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俑的出土和分类
作者:樊英峰
◎乾陵博物馆
“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族的称呼。若“胡”、“汉”并提,即视“胡”为“非汉人”的话,则其范围要宽泛得多。那些曾在中原地区建立王朝,如建立北朝政权的拓拔鲜卑族亦应在其列。因此,我们特地对唐代胡俑文物展的对象做了限定,将其缩小为古代中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各族。
因“胡”所牵涉的民族之广,造成胡俑形象之异。这使得判定胡人俑的族属成为一个难题。学界至今还未能将中古时期上述地区的民族与境内所出胡人俑的族属一一对应起来。
在探讨唐代“胡人”相关问题时,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枝节出入,有的学者高度概括地归结为“‘胡人’形象”。视“深目高鼻”以及穿戴与当时汉族不同衣冠为“胡人”的外在特征(刘文锁《唐代‘胡人’图像初探》,《欧亚学刊》2007年第6辑),并将胡人图像题材划分为绘画(壁画、绢画和其它)和雕塑(陶或三彩俑、石刻、金银器、砖、玉雕、尊形器等)两大类。若此,“‘胡人’图像”的内涵要远比“胡俑”来得大。
“胡俑”主要作为墓葬的陪葬品,其质地多为陶质,包括釉陶的唐三彩,也有石质、瓷质等。胡俑在出土或传世文物中皆有之,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较早涉及的论著有: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ane Caston Mahler的《唐俑中的西域人》。近年来,对胡人图像特别是胡俑文物有较深研究的论著主要有:孙机先生的《中国圣火》、葛承雍先生的《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荣新江先生的粟特史研究系列著作如《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从撒马尔罕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以及齐东方先生的《唐代金银器研究》、《隋唐考古》等。而对唐代胡俑曾做过专题研究的有任江、刘文锁等学者。据悉,美国的迈克先生近年正对海外中国胡俑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而著录有“胡俑”的图录或者论证中言及“胡俑”的论著较多,此不赘举。
作为文物中陶瓷器大类中的一个子目,当“胡俑”一词被考古和历史工作者广泛使用时,可能会产生一个误解:胡俑文物总量很大,胡俑在一个墓葬中的比例较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我们确定展览内容,着手收集资料,进行文物统计、比例调查时,逐渐形成如下四点感受。第一,胡俑文物的总量并不多。虽然唐代胡俑在陕西、河南、甘肃、山西、宁夏、江苏、河北、湖北、云南、新疆、重庆、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现,但数量并不多。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中的精品胡俑(包括乾陵陪葬墓的胡俑)不超过40件,而西安博物院馆藏胡俑文物也不足30件。这种现象应该与胡人在唐朝充当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第二,胡俑出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出土于唐代的几个权力中心。首先,唐代两京地区的皇室贵族墓是出土胡俑最为集中之处,其中长安地区胡俑又多见于关中唐陵的陪葬墓。其次,是地处多民族杂居、古代丝绸之路要道的陇右。再次,是唐王朝的北方门户太原周围。而其它地区的胡俑则出土数量不大,且较分散。第三,各地胡俑各有特色。若从造型上看,以昭陵和乾陵陪葬墓出土的胡俑最为特殊,体量也较大;从保存完整性上看,以甘肃秦安县出土的一批胡俑的色彩、纹饰最可宝贵;而洛阳胡俑亦别具特色,给人色彩亮丽柔和,制作精工细腻的感觉。第四,就胡俑文物所占各个墓葬文物比例看,并不高。以乾陵为例,总共4300多件文物中,典型的深目高鼻胡俑文物却不及30件。昭陵胡俑所占比例则更少。这两处唐陵陪葬墓随葬品都是劫后余存,如果考虑到这种不完整性,则胡俑实际所占明器的比例还要更低一些。
在省文物局的关照下,我们在对陕西胡俑文物进行初步了解后,在全省范围内借调胡俑。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局、宝鸡市文物局、渭南市文物局、西安博物院给予大力协助,共调来97件胡俑支援我馆陈列工作。这些胡俑大部分造型优美,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尚未发表的。如,陕西考古研究院借调的31件胡俑;渭南文物局从蒲城县调来的桥陵陪葬墓出土的10余件胡俑,不仅体量较大,也都没有正式发表展示过。在此,我们要对友邻单位的鼎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为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唐代胡人的风采,我们在有限的陈列空间,选取120件文物作为实体展品。另外,采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尽可能地展示与唐代胡人有关的各种图像,包括壁画、陶及三彩胡俑形象;同时,尽可能多地展示与胡俑有关的文献碑碣资料,包括正史记载和出土墓志。
为了保证胡俑陈列的科学性和学术成果展示的前沿性,我们先后召开四次学术座谈会,诚邀专家学者为陈列内容、主题思想及展览艺术性献计献策。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孙机、杨泓先生,以及在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颇具声望的周伟洲、葛承雍、李鸿宾、扬之水、荣新江、杨希义、齐东方诸先生,在博物馆和唐史领域具有影响的马振智、张建林、秦建明、赵力光、张礼智、王世平、沈睿文、姜捷、孔正一、韩建武、谢伟等先生,都为本次陈列提出了自己的灼见。
尊重学者意见,依据文物特点,我们将陈列分为魅力大唐、丝路灵魂、乐居长安和胡风东渐四个部分,本书文物编排也按照陈列内容分为四个小节,因而没有按照时代和墓葬、质地分类。
此次展览是为配合陕西省申遗工作而展开,同时是陕西省文物局迎接奥运会的项目。作为国内外第一次系统展示唐代胡人风采,旌扬胡人对唐代文明形成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本展览受到省局领导、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此机缘编印出版本书,也成为势之所至。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先生不仅为胡俑陈列工作四处奔忙,也为本书的编辑呕心沥血。孙机先生和杨泓先生的宏论美文,无疑是本书的灵魂所在。
目前,国内外对唐代胡俑的研究尚嫌薄弱,而我馆业务人员对胡俑的研究水平有限。书中错讹之处,敬祈指陈。
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樊英峰.-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