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一、中亚历史简述

作者:李志夫


  【以下资料摘撰自《丝路文化·草原卷》,刘迎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①
  (一)与安德生所说相反;随着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学者已证明仰韶文化比安努彩陶为古老;并发现比仰韶彩陶更古老的,是公元前5000年的甘肃大地湾文化。(第5页)
  (二)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占巴克特里亚,继占领哈布尔,再度阿姆河,向粟特省进发,占领粟特首府撤马尔罕。遭受粟特人、及河以北游牧人、河以南之农居人民之反抗,在费尔干拉盆地筑“最远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本人在居鲁士城之战受伤撤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马其顿帝国瓦解;原巴比伦郡守(省长)独立,不久即瓦解;其大夏和粟特郡守希腊人狄奥多塔斯宣布独立;数年后安息郡守也起而反对塞琉古王朝。(第21页)波斯、与亚历山大之征服,对中西交通影响至大。
  公元前140~前130年间,大月氏越阿姆河,征服了希腊化的大夏王朝。张骞于公元前120年,到达阿姆河以南时,月氏正“臣畜大夏”,不久全控制大夏;大夏被逼迫今哈布尔河以南和南亚地区。(第23页)
  据守大夏南部、印度北部的巴克特里亚第二王朝的残余势力,佛教称“臾那”人(希腊爱奥尼亚人),后来佛教称“天竺奢竭国”,长期保持希腊文化,其国部将希腊人“弥兰陀”成为国王。有佛教《弥兰陀王问经》,对象即那先比丘。(第23页)
  二世纪中叶,希腊学者杜勒密(120-170),他所描述之赛里斯国,即是指在东汉控制下的西域,主要为三条大河:即塔里木河上游之喀什噶尔河、于阗河及叶尔羌河。(第26-28页)
  (三)迁入西域的游牧人
  1.月氏与吐火罗
  《伊尹朝献商书》载:月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穆天子传》卷一中提到过“禺知”;《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第46页)
  张骞所提到的月氏故地,敦煌、祁连非汉语。敦煌应当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为同名异译,可能是“吐火罗”(Tokhar)的音译,指祁连山一带;月氏西迁前应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王朝以后称为吐火罗人。20个世纪末在新疆南部的焉耆和库车发现了一种以印度婆罗迷字拼写的不知名的语言。经过学者研究,不属印欧语中的印伊语,而是印欧语西支,他们自己称为吐火罗语。于是有学者依此设想,就是月氏人及其近亲部落的语言。在公元前的巴比伦史料中,提到有Guti民族;在汉漠拉比铭文中,也提到巴比伦四邻中有两个,一为Gutium,另一称Tukris;德国学者亨宁认为,他们渐向东移,到我国西北定居下来,其中有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库车和焉耆,后称吐火罗人。
  《魏书·尔朱荣传》载:“秀容界有池三所……相传曰祁连池,魏言天池。”又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曰:“天山即祁连山,匈奴谓‘天’为‘祁连’。”(第47页)
  关于月氏人来自西方之说不能成立,近来在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是蒙古人种,与华北及其他地区接近。近年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到了早期铜器时代的墓葬;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中采集了100余具人骨,纯为蒙古人种,没有混杂高加索人种的材料;月氏与匈奴有着密切关系。(第48页)
  2.乌孙王国
  乌孙是汉代连络东西方草原交通,最重要的民族之一。有关资料,如《史记·大宛传》、《汉书·张骞传》表明,乌孙原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与月氏、匈奴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乌孙被月氏击败。乌孙占领了月氏之伊犁河,时为公元前125年。没有逃走之月氏人,及原臣伏月氏之塞人,均为乌孙所臣伏,都赤谷城在温宿国之北305公里,即今阿克苏之西的乌什,亦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伊塞克湖(热海),与纳仑河上河地区。(第51页)
  汉代文献《焦氏易林》载:“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载:“乌孙西域之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笔者按:应属印度之奥族人,不像是印欧人种)现今哈萨克有“乌孙部落”,其实与原乌孙无关,是属于蒙古许兀慎部(旭申)。(第52页)乌孙与大月氏原先共居于敦煌、祁连之间,祁连为突厥语“天”(Tengril)的音译;同时猎骄靡幼时被置于草中、受狼哺育的传说,与后来《周书·突厥传》所记,突厥先人阿史那幼时被置于草中,有牝狼以肉饲养之记载。因此乌孙似为一种操突厥语之部族。(第53页)
  3.大宛
  大宛是汉代对喀什邻近费尔干那盆地的移民,其北是康居,其西是月氏,其西南为大夏,东北为乌孙,大宛葡萄酒可置十年不坏。(第55页)出名骏马,速度耐力兼备,为优良战马,称血汗马或天马;武帝派使者车令摄千金、金马到大宛换马,大宛将良马藏于贰师城,大宛君臣不允,车令怒打碎金马、拂袖而去,大宛令其东境郁城王拦汉使杀之,并掠取其财物。武帝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攻大宛,广利兵败,武帝再动员六万军队、牛四万头、战马3万匹、驴骆万余头,汉军以引水攻城,大宛贵族杀密杀大宛王母寡,以其首级请降。(第58页)
  4.罗剎东来
  俄罗斯兴起时,西是欧洲强国,南是奥斯陆帝国,东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丛林,随着钦察汗国之瓦解,这就是俄国,汉文史料中称为“罗刹”。(第322页)
  5.帖木耳(儿)
  帖木儿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巴鲁刺思部落,其五世祖哈喇察儿为千户,后来封其次子察合台,部族遂在中亚定居下来,为察哈台汗国内的世臣世仆。在14世纪50-60年代,帖木儿儿子企图统一察哈台汗国,巴鲁刺思部先投靠东察合台汗国保存实力,又在14世纪70年代,主宰了西察合台汗国。1390、1394两度攻钦察汗国,攻入顿河流域。三年后,在安卡拉擒获奥斯曼皇帝;在南方攻入印度,占领苏丹德里,一度攻入吐蕃。洪武二十年(1387)4月,使臣朝明;五年后又遣使南京。洪武二十七年(1394),向明献马200匹。拟攻明,明成祖指示甘肃驻军备战;不久,帖木儿病逝于讹打刺城,遂免此一战。(第307-308页)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与其子不和,明成祖派部指挥白阿儿忻台,携敕书出使沙哈鲁:“我统御天下,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能虔修职贡,抚辑人民……安招西徼。(我)十分满意,当以休兵息民,共享太平。”(第315页)
  明正德十一年(1516),奥斯曼帝国都城伊斯坦布尔有一位赛伊德阿里·阿克巴·契丹(Said Ali Akbar Khatai),写了一部中国纪行的书(Khatai Nama),(书中称)通中国有三条路,即克什米尔、和阗、蒙古之路。(第320页)
  ※说唱文学
  1.敦煌石室藏书中最多的形式,与各代弹词较似的说唱集作品。有散文体,有说有唱;有的用韵文,有说有唱;取材多来自佛经,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第156页)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载,9世纪上半叶,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左街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为文溆。文溆为京国第一人,讲本以《八相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及《降魔变文》等。(第158页)
  2.边塞诗
  王昌龄《从军行》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曰:“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第159页)李白《关山月》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第160页)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岑参《与独孤渐道别》曰:花门(回鹄)将军善胡歌,叶河(叶水)蕃王能汉语。”反映出汉番文化交流之概况。(第159-161页)
  3.中原、草原文化之合璧
  德国学者冯加班著的《古突厥语语法》,列举了Big(笔)、Ciq(尺)、Xua(花)、La(骡)、Long(龙)、Mig(密)、Sangun(将军)、Tan-Si(天子)、Tutuq(都督)等。②
  突厥有的官名来自北魏王朝,Qaghan(可汗),部族首领Irkin(俟斤),可汗之子弟Tegin(特勤)汉译为特勤,大官Yapg(?q)u(叶护),叶护一名在公元前月氏、乌孙、匈奴早已使用。别部领兵者称为Shad(沙、设、杀、察等),贵族称Beg(匍、柏克),一部之长称Chur(啜),监领官(Tudun),勇健者Ishara(沙钵略),长者Gari(哥利、哥利达)。③
  中原对皇帝称“天子”,亦通过昭武九姓胡商传到中亚;在粟特文残卷中,学者们发现粟特人把国王称为Bagfur,意为天子,再传至波斯语民族中。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汉族传统行六十甲子纪年,以天干十、地支十二配对,六十而始。隋开皇四年(584),突厥沙钵略可汗致隋朝廷书:“辰年九月十四日……两年后向突厥赐历书”。(第163页)
  ※草原丝路上之城镇
  8-11世纪,亚洲北部草原发生了极大之变化。750年为唐在西域之巅峰期,唐军攻破石国;次年大食大败唐军于怛罗斯,继有安史之乱。8世纪末,回鹄与吐蕃争雄西域;9世纪初,漠北、天山以北为回鹄所有;840年,回鹄汗国为黠戛斯所败,一部分回鹄人成立高昌回鹄,西迁者为农历(耕)民族,到元明称畏吾尔人;而中亚东部草原地带,相继为契丹、女真,和西辽之统治。
  1.北庭
  突厥称别失八里(Besbaliq),意为“王城”。760年陷于吐蕃;840年为高昌回鹄(维吾尔)首府;十世纪末,北宋使臣王延德游记:“城有高台寺、应运大宁寺。丘处机则知北庭有龙兴寺,北庭故地即今新疆吉木萨尔护堡古城,周长4430米,东西宽310米。”(第179-180页)
  2.碎叶城
  是碎叶河水冲积而成的平原,今为哈萨克、吉尔吉斯相邻之楚河,西突厥十姓部落新可汗在此即位。调露元年(679),唐政府对安西都护四镇作了调整,以碎叶代焉耆,安西都护王方翼与裴行俭筑碎叶城,立四面十二门,工期仅五旬而成。天宝七年(748),北庭节度使于此攻西突厥,城毁。1938年,苏俄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一座佛寺,约为8-9世纪,有32米×22米。1957-1958年,又发现第二座佛寺,约为6-7世纪,80米×25米,门向东,与吐鲁番、焉耆佛寺相似。(第181页)
  3.裴罗将军城
  1134年左右,耶律大石率军占领裴罗将军城(巴拉沙衮)。《皇华四达记》载:这里是碎叶通向中国内地驿路第一站,遗址有一露天突厥石人,收藏中心有6-10世纪的突厥石人,遗址内有一博物馆,其中有4枚开元通宝。(第182页)
  4.新城
  即碎叶城西北20公里,俄语称小伍溪,遗址达10-12平方公里,约5-12世纪下半叶,其衙署为100米×110米,建于7世纪,发现塑泥佛像,高约有12米,城中也有祆教寺。
  5.碎叶之西的怛罗斯
  玄奘说周围八九里,城南有小孤城共300户,为突厥掠来之中国人,筑城守卫,服饰突厥化,语言似采中原礼仪、言辞。
  6.蒙古高原之城镇
  唐时回鹄汗国在鄂尔浑河建回鹄城(Ordou Baliq),在匈奴时代就是游牧活动中心,辽代在这里建有更多城镇。1991年,联合国有阿尔泰丝路考察古回鹄城哈喇八喇合孙(Khar Balgas)。此城虽废,但城垣6米高,周围有子城和延城。城西有粟特文石碑残缺,位于和林以北60公里处。鄂尔浑河之畔和硕柴达木的毗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前者已毁数载,但阙特勤碑却基本保存完整(笔者按:汉文碑最为完整)。和林城所在地原为克烈部夏营地,在辽代已有寺院,唐以后,蒙古高原西北部的欠州,又称谦州(Kemkemjik),辽代时已有寺院,产生城镇,在唐努山以北,为黠戛斯人所建,曾是防卫重地。(第184页)
  ①以下只注该书的页码。
  ②见薛宗正之《突厥史》第7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
  ③见《韩儒林文集》第503-52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