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察合台汗国钱币的出土、形制及价值

作者:黄志刚





  察合台汗国的钱币有金、银、铜三种,均为冲压打制而成,圆而无孔,正背面皆有文字,属于典型的伊斯兰货币文化体系。察合台汗国钱币继承了喀喇汗王朝的钱币文化,但在打制数量、形制特点、流通范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远远超出了喀喇汗王朝钱币。
  察合台汗国钱币在新疆及中亚地区都有发现,如昌吉、奇台、阜康、木垒、吐鲁番、库车、和田、疏附、博乐、塔城等地均有出土。其中以昌吉所出1300余枚,以及在伊犁霍城阿力麻里古城和伊宁县克拜克芋孜古遗址所出钱币为著。察合台汗国钱币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
  1.早期阶段(1225~1242年),即汗国建立至阿鲁忽时期
  这一时期的察合台钱币主要是仿制花剌子模钱币形制,正面为伊斯兰教经文,背面打印有最大的斡尔朵,及打制地点和年份,但无在位统治者的名讳。材质主要是金币和铜币两种。金币成色较低,含金量约为60%~70%。铜币另有一种镀银铜币。文字为阿拉伯文库法体,个别钱币上打印有回鹘文。钱币大小不规则,文字书写较为随意。
  2.中期阶段(1242~1320年),即海都时期
  这一时期的察合台钱币仍未打印在位统治者名讳,但打印有代表不同王室家族的徽记、印戳符号以及装饰花纹等。这个时期的察合台钱币以银币为主,铜币为辅,金币很少。钱币重量初步得到统一,多在1.8~2.0克之间,铭文多是伊斯兰教颂词,在边缘打印有回历纪年,并印有徽记、纹饰及打制地点。打制地点主要有阿力麻里、布哈拉、喀什噶尔、撒马尔罕等地。
  3.晚期阶段(1320~1347),即怯伯即位至汗国分裂为止
  怯伯汗仿照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实行货币改革,首次以汗的名义统一制造银币,形制趋向统一,开始打印在位统治者的名讳,并印有打印地点及年份。这一时期的察合台钱币以银币为主,打制精美。银币有大小两种规格,小型直径18~19毫米,重1.4克左右;大型直径31~32毫米,重8.5左右。小型出土较多,且打制精美。因打制者的宗教信仰及打制地点不同,而有所变化。①
  一、昌吉、博乐、伊犁等地发现的察合台汗国钱币
  察合台汗国银币在新疆库车、奇台、木垒、昌吉、博乐、霍城(阿力麻里)先后有多次出土,是察合台汗国主要流通的货币。银币品种繁多,按形制和铭文内容可分为四十多个类型。打制年代在13世纪40年代至14世纪初,大多是在新疆境内的阿力麻里、喀什噶尔等地打制。察合台汗国的铜币仅见于博乐达勒特故城遗址。察合台汗国的金币近年来在阜康、博乐两地多有发现,铭文字体和形制与银币相近。②察合台汗国银币以新疆昌吉州昌吉古城所出土的最为著名。此外,在伊犁阿力麻里古城亦出土很多的察合台汗国钱币。
  1977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新城北的昌吉古城,工人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了蒙古汗国时代银币1300余枚。据相关研究,这批银币中有4枚金帐汗国银币和1枚伊利汗国银币,其余多属察合台汗国中期发行的银币。绝大部分打制于东部草原城镇或邻接草原地区的城镇,其中最早的打制于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从钱币资料来看,从1240年起到1250年的十年中,共有八种银币类型,此外还有1258~1259年以及1271~1272年的钱币类型。在昌吉出土的银币铭文中还发现,蒙哥即位后,察合台汗国打造银币的城市扩大到了大斡尔朵(即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和可失哈儿(今喀什)。另外,昌吉出土的打制于1271~1280年的银币,打制的地点有阿力麻里、卜剌、塔剌思、Kenget、忽毡和可失哈儿。③
  ①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68~6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②《新疆钱币》图册编辑委员会:《新疆钱币》,34~41页,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1;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1。
  ③陈戈:《昌吉古城出土的蒙古汗国银币研究》,载《新疆社会科学》,创刊号,1981。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