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敦煌——灿烂的莫高窟艺术
作者:刘进宝

在尼姑庵里长大的隋文帝,深崇佛教,他曾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在昙延法师面前受“八戒”。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诏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即莫高窟)起塔,安放释迦舍利。隋炀帝更是“优游于大乘”的“总持菩萨”,曾直接派中使到敦煌建讲堂,在崇教寺修舍利塔。在隋朝统治者崇佛浪潮的推动下,短短30余年中,莫高窟党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此时的佛教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
唐代前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交通的昌盛,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进步。对于宗教,也是释道兼崇,因而两教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高祖武德年间,由于傅奕的极力辟佛,李渊曾下过《沙汰僧道诏》。李世民即位后,也曾公开表示过“至于佛教,非意所遵”①。其实,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要把道教摆在佛教之上,并非要废除佛教。到玄奘求法归来之后,唐太宗的态度就明显地转变了。在武德、贞观时期,佛教虽然受到了一些压抑,但并没有达到阻碍佛教传播的程度。
宗教之争常常是政治斗争的反映,初唐的释道之争也反映了武、李两族争夺政权的背景。武则天当权后,为了取代李氏王朝而自立,就大造符瑞图谶作为舆论准备。僧人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疏》,称武则天是弥勒下世。所以,当武则天登位后,立即以诏令形式规定佛在道上,并大造佛寺,广度僧尼。开元年间,凿龛造像之风仍十分兴盛。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敦煌的佛寺更如雨后春笋一样地出现。仅莫高窟现存题记中有名者,就有龙兴寺、大云寺、普光寺、金光明寺等等。②
此时的莫高窟,“前流长河,波映重阁”,空前壮观。正如《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说:“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仙禽瑞兽育其阿,班羽毛而百采;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尔其镌崿开基,植端桔而概日;*(左石右敢)山为塔,构层台以簉天。刻石穷阿育之工,雕檀极优阗之妙。……升其栏槛,疑绝累于人间;窥其宫阙,似游神乎天上。”
隋朝的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经变画增多,各种各样的“累世苦修”和“忍辱精神”已由“西方极乐世界”和“方便成佛”所代替。经变画的种类有《维摩诘经变》、《东方药师变》、《法华经变》、《涅槃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等,这时候的经变画,虽然种类不多,甚至有的画面简单,画幅不大,但它是唐代大幅经变画的雏形。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无情有性”的佛教哲理已十分流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作为一种口号而正式提出,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累世苦修”才能成佛的说教,亦随之失去了作用。反映在佛教艺术上,小孩“聚沙成塔”皆可成佛的《法华经变》;庄稼“一种七收”,树上“自然生衣”,人们视金钱如粪土的《弥勒经变》;一心念佛,“九品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经变》;只要念一声“药师佛”的名号,一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等等苦难皆可得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药师变》等等,相应而生。此时敦煌壁画的特点,就是通壁大型经变画的出现。它规模宏伟、人物众多、色彩绚丽,是唐前期璀璨夺目的敦煌艺术的充分反映。
隋唐时代的塑像,数量最多、制作最精的是与人等高的群像,而巨型佛像的出现,则是唐代前期莫高窟彩塑艺术的显著特点。
敦煌巨型造像的出现,是与唐前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武则天夺得皇位宝座后,为了称帝改号,便授意法朗、薛怀义等10个和尚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著《大云经疏》,“盛言神皇受命之事”。说弥勒菩萨为化渡众生变为女身,“作阎浮提主”,“以继王嗣”,“当王国土”,“女王承正,威伏天下”,意指武则天应该当皇帝。
武则天收到这部《大云经》后如获至宝,立即向全国发令,让“诸州各置大云寺”,并将《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讲说”,同时改唐为周。敦煌北大像(即第96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P.3720《莫高窟记》载:“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这个窟大概就是敦煌写本中提到的“大云寺”。北大像的出现,是与武则天的一系列佞佛行为分不开的。它内塑33米高的弥勒佛一躯,后经晚唐、宋初、清末和民国的重修,其手势、衣纹、色彩均非原作,只有头部还保存着初唐丰满圆润的旧貌。如果与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相比,在规模上虽然瞠乎其后,但就其艺术而论,则不可同日而语。乐山大佛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它以大轮廓的形式美取胜,但仅具雏形。敦煌北大像,则形象真实,塑工精湛,它以写实而富丽的风格见长。以彩塑而言,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雕塑杰作。
除北大像外,还有南大像。《莫高窟记》说:“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廿尺。”南大像即第130窟,内塑26米高的弥勒大像一尊。除其右手为后加者外,基本上保存原状,比例适当,躯体健壮,曲眉丰颐,神态庄静,充分显示了盛唐的风格。
敦煌南、北大像的修建,是莫高窟历史上的创举,同时也是唐代敦煌及整个国家繁荣、强盛的象征。
① 《全唐文》卷8太宗《贬萧瑀手诏》。
②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