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一、印度与南北朝文学

作者:李志夫


  【以下资料摘撰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
  “《佛本行经》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六朝人士几乎人人能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心灵中当然不少。《孔雀东南飞》一类的长篇叙事诗,也必间接受其影响的罢”。(见《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亲属关系》)刘大杰说:“梁氏说《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是受了佛教文学的影响,这论定全是想象的,……一点也没有那种轮回超度、本生出世一类的佛教思想。”(第219-220页)
  其实是刘氏误会了梁氏的意思,梁氏只是在《孔雀东南飞》一点讨论在形式、风格上而论,并非指《孔雀东南飞》具有出世之佛教思想。
  据《世说新语》云:“向秀、郭象注《庄子》的时候,已有了几十家,经过两晋更是多了;到东晋支道林等开始用佛学来解老庄,一时传诵。”(第231页)蔡元培氏说:“魏晋文人思想……以道家无为主义为本,而于佛家则仅取其厌世思想,于儒家则留其阶级思想及有命论。”(第231-232页)
  “佛学初来中国,国人尚难解其真义;于是与当时流行的道教彼此混杂,互相推演。……等到汉末有支谶、安清、竺佛朔、康孟祥、竺大力诸人的译经、牟子的《理惑论》,于是佛教本身意义才渐显明。”(第234页)
  西晋时,桓颖与竺法琛结交,有了僧人与名士相交之始;到了东晋,僧人加入清谈、士子研究佛理,在简文帝门下出入之僧人无不是谈客,当时名士无不与僧人往来。(第235页)也许那些僧人原来就是名士文人。
  魏晋时文人名士把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揉杂起来,再借古代神话,描绘出玄想世界;于昆仑、蓬莱歌咏成仙界,宓妃为神女,西王母变成观世音。(第240页)由于那种避世思想,而促成了田园、山水文学之产生。(第242页)
  陶渊明是魏晋思想的净化者:他有律己严正、肯负责任的儒家精神,而不为礼法、经文所限;他爱老庄清净逍遥之境界,而不与颓废清谈名士同流;他有佛教空观与慈悲,而不沾有宗教色彩。(第273页)其《饮酒》诗是最脍炙人口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276页)
  南北朝时代,佛教独盛;道家思想,相辅而行;儒家思想,销沉寂寞。(第281页)虽梁武帝是位佛教皇帝,在天监四年(505),开五馆立国学,亲讲《孝经》、《周礼》,但仍然是一位清谈名士。当时佛学虽称极盛,译经传教固不乏人,然一般名流文士读佛典,或附和君主,或自鸣清高,他们的行为是放浪淫浸的。如谢灵运、周颙、王融、沈约等信奉佛教的文人,都沉溺酒色。(第282页)
  宋、齐以来,“佛经转读”之风日盛;慧皎在《高僧传》中说:“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者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又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者,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梵音。”为求汉语适应的转变,于是二字反切之学因以进步。因此四声得于此时成立。近人陈寅恪氏说:“中国入声较易分辨,平、上、去三声,乃摩拟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成。转读之三声出于印度古时声明学之三声,于是创为四声。……永明七年(489)12月20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都,造经呗新声,为当时考文审音一件大事,而四声成立。而周颙、沈约之徒,适值永明之世”。(录自《清华学报》<四声三问>一文,第285页)周颙著《四声切韵》,沈约著《四声谱》。因此,诗文韵律渐渐形成,平仄讲求日益严密。(第285-286页)。
  佛教文学家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据《汉书》本传,他博学家贫、笃信佛理,晚年落发出家,法名慧地;毕生研究佛典,定林寺的经藏是他撰定的,寺塔与名僧的碑志大半都是他的手笔,其代表作《文心雕龙》作于齐代。<时序>篇说:“<暨皇齐驭宝>是可靠之证据”。(第302页)他生于永明天监年间,正是骈俪体声律的初盛时代。(第304页)他认为政治、宗教、学术风气,对文学有决定力量的影响,是说得非常正确的。(第306页)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一半的篇幅专门讨论各种文体,其中<明诗>、<辩骚>、<乐府>、<铨赋>是最精彩的。在古典文学史上,他也是位有崇高地位的批评家。(第312页)
  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有梁代诗人吴均,其诗风清俊;其中《阳羡书生》一篇,述一书生变法之事极为奇异,此故事原出佛经,经汉化而写成。他一方面表扬佛教,一方面以佛经中故事作题材。(第319页)
  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晋谢玄之孙,生活奢侈,结交僧徒,喜游山水,因放浪成性狂傲,流徙广州,死于非命。他的文学开山水写实一派,但其诗风朴实,全无靡靡之气;消除了两晋以来的游仙文学,打破了玄言诗风。在诗史上有其相当地位,唯缺少生活内容。(第334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