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结语
作者:李志夫
《周书》卷五十《突厥传》载:“其俗谓‘兜鍪’,遂以为号”;说文:“兜,兜鍪,首铠也,象人头也”;新疆哈萨克族旧式帽之高冠,其方言称“土玛克”(Tomak);今维吾尔族称皮帽为(Tumaq),两者发音相近;意即戴铁帽、高帽的人。
在中国北方建立北方政权的拓跋鲜卑(Tobagic),与Tomak、Tumaq、兜鍪发音亦相近。当突厥在西域建立政权、与西方交通,西方以不同名称称突厥。诸如哈木美尔(J.V.Hammer)认为: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谓东方民族(Targita)便是指突厥;并认为摩西《五卷书》(Tevrat)中的Togharma一名,与突厥有关;法国东方学者毕利努斯(Plinius)及米勒(P.Mela)的作品中之“Turcae”族,与突厥(Tuk)相同,等等。①
突厥与鲜卑拓跋,原本都是中国北方草原部族;而且西方学者所给突厥人的名字,发音也极相似,西方学者所给的名字,一定是突厥人与西方接触以后才有的。因此,我们应合理推断,拓跋与突厥不是近亲,也是远戚。
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自道武帝到孝文帝(386-471),开始汉化;那时西域人所称之中国,就是指的北魏拓跋氏之政权。而突厥到了西域,接触到粟特文、阿拉伯文,逐渐形成突厥语文,成中亚各国的统一语言、文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文化成就。所谓鲜卑拓跋氏,并不一定是鲜卑人,而是在鲜卑族中之拓跋氏族,也极可能就是鲜卑族的突厥人。因为他不但语音相似,而且有创造文化、接受高等文化的智慧与能力,这也正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历代突厥与中原皇朝之关系,其和战频繁,正如兄弟阋墙之争、仍情同手足。虽然突厥自己发展成有成规的语言、文化,但是仍认为中原才是其依归所在处;所以突厥人在中原皇朝作官的人,比其他北方草原部族要多;而且当每次大失败以后,即归依中原王朝。
到唐代天宝年(742)以后,回纥与唐之关系,正如突厥与中原皇朝之和战、依存关系之重演。无论从和亲、在唐朝任官,以及对关系,都比其他北方草原部族来得紧密。这应是受到突厥先前的影响所致,也是以后中原帝国持续影响西域,最重要之一环。否则今日之新疆,可能早已是大食或波斯的领地了。
从字源上看,突厥即狄历、敕勒、铁勒之转音,其意为“联盟”。②根据《旧五代史》载:“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种类最多;自西海以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分属东西两突厥,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第1879页)
又《北史》卷一曰:“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子昌意,其少子封于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曰‘托’,谓后为‘跋’,故以托跋为氏。历三代至秦汉,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原)。”(第1页)由此可见,突厥、铁勒、脱(拓)跋、匈奴,都属北狄黄帝之后裔,其中脱(拓)跋、突厥,在文化之发展上最为突出,他们对于中原文化与社会之关系,尤为密切。(第1-2页)
①林恩显《突厥研究》,第31-32页。
②见丁谦《蓬来轩地理学丛书》之<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第12页下。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