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7.1 古堡基本形制及发现经过
作者:王炳华

阿拉沟峡谷东口存在古代戍堡,并非作者的新发现。1928年黄文弼先生自吐鲁番穿阿拉沟至曲惠、和硕时就发现了,并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报导过这一遗存。只是对古堡之时代止于一般观察,结论为“汉”。〔1〕在考察日记中,又说“此城非安集延所筑,乃蒙古人所建立之城无疑”。〔2〕黄先生之结论,虽只是最一般的考虑,但却产生过相当重大的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管会在20世纪公布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时,即据此而称之为“石垒”,时代标明为“汉”。1995年末,我看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中有阿拉沟古堡照片,仍将之说明为“汉代”。从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看,这是一个需要修正的结论。
阿拉沟口古堡的准确位置,在东经87°42′、北纬42°50′处,正当阿拉沟与鱼儿沟水汇合口的河谷北岸。河谷至此,地势开阔,河面宽达百米,奔腾激越的阿拉沟水从这里跃出天山腹地,河滩中乱石纵横,河岸峭壁陡立,高达二三十米。古堡就耸峙在这一陡峭的岩壁上,控扼了由吐鲁番盆地西入阿拉沟峡谷的咽喉,堪谓地势险要。驻足古堡瞭墩之上,阿拉沟河谷、吐鲁番盆地平川,巨细均在俯视之下。尤其是东向吐鲁番盆地,是一片开阔、平展的戈壁,数十里的地域范围内,稍有异常便可知晓,其军事观察作用,不言自明(见图版4)。
作者能接触阿拉沟古堡,是一个偶然的机缘。1976年,“文化大革命”余威仍盛,作为普通考古工作者,总望脱离这一漩涡做点具体工作。听说在修建新疆吐鲁番至库尔勒段铁路建设工程中,挖出了大量文物,却没有任何文物保护措施,于是我请缨前往,希望做些抢救工作。进入阿拉沟后,眼见飞速前伸的铁路工地,沿线有古址、古墓,文物散落地表,令人触目惊心。自此,我在阿拉沟中陆续工作三年之久。实际工作是借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之助,吃、住就在铁道兵机械连。机械连驻地,正依傍着阿拉沟东口古堡。晨曙暮昏,日与巍然屹立的古堡默然相对。偶或信步登越,伫立古堡之上,极目纵横沟谷、辽阔戈壁,对古堡在控扼天山峡谷交通方面曾经发挥过的重大历史作用感受甚为强烈。
为求得对古堡时代、历史文化内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当时做了如下几件事:
(1)详测了遗址并绘制了测量图。
(2)于1976年4月、5月,对古堡内一间废屋及古堡东墙外空旷地段以探沟形式进行了试掘。
(3)取古堡下层支架木,进行14C测年。
(4)为了解与古堡相关的军事设置,还深入阿拉沟内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踏查。
古堡塞墙随地势铺展,略近方形,但东墙较西墙略长。据测量,各边长度是:东墙30米、西墙24米,南、北墙均32米。堡墙基宽3米,顶宽1.2~1.5米,现存最高度仍达6米。部分地段墙垣上存残高达0.5米的胸墙,厚25厘米左右。
古堡北墙北段,突出一方墩,若马面,边长2.5米×3.2米。古堡三面封闭,只东向(面对吐鲁番盆地)开门,门道宽2米,保存完好。
上下堡墙,通过堡塞东墙内侧之土筑阶梯。土梯下宽上狭,逐渐收缩,宽度自2米收至0.5米,每一梯级高25厘米上下。
古堡西南角,为一残高仍达15米左右的瞭墩。瞭墩底基近方形,10×11平方米,随高度上升而逐渐收缩。其构筑方法是:选相当整齐的扁平卵石(长径25厘米左右)与红柳枝、夹土砌筑,层层相间,红柳枝为薄薄一层。卵石之间,用泥浆灌缝。每砌五层卵石,夹一层细木棍,木棍直径8厘米上下。顶部有破损,曾有土坯补砌、加固,说明古堡曾延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见图7.1)。
堡墙构筑方法,同于瞭墩。主要用卵石夹红柳枝砌筑,中夹木棍(我们用以测定古堡构筑年代的木材标本,即取自这类夹棍)。卵石之间,同样以泥浆灌缝。卵石外,或敷1~2厘米厚的泥浆。过去的记录中所以称此古堡为“石垒”,维吾尔语称此为“塔斯土尔”(“塔斯”意为石,“土尔”意为烽火台、戍堡)原因当在于此。而所以采取这一构筑工艺,是与河谷内存在大量取之不尽的卵石有关。选用厚度相近的扁平卵石,衬之以一层薄薄的红柳枝,墙层既可取平,又相当坚实牢固,真正是因地制宜。
古堡东墙外是阿拉沟河谷陡岸,峭壁边缘还发现又一道土墙。残高80厘米、厚70厘米,用卵石夹土、或用土坯砌就。土墙外侧,见直径近1米、深1.5米的锅底形圆坑3个,一半已塌下河滩,一半仍挂在峭壁上,其中见麦草、破毡片、葱皮、毛布块、兽骨等物。这一设施,应该也与古堡之防卫功能相关,便于观察、打击攀岩来袭之敌。堡塞南、北墙已临峭壁边缘,未见到有关遗迹。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墙外所见这道残土垣,也见到土坯修补的痕迹。与瞭墩顶部用土坯修补一样,说明存在后期补缀,使用时间较长。所用土坯有两种规格:长35厘米、宽20厘米、厚16厘米;长37厘米、宽25厘米、厚10厘米。
古堡内,沿西、北墙尚可看出古代房址6间,只余残垣。房址大者12×4.5平方米、小者只4.5×4.5平方米,墙厚达0.5米,墙垣残高最高达2米。
从断岩剖面观察,堡墙坐落在古代遗址上。这一叠压关系,尤以西南角最为清晰。地下文化层厚达30厘米,可见到毛布片、草屑、彩陶片(红地黑彩,有三角纹图案,与当地古墓葬中出土的彩陶器相比较,具有战国时期特征)、破毡片、毛绳头等。这类遗物在砌石垒堡时用以灌缝的泥浆中,也偶有所见。说明古堡坐落在战国时期的古文化层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早期文化遗址。黄文弼先生就是根据在堡内见到的这些彩陶片,而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判定它是一处汉代堡垒,看来是把早期文物与晚期建筑混淆了。
根据现有发掘资料,可以肯定古堡的建成、使用均在唐王朝时期。这不仅有古堡废屋内出土唐代文书的直接证明,也得到堡墙下部架木的14C年代结论的支持。在阿拉沟工作期间,我曾采古堡东墙下部支架木一小段,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4C实验室进行测定,结论为距今(以1950年为基础)1390±8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1350±80年,遗址年代在AD 613—767年之间,时代为唐;〔3〕1983年,吐鲁番文管所至阿拉沟调查,复取阿拉沟古堡内房址中出土木材送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14C实验室进行年代复测,结论为距今1295±7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1260±75年,结论为AD 655—690年。〔4〕年代结论可以说基本一致,出土文物与14C测年结论可以统一。
〔1〕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2〕《黄文弼蒙新考察记1927—1930》,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93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中国考古学中14C年代测定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06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中国考古学中14C年代测定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05页。 阿拉沟古堡平面测量图
阿拉沟古堡平面测量图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