽形式,翼较宽。曲状髭,合字形嘴。人体部分的雕刻不清,感觉上有腰带和刀。保存较完好。现藏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见图7.6.27)。
  良繁场石人-2 1993年发现于良繁场。红色花岗岩雕刻。通高1.22米,宽0.38米、厚0.24米。雕刻了正面和两耳,弯眉、杏眼、直鼻,脸面比较平,弧弯形髭,阴刻的一字形嘴。嘴突起,尖下巴颏。石人的两臂刻于正面,右手臂斜曲,执高脚杯。左手臂屈向腰带。现藏于新源县唐伽勒克纪念馆(见图7.6.28)。
  肖尔布拉克沟石人 1993年发现于塔勒德镇肖尔布拉克沟。灰色砂岩雕刻。通高0.9米,宽0.38、厚0.25米。雕刻了正面和两耳。弧眉、重杏眼,鼻和嘴皆残,可能是直鼻。脸面比较平,看不出有髭,圆下巴颏。石人雕刻了衣领、帽饰,可能是三尖冠。两臂刻于衣领下,右手臂直屈,执高脚杯。左手臂屈向腰带。现藏于新源县唐伽勒克纪念馆(见图7.6.29)。
  三、特克斯县境内石人
  特克斯县处于特克斯河流域,已发现了14尊墓地石人,处于九个地点,即吉伯特沟石人、塔勒德布拉克石人、卡夏里莫英台墓地石人、库克铁列克墓地石人、库什台石人、大库什台石人、小库什台石人、萨日阔布石人、阿克塔斯石人。
  吉伯特沟石人 发现于喀拉托海乡吉伯特沟与斯塔斯沟交叉地带,石人立于土墩墓顶上。土墩墓直径7米。高0.5米。石人面向南。
  石人高0.5米,刻石为花岗岩质,颈、肩分界明显,面部方圆,隐隐可以看见鼻、髭等。身体部分看不出雕刻,其背面线刻平行的发辫(见图7.6.30)。
  塔勒德布拉克石人 发现于喀拉托海乡哈拉安德苏沟南塔勒德布拉克沟口。石人立于一直径4米、深0.3米的圆形坑中,面向东。
  刻石为砂岩质石,高1.83米,呈长方形,弧顶。在上端雕刻了人的面部,颈、肩分界没有表现出来。脸型长方,高额,下巴颏尖圆。弧眉,眼睛剥蚀,鼻中部缩窄,翼宽,髭宽而曲翘。颈部雕刻了项饰,呈串珠状(见图7.6.31)。
  库克铁列克墓地石人 发现于库克铁列克乡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处。露出地面高1.1米。刻石为砾石,在较平的面阴线雕刻了人的帽饰、面孔及胸前纹饰。帽饰为立三角纹饰,比较低,也可以称作冠。脸呈椭圆形,弯曲的眉,窄而直的鼻,细眼,小嘴。胸饰有瓣状花纹。石人为女性(见图7.6.32)。
  卡夏里莫英台墓地石人-1 发现于卡夏里莫英台沟东岸阶地上。墓葬为石堆墓。通高0.6米,宽0.54米,厚0.25米。刻石为一半鸭蛋形卵石,阴刻勾勒出了轮廓,雕刻出面部五官,眼、鼻、口都比较清晰,并且表现了髭,为男性石人。
  卡夏里莫英台墓地石人-2 高0.8米,宽0.4米,厚0.18米。刻石为青条石,因为下巴颏呈明显的角状,所以,脸面呈菱形,弧顶。颈、肩分界不明显,弧眉,眼睛不清楚,窄鼻,有髭。
  卡夏里莫英台墓地石人-3 通高1.33米,底宽0.67米,顶宽0.57米,厚 0.45米。刻痕甚浅,形象模糊,面部刻出了圆形外廓。
  阔克提热克石人 发现于特克斯县阔克提热克。长椭圆形砾石雕刻。雕刻比较简单,阴刻为主。石人高0.83米,宽0.39米。雕刻出了人的椭圆形脸面,弧眉,长窄鼻,曲状的髭和合字形嘴。人体部分的雕刻不明显。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见图7.6.33)。
  库什台石人 发现于特克斯县库什台。长椭圆形的砾石雕刻。以浅浮雕为主,颈、肩分界不明显。石人高1.12米,宽0.5米。人的脸面呈圆顶、角状下巴颏,连弧状的眉脊,鼻梁较窄、窄翼,曲状髭,合字形嘴。左、右臂皆屈于腰胸前,右手执大口的高足杯,左手握刀柄。2004年藏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见图 7.6.34)。
  大库什台石人 1991年发现于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大库什台。石人高0.97米,宽0.34米,厚0.14米。由灰白色花岗岩石雕刻,圆雕,颈、肩分界比较明显。脸面呈椭圆形,弧眉,杏仁眼,直鼻、鼻翼小,八字髭。左、右臂皆屈于腰胸前,右手执三角形杯,左手抚腰带。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见图7.6.35)。
  小库什台石人 1990年发现于萨尔阔布牧场喀拉达拉乡小库什台。保存较完好,由棒槌形砾石雕刻。石人高1米,宽0.35米。浅浮雕。仅雕刻出了人的椭圆形脸面,弧眉,窄直鼻,曲状髭,合字形嘴。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见图 7.6.36)。
  萨日阔布石人 1991年发现于特克斯县萨日阔布,也称作五乡石人。自然大砾石雕刻,阴线刻。石人高0.82米,宽0.37米,厚0.23米。石人仅雕刻出了人的脸面部,有发饰、耳等,弧眉,杏眼,连弧状髭和口。另外,在颈部雕刻了胡须。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见图7.6.37)。
  阿克塔斯石人 发现于特克斯县特克斯镇阿克塔斯村。石人高1.67米,宽 0.44米,厚0.37米。红色花岗岩雕刻,刻石近长方形,阴刻。仅在一宽面雕刻,人像比较模糊,集中在刻石的中上部。大体上能看出来,人的身体向左倾斜,眼睛近长方形,渐宽的鼻,髭不是很明显。右臂屈至颌下,手托近圆形小杯;左臂屈于腹部,手做抚腹状。给人的感觉是左臂抱着小杯的形式。2005年被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见图7.6.38)。
  特克斯石人-1 发现于特克斯县境内。圆柱状砾石雕刻。仅阴刻出了人的脸面部。人头上有冠,似三尖冠。人脸面呈桃形,弧线三角形眼睛,三角形的鼻,一字形口(见图7.6.39)。
  特克斯石人-2 发现于特克斯县境内。红色花岗岩雕刻。长方形花岗岩石板雕刻,以浮雕为主,人的颈、肩不是很明显。脸面呈圆形,顶稍残,角状下巴颏。连状的弧眉,窄的直鼻,翼小,髭作曲翘状,小口。人身体部位有手臂的雕刻,但不明显,给人的感觉是右臂屈于腹前,手执杯形器物;左臂屈于腰际。雕刻有腰带。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见图7.6.40)。
  四、尼勒克县境内石人
  尼勒克县地处喀什河流域,已发现2尊石人,即库居尔沟石人、科蒙石人,皆为墓地石人。
  库居尔沟石人 该石人高1.5米。雕刻出了人的头、颈和手臂等,颈、肩分界明显。头上有帽饰,尖圆顶式,向后倾斜。脸呈长椭圆形,圆下颏。雕刻出了眼睑,鼻为渐宽形,髭不清楚,合字形嘴。颧骨明显。右臂屈,手执杯;左臂屈至腹,手做握刀状,但刀没有雕刻出来(见图7.6.41)。
  科蒙石人 发现于科蒙乡境内。沙岩石雕刻。圆雕,人的颈、肩分界明显,有耳。石人高1.24米,宽0.31米。雕刻的比较精细,头上似雕刻了帽饰,帽比较低且方。脸面呈椭圆形,比较肥胖。眼睛残,窄直鼻,翼比较窄。髭呈八字形,口嘴不明显。颈比较短。衣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来是交领的左衽长衣。腰带上雕刻了纹饰。右臂屈于腹前,手执高足杯;左臂垂于腰际,手握刀柄。
  2002年藏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见图7.6.42)。
  五、霍城县境内石人
  霍城县地处伊犁河流域。伊犁地区的西北部。已发现3尊墓地石人,有库鲁斯石人1、2号,霍城石人等。
  库鲁斯石人-1 发现于小玛扎东北,昆带山大石头正北库鲁斯。
  石人高0.85米,雕刻出了头、颈肩、手臂等,颈、肩分界明显。圆头,面型方圆,三角形下颏。眉弯,麦粒状小眼睛,渐宽形的长鼻,噘嘴。颧骨明显,脸面扁平,宽而大。两臂屈于腹,双手抱器皿。胸部雕刻了两个浮起的乳房,显然为女性(见图7.6.43)。
  库鲁斯石人-2 刻石长方,剥蚀严重。可以看出米,颈、肩分界明显。雕刻了面部及五官,但皆比较模糊(见图7.6.44)。
  霍城石人 刻石为长方形,颈、肩分界不明显。主要雕刻了面部五官,脸呈长方形,角状下颏。弯眉,窄鼻,髭曲翘,弧状嘴。眼睛表现出了眼睑。颧骨明显。右臂屈,手执筒形杯,手臂雕刻简化,亦不成比例,可能与面部不是同时雕刻的(见图7.6.45)。
  六、伊宁县境内石人
  伊宁县地处伊犁河上游,境内发现1尊墓地石人。
  伊宁石人 通高1.17米,肩宽0.47米。雕刻出头、颈肩和两臂,颈、肩分界明显。头圆,圆形面,还刻出了耳朵及耳饰。弧眉,柳叶形眼,直鼻,颧骨明显,嘴浮起,较宽。颈部饰环形项饰,溜肩,胸部雕刻出两个圆形乳房。两臂屈于上腹,双手右下左上放置,做抚腹状。另外,腹腰中部浮起一刻饰。现藏于新疆博物馆(见图7.6.46)。
  七、巩留县境内石人
  2003年在伊犁地区调查时,在巩留县文化馆的文物库房里见到2尊石人:一是莫合尔石人,一是吉尔个廊石人,皆为墓地石人。
  莫合尔石人 发现于巩留县莫合尔乡。砾石雕刻,局部残缺。浅浮雕。雕刻出了人的脸面,因雕刻的浅,所以隐约能看出来有眉、眼、鼻等。现藏于巩留县文化馆(见图7.6.47)。
  吉尔个廊石人 发现于巩留县吉尔个廊乡境内。砾石雕刻,保存较完整。浅浮雕,颈、肩分界不明显。人的脸面呈圆顶角状下颏形式,可以看出来窄的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左、右臂屈于腹胸间,右手执高足杯,左手似握刀柄。同时雕刻了腰带。现藏于巩留县文化馆(见图7.6.48)。
  图7.6.1 公元9~10世纪,残高1.4米,肩宽0.47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口斯木塔斯(又称撒姆塔什石人)。具有圆雕形式,脸面椭圆,尖圆下巴颏,似雕刻出了双耳。曲状双眉,窄直鼻,菱形眼,合字嘴。髭曲翘。右臂屈,手托高脚杯;左臂微屈,手握刀。另外,也雕刻了衣饰。见于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
  图7.6.2 公元7~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口斯木塔斯(编号,斯木塔斯石人-2)。具有半圆雕形式,头部右侧缺失一角形成尖顶的方形脸面,下巴颏是角状,并且浮起。石人细弯眉,窄直的鼻,眼睛似闭状。髭细而长,合字嘴,右臂屈,手执广口杯;左臂屈,手抚刀。另外,在石人右肘下雕刻了一矩尺形器,衣饰为窄袖,翻领。现藏于昭苏县文管所。见于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
  图7.6.3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可以看出颈、肩的分界,人的脸面呈长方形,头顶有个小圆包,似有帽饰。下巴颏呈凸圆形。连状的弧眉,椭圆形眼睛,宽翼的窄直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身体部分的雕刻不是很清楚。
  图7.6.4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圆雕,颈、肩分界明显。椭圆形脸面,顶部圆、角状下颌。连状的弧眉,杏眼,窄翼的渐宽形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身体露出地面较少,可以看右臂屈至胸前,手执高脚杯;左臂屈向腰际。
  图7.6.5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圆雕,颈、肩分界比较明显。人的头部残,脸面呈椭圆形,较扁平。可以看出渐宽的鼻子,有髭。身体部分的雕刻不明显。
  图7.6.6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浮雕形式为主,颈、肩的分界不是很明显。石人高0.65米,宽41厘米。石人的脸面呈菱形,尖顶、角弧状下颌。弧眉,窄直鼻,向上弯弧的嘴。在人的胸部雕刻出了两个小圆形的乳头,可能表现的是女性身体。两臂屈于腹部,双手抱着广口筒状杯。
  图7.6.7 公元6~8世纪。露出地面高2.3米,肩宽0.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种马场草原上,石人面向东,圆雕。头著冠,发辫后垂至腰下,脸面长方,圆下巴颏。石人眉近直。细眼,窄直鼻髭曲翘。右臂屈,手执杯;左臂屈于腹,手握物。身体下部分有粟特文字。石人剥蚀严重,局部缺损,另外,石人束腰,刻有衣领。现存原址。见于王子云:《新疆的石刻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8期。
  图7.6.8 公元9~10世纪。露出地表高0.4米,宽0.28米,厚0.28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合达拉乡恰博特沟墓地,地处特克斯河北岸。刻石是一长方形石板,面南。石人系阴刻出人的脸面,脸面有些方,弧顶,角状下巴颏。弧眉,突眼,三角形鼻翼,口微启。参见《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9 公元10~11世纪。露出地面高1米,宽0.25米。墓地石人。面北。发现于昭苏县空古尔布拉克墓地。刻石是长方形砾石,阴刻出了人的脸面及头饰,头著三角纹冠,脸面椭圆,弯眉连于面廊,窄直鼻,小眼睛,桂叶形嘴。嘴下是三角纹饰。另外,刻出了双耳及耳环。现存原址。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10 公元10~11世纪。露出地面高约1.3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胡土乎尔。刻石是长方形,顶有些尖,以浅浮雕和阴刻混合雕刻出人脸面,阴刻椭圆形面廓。眼睛呈重椭圆状,鼻子是渐宽形式,颧骨明显;嘴浮起,有些撅。石人下巴颏有些尖,下面饰纹。刻石剥蚀严重。现存原址。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11 公元6~8世纪。通高1.4米,肩宽0.6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阔克叶里木墓地。具有圆雕形式。雕刻出了头肩等。石人剥蚀严重,能看出来是方圆脸面,高直鼻,髭细曲翘。左臂下垂,手握刀;右手托杯置于胸前。现存原址。见于王颉:《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内发现岩画与石人》,《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
  图7.6.12 公元6~8世纪,通高1.3米,肩宽0.4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阔克叶里木墓地(编号阔克叶里木石人-2)。石人具有圆雕形式,剥蚀严重,可以看出头和手臂等,脸面五官不清。右手持杯于胸前,左手握刀屈至腹前。刀较长,杯系高脚形式。现存原址。见于王颉:《昭苏县阿格亚孜沟内发现岩画和石人》,《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
  图7.6.13 公元8~9世纪。露出地面高0.98米,宽0.36米,厚0.2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柯达和尔(又称作阿克苏石人)。刻石为一长方形石板,阴刻出人的脸面轮廓,脸面长方,尖圆下巴颏,五官和髭浮起,弧眉,窄直鼻,眼睛小,嘴呈合字形,髭曲翘。石人胸部也有些雕刻,但图案不清。见于王子云:《新疆的石刻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8期。
  图7.6.14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2年8月发现于昭苏县萨尔阔布。石人残缺严重,仅保存了左、右手臂和腰带。右手执杯,左手握刀柄,可以看出刀的环首和直格。另外,腰带的带扣及舌都比较清楚,腰带下的短剑也比较清楚,还雕刻了垂饰。见于林俊雄:《ユ-アツアの石人》,ユ-アツア考古丛书,发行所是株式会社雄山阁,制本协荣制本株式会社,印刷株式会社秀巧堂,210~221页。
  图7.6.15 公元9~10世纪。通高1.4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编号昭苏-1)。刻石是长方形,浮雕出脸面。脸面长方,眼睛表现了瞳仁,鼻窄而长,翼部明显。阴刻一字形嘴。另外,石人髭细,曲弧,尖下巴颏,颈部稍作雕刻。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16 公元8~9世纪。通高1.45米,宽0.4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头部雕刻的比较精细,圆头,长方的脸面,角状下巴颏。弯盾、突眼,窄直而长的鼻梁,翼部稍明显。髭弯曲,方口。身体部分阴刻,表现出右臂屈,手托杯;左臂亦屈,手做握刀状。石人显得很胖,脸面大而平。现存原址。参见《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17 公元8~9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高1.08米。
  图7.6.18 公元9~10世纪。残高0.4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石人仅存头部,具有圆雕的特点。脸面呈长方,横直眉,菱形突眼。鼻梁窄而长,翼部残,似呈圆形。髭曲卷,小口微启,角状下巴颏。另外,雕刻出了双耳。现藏于昭苏县文管所。
  图7.6.19 公元7~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高0.95米,宽0.4米。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见于《中国、西域丝绸之路展》,1986。
  图7.6.20 公元7~8世纪。通高1.05米,宽0.33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境内。这是一尊鹿石改制的石人,具有半圆雕的形式,头和颈、肩分界不明显。刻石是一长方形石板,石人头著小帽,弧眉,麦粒状眼,窄直鼻,曲翘髭,角形下巴颏。石人脸面有些方,颧面显得有些平。右臂屈于胸,手做抚瓶状;左臂屈于腰际,手做抚腹和腰带状。束腰,腰带素面。另外,石人颈下雕刻的是衣领,似穿斗篷式服。背面是图案化鹿纹样。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图7.6.21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煤矿一带。头部缺失。圆雕。残存,右臂屈于胸前,手执高脚杯;左臂屈于腰际,手握刀柄。
  图7.6.22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头部缺失。可以看出上体局部,似双手抱着一个大口的高足杯。同时雕刻出了腰带,带纹不清。
  图7.6.23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昭苏县。头和上身局部缺失。可以看出右手臂以及手执的高足杯,左臂屈于腰际,手触到短刀。
  图7.6.24 公元6~8世纪。通高0.89米,宽0.33米。墓地石人。发现于新源县良繁场。具有圆雕形式,剥蚀严重,脸面器官模糊。脸面长方,平顶,圆下巴颏。右臂屈至胸,手托一器物;左臂屈于腹,手抚刀柄。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25 公元7~8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墓地。残高1.76米。圆雕形式,头缺失。服饰雕刻的清晰,系单翻领长衣。右臂屈,手执杯;左手做握刀状。束腰,右侧有一圆形袋囊。
  图7.6.26 公元7~9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新源县塔勒德乡斯木塔斯附近。高1.22米,宽0.38米。现存乡政府。雕刻了梯形帽饰,帽上有凸菱形纹饰,重眼。其他部分不清楚。
  图7.6.27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新源县境内。石人高1.61米,宽0.33米。以浮雕为主,颈、肩的分界不是很明显。人的脸面呈方形,弧顶,角状下巴颏。弧眉,双重眼。鼻呈渐宽形式,翼较宽。曲状髭,合字形嘴。人体部分的雕刻不清,感觉上有腰带和刀。
  图7.6.28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3年发现于良繁场。通高1.22米,宽0.38米、厚0.24米。雕刻了正面和两耳,弯眉、杏眼、直鼻,脸面比较平,弧弯形髭,阴刻椭圆形嘴。嘴突起,尖下颌。石人的两臂刻于正面,右手臂斜屈,执高脚杯。左手臂屈向腰带。
  图7.6.29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3年发现于塔勒德镇肖尔布拉克沟。通高0.9米,宽0.38、厚0.25米。雕刻了正面和两耳。弧眉、重杏眼,鼻和嘴皆残,可能是直鼻。脸面比较平,看不出有髭,圆下巴颏。石人雕刻了衣领、帽饰,可能是三尖冠。两臂刻于衣领下,右手臂直屈,执高脚杯。左手臂屈向腰带。
  图7.6.30 公元7~9世纪。露出地面高0.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吉伯特沟墓地。石人具有圆雕形式,面北,剥蚀严重,面部器官模糊不清。宽额圆脸,仔细观察似有鼻和髭,另外,长发散披于肩背。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3期。
  图7.6.31 公元7~9世纪。露出地面高1.83米,宽0.25米。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塔勒德布拉克墓地,刻石是长方形,以浮雕仅表现出脸面和颈饰。石人面东,长方形脸面。弧眉,突眼,中部缩窄的鼻形,颧部明显,髭曲翘,阴刻一字形嘴。石人是小圆下巴颏,相当于颈部位置雕刻了凸棱状的纹饰,或表现的项链。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3期。
  图7.6.32 公元10~11世纪。露出地面高约1.1米。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库克铁列克。刻石是一砾石,阴刻出人的帽饰、脸面及衣领等。帽子有立三角纹饰,细弯眉,杏眼,鼻子较长,大耳。石人的面廓有点卵圆,衣领做翻领形式。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33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阔克提热克。雕刻比较简单,阴刻为主。石人高0.83米,宽0.39米。雕刻出了人的椭圆形脸面,弧眉,长窄鼻,曲状的髭和合字形嘴。人体部分的雕刻不明显。
  图7.6.34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库什台。以浅浮为主,颈、肩分界不明显。石人高1.12米,宽0.5米。人的脸面呈圆顶、角状下巴颏,连弧状的眉脊,鼻梁较窄、窄翼,曲状髭,合字形嘴。左、右臂皆屈于腰胸前,右手执大口的高足杯,左手握刀柄。
  图7.6.35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1年发现于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大库什台。石人高0.97米,宽0.34米,厚0.14米。由灰白色花岗岩石雕刻,圆雕,颈、肩分界比较明显。脸面呈椭圆形,弧眉,杏仁眼,直鼻、鼻翼小,八字髭。左、右臂皆屈于腰胸前,右手执三角形杯,左手抚腰带。
  图7.6.36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0年发现于萨尔阔布牧场喀拉达拉乡小库什台。石人高1米,宽0.35米。浅浮雕。仅雕刻出了人的椭圆形脸面,弧眉,窄直鼻,曲状髭,合字形嘴。
  图7.6.37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1991年发现于特克斯县萨日阔布。石人高0.82米,厚0.37米,厚0.23米。石人仅雕刻出了人的脸面部,有发饰、耳等,弧眉,杏眼,连弧状髭和口。另外,在颈部雕刻了胡须。
  图7.6.38 公元9世纪中叶~11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阿克塔斯村附近。石人高1.67米,宽 0.44米,厚0.37米。红色花岗岩雕刻,刻石近长方形,阴刻。仅在一宽面雕刻,人像比较模糊,集中在刻石的中上部。大体上能看出来,人的身体向左倾斜,眼睛近长方形,渐宽的鼻,髭不是很明显。右臂屈至颌下,手托近圆形小杯;左臂屈于腹部,手做抚腹状。给人的感觉是左臂抱着小杯的形式。现藏于特克斯县文物管理所。
  图7.6.39 公元9世纪中叶~11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境内。仅阴刻出了人的脸面部。人头上有冠,似三尖冠。人脸面呈桃形,弧线三角形眼睛,三角形的鼻,一字形口。
  图7.6.40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特克斯县境内。长方形花岗岩石板雕刻,以浮雕为主,人的颈、肩不是很明显。脸面呈圆形,顶稍残,角状下颌。连状的弧眉,窄的直鼻,翼小,髭作曲翘状,小口。人身体部位有手臂的雕刻,但不明显,给人的感觉是右臂屈于腹前,手执杯形器物;左臂屈于腰际。雕刻有腰带。
  图7.6.41 公元7~8世纪。露出地面约1.5米,发现于尼勒克县库居尔沟,带有半圆雕形式,椭圆的脸面,著弧顶斜面帽饰。重眼,鼻长。翼较宽,渐宽形鼻。颧面较明显,口闭合,圆下巴颏。衣领似圆领。右手执杯屈于胸前,左手屈于腹。束腰。见于《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图7.6.42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科蒙乡境内。圆雕,人的颈、肩分界明显,有耳。石人高1.24米,宽0.31米。雕刻的比较精细,头上似雕刻了帽饰,帽比较低且方。脸面呈椭圆形,比较肥胖。眼睛残,窄直鼻,翼比较窄。髭呈八字形,口嘴不明显。颈比较短。衣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来是交领的左衽长衣。腰带上雕刻了纹饰。右臂屈于腹前,手执高足杯;左臂垂于腰际,手握刀柄。
  图7.6.43 公元10~11世纪。通高0.85米,肩宽0.4米。墓地石人。发现于霍城县小玛扎东北昆带山大石头北的库鲁斯。具有圆雕形式,头圆,脸面也比较圆。弧眉,窄直鼻,小眼,突嘴。石人两臂皆屈于腹,双手作抱豆形器状,胸部明显地雕刻出了双乳。见于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
  图7.6.44 公元8~10世纪。通高1.9米。墓地石人。发现于霍城县境内。具有半圆雕的形式,头圆,鼻有些方直,翼部明显,突眼。身体部分剥蚀严重,似雕刻了右手托杯的情形。
  图7.6.45 公元8~9世纪。墓地石人。发现于霍城县境内,详细地点不清。
  图7.6.46 公元6~9世纪。通高1.17米,肩0.47米。墓地石人。发现于伊宁境内。具有半圆雕的形式,脸面圆形,两侧雕刻了双耳。弧眉,鼻方直。两臂屈至于腹部,手做托状。胸部雕刻了圆形乳房,束腰。女性石人。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图7.6.47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巩留县莫合尔乡。浅浮雕。雕刻出了人的脸面,因雕刻的浅,所以隐约能看出来有眉、眼、鼻等。
  图7.6.48 公元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发现于巩留县吉尔个廊乡境内。浅浮雕,颈、肩分界不明显。人的脸面呈圆顶角状下颌形式,可以看出来窄的鼻梁,曲状髭,合字形嘴。左、右臂屈于腹胸间,右手执高足杯,左手似握刀柄。同时雕刻了腰带。
  ①《新疆伊犁区的文物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2期。
  ②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第二章“伊犁的调查之四,石雕像”,文物出版社,1983。
  ③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伊犁调查》,《文物》,1960年第2期。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伊犁地区文物普查报告》,《新疆文物》,1990年第2期。
  ⑤克由木霍加:《伊犁地区文物简况》,《新疆文化》(维文版),1990年第4期。
  ⑥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三,北疆石刻人像,《文物》,1960年第6期。
  ⑦王颉:《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内发现岩画与石人》,《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
  ⑧阿克牙孜沟,在黄文弼先生的《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中称“阿克牙嘴”,说是此地名斯木塔石(黄文弼著《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198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2007年新疆第二测绘院编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册》称阿克牙孜沟。同时在沟口有一叫斯木塔斯的地方。看来,阿克牙嘴、阿格亚孜和阿克牙孜沟为同一地名。
  ⑨大泽孝著、于志勇译:《新疆伊犁河流流域的粟特文题铭石人——关于突厥初世王统的资料》,《新疆文物》,2001年第1、2期,95~123页。
  ⑩《中国·西域シルワロ 展》,1986。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王博,祁小山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