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绪言

作者:李志夫


  本章主要介绍印度佛教所带来的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取材主要是根据刘大杰先生之《中国文学发展史》,这套书共分上、中、下三册,1973年10月由古文书店在九龙出版。现在已有不同的版本,是一部相当有批判性的中国文学史,慎重推介。
  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的北朝,多为北方草原部族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他们界于西域与中原皇朝之间,接受佛教较内陆频繁。他们的领导人以信仰为主,又喜欢西域传来的音乐、杂技作娱乐。所以说,佛教传入中国,无论是在西域,或在北朝的中国北方草原部族,都有很大的贡献。
  但是消化佛教及印度文化的,则是以中原汉民族为主要动力。虽然自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武帝在西域建有都护府,但佛教并未在中国成为宗派及思想,即使我们在春秋时代,以齐鲁之儒学、先秦之子学、两汉之经学已是一个文明古国;但要消化佛教,是经过魏晋南北朝,才有唐代佛教鼎盛之盛世,才有中国大乘佛教的开花结果。
  隋唐虽是中国佛教之盛世,但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阶段,应算是魏晋时代。建安采用民歌,有了文学气象及创作精神;两晋的游仙文学,梁、陈的官体文学,几乎都是南北朝的玄风所向,把佛教的思想视为玄学的同路人,而认同了佛教。这是佛教思想在中国生根最重要的一步。这其中六朝诗人,如陶潜将玄学与自己生活相融合,作一种心性的修养,摆脱了贵族的玄风。到了唐代以科举取士,从民间选拔辅政人才,所以民间文学家及其他人才都兴起了。
  两晋另有一大贡献,是对印度韵律的接受与改进,以谢灵运、周颙两人贡献最大。尔后才有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代的杂剧等著称。小说也是明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这些文学的发展,都是通过韵律关系之变革而产生的成就。
  清代自康熙皇帝整编古籍、保存故有文化、进用汉人人才,本身亦渐汉化。外加嘉庆以后外强的入侵,使国人同仇敌忾。清代文学虽不如前朝有突出之处,但也算是集了前朝文学的总汇。尤其小说文学中多涵有印度佛学思想,当以《红楼梦》为最。
  唯有元代,一直压迫汉民族,对传统文化没有什么贡献;这一代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佛教思想,我们略而不谈。从来很少有中国文学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之专著,所以特别另立一章。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