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二章 第四节 先秦古道和丝绸之路
作者:张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外关系已见诸史籍文献。从希罗多德笔下所记的欧亚草原民族,人们可以见到在前6世纪,欧亚草原之路实际上已经走通。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秦”,表明秦国或秦朝的消息已经向西传播。据考古发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西北的一座前500多年的凯尔特人墓里,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绣品。可见中国丝绸制品早在战国时期就远销欧洲。这些丝织品应该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到中欧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为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秦朝把原六国的长城连接并延伸东至辽东,西至今甘肃临洮、安定西部。长城的修筑划定了汉族的居住区域,自此历史上逐渐显现出关内外民族的划分。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修驰道。据《庆阳府志》记载:东西走向的驰道,从咸阳出发,沿渭水西行,越陇山,经秦安、陇西、渭源、临洮、榆中。史载秦始皇巡游就是沿此道西行的。
从汉代以前很久开始,北方以畜牧业为主的匈奴族就不断南下骚扰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匈奴人在西周初年称为“鬼方”,后来改名“猃狁”,东周时称“狄”,又有“混夷”、“犬戎”“犬夷”“獯鬻”等不同的名称。战国以后直到秦汉时期,一直称为“匈奴”或“胡”。西周时,匈奴人便曾多次打到丰、镐京一带,《诗经·小雅·六月》记述宣王时匈奴军入侵,并被宣王派出的部队击退的情况说:“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泱泱。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大意是说,匈奴人猖狂不自量,整治军旅占据我泾河北岸的焦获地方(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并进而侵犯镐京、丰京。周王部队军旗上绣着鸟形图案,白色的垂旒,鲜明光亮。大型战车10辆,开路滚滚走前方。车子稳稳当当,车顶看上去忽俯又忽仰。4匹雄马多强健,有力而娴熟地拉车向前。去讨伐来犯的匈奴军,一直赶到大原地方。文武双全的尹吉甫率兵取得了这次胜利,成为全国人民效法的榜样。
秦朝时期,匈奴军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威胁,而且这种侵扰几乎总是直接破坏了我国与西域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曾命大将蒙恬率兵攻取今内蒙古、宁夏一带黄河南岸的河套地方,并专门修筑了从咸阳以北的云阳(陕西省淳化县)甘泉山开始,沿子午岭直达九原郡(内蒙古包头市附近)长城下,长1800多里的“直道”,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向前方输送部队、物资,加强对匈奴军的抵抗,这便是史书上说的“除道九原,抵云阳”③。当时把战国时燕、赵、秦各诸侯国设在各自北方断续的长城,连接成西起临洮(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长5000余公里的万里长城,也是为了防御匈奴军的侵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④王昌龄这首名诗以及李白《战城南》中的“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都形象地表现了匈奴军威胁时间之长以及带给人民的痛苦之深。汉代正像从前一样,巩固边防仍然是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
秦人早先活动在今甘肃省南部的天水、清水县一带,公元前776年迁都汧邑(陕西省陇县南),公元前762年迁都眉邑(陕西省眉县渭河北岸),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陕西省岐山县西南的阳平镇)。公元前677年迁都雍(陕西省凤翔县南之南古城),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迁都栎阳(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成阳(今咸阳市东二十余里的窑店一带)。可知在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前,秦人一直在陕西境内的渭河北岸活动了550余年。他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以及道路修筑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雍城所在的宝鸡、凤翔、岐山一带,在秦人的经营下,物产丰富、文化发展,并成为巴蜀、陇西和关中盆地的交通要冲,被称为“雍隙”。
秦人生气勃勃,富于创造,虎视中原,迅速向东发展。这种扩张正是沿着他们当时开辟的道路,也就是后来渭河北岸的丝绸之路不断向东迁移的。当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后,这里随即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孔道,因而《史记·货殖列传》说它“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三晋”即指位于今山西省一带的古代晋国地方。
古代晋国通过其西、南二面黄河上的孟津(在今河南省)、茅津(山西省平陆县)、蒲津(山西省永济县西,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乡东黄河西岸)三个著名渡口,与东南、西北各地交通往来。《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水北为阳,秦穆公夫人是晋国姑娘,他的儿子(后来的康公),送晋君重耳回国,所以说“我送舅氏”⑤,走的是渭河北岸这条路。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结亲,以致“秦晋之好”成为后世两姓联姻的专用语。这一点在当时也增加了渭河北岸道路的重要性。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④ 王昌龄:《出塞》其一
⑤ 《毛诗正义·渭阳》孔颖达疏。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