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2.张议潮在沙州敦煌的建树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唐朝虽然在沙州建立了归义军,但由于此时唐朝国势已经衰微,对边地只能采取羁縻政策,河西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张议潮等是这里的真正主宰。面对吐蕃半个多世纪统治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张议潮和他的助手们果断地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进行整治。
  其一,恢复唐制。按唐朝的藩镇体制建设归义军的军政机构,设立与内地藩镇一样的文武官吏,制订相应的文书、行政制度,保障归义军有效行使统治权。在对平民百姓的管理上重建唐朝中原地区实行的州县乡里制度和城坊制度。以敦煌县的建置为例,张议潮领州后即恢复了原13乡中的10乡,改悬泉乡为赤心乡,复寿昌乡为县,从化乡则随着粟特人聚落的消散而自然消失。这样归义军统治初期的敦煌县便领有11乡: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龙勒乡、玉关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慈惠乡、平康乡。这些乡中都设置了知乡官和知乡将务官等,分别负责管理乡中的政务和军务,乡官的职权大大加强,这是对唐朝以里正为主的乡里制的一种发展。
  其二,妥善管理少数民族部民。归义军辖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百姓,张议潮等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两种管理办法:凡粟特、龙家等汉化程度较深的少数民族百姓都尽量编入乡里制中,让他们与汉人同居共处,并吸收他们中的上层人士为归义军政权的各级官吏;对于吐蕃化较深的退浑和通颊人,则部分继承吐蕃旧制,仍旧沿用部落制,设部落使和部落副使进行管理。据敦煌文书载录,共保留有约10个部落,表明归义军政权在恢复唐制的同时,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吸收了吐蕃制度中的合理因素藉以巩固新政权,这不能不说是归义军统治多民族地区的明智措施。
  其三,确立新的僧俗关系。张议潮废弃了吐蕃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了唐朝的都僧统制,与归义军时期的首任都僧统洪*(音biàn,洪*俗姓吴,故又称吴和尚)密切合作。一方面解放被吐蕃贬为寺户的良人,恢复他们原来的良人身份,使之成为乡管百姓以收揽人心,并增加归义军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又和洪*一起调查登录寺院财产,设都僧统司统一管辖,并规定任何人均不得侵夺损毁寺院所属的一切财产、人户。这些规定自然赢得了僧侣们的欢迎,再加上当地统治者的热心奉佛,大力扶植佛教事业,僧众们也就甘心为归义军政权所用,归义军政权逐渐取得了凌驾于都僧统教权之上的优势。
  其四,重新登记人口和土地,订立新的赋税制度。张议潮掌权后很快就对混乱不堪的人口和土地占有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查登记,试图恢复唐前期的手实户籍制度,解决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耕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新赋税的名目主要有官布、地子、柴草3项,虽比唐前期的租、调略重,却远比吐蕃时期的重敛轻得多。
  此外张议潮还组织人力对沙州敦煌的灌溉设施进行了整修,为农业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这些举措又进一步巩固了归义军政权的财政基础。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沙州敦煌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归义军政权也很快壮大起来。经过10年苦心经营之后,咸通二年(861年)三月,张议潮统率蕃、汉军兵7000人向吐蕃奴隶主在河西走廊上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凉州发起了进攻,一举光复凉州,河西故地尽归唐有。到咸通七年(866年)时,归义军治下的回鹘固俊(《新唐书》作仆固俊)更攻克了西州、北庭、轮台等地,使已断绝百年的东西交通旧道又得畅通。归义军政权随后便设立了知西、北、东、南各道游弈使,对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联系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回鹘固俊获胜的同时,拓跋怀光也于廓州生擒了吐蕃战将尚恐热,吐蕃势力从此衰绝,河西地区终于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
  这时,留质长安的张议潭以74岁高龄逝于长安永嘉坊私第。咸通八年(867年),69岁的张议潮遂束身归阙,亲赴长安为质,被唐廷授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并赐田地,在左街宣阳坊安居,至咸通十三年(872年)时也以74岁高龄客死他乡,葬于长安东南浐水之滨,被朝廷追赠为太保,故敦煌文书中颂赞张议潮时每每有仆射、太保之称。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