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7.2 文书残片出土情况及缀合结果
作者:王炳华

1976年4月,择古堡内东北角一间较小的房址、古堡东墙外旷地进行了试掘。
堡内房址为4.5米×4.5米的土屋,编号F1。为更准确把握地层叠压状况,只取土屋之半进行解剖。试掘情况是:
表土层:含现代垃圾、杂草、灰土,距地表深20厘米。
第二层:灰土、杂炭粒、陶片。距地表深20~100厘米。
深45厘米处,见石磨一块。磨石材料为硅质岩,稍残,直径40厘米,厚15厘米。磨面为几组彼此拼接的斜块,每一斜块大小不等,斜块内刻凿平行斜线。磨石中心圆孔径为4厘米。这种斜线刻齿之石磨,为唐代新疆地区石磨流行形式,同样特征之圆形磨石,在哈密巴里坤县唐伊吾军屯城内也曾经发现过。
深70厘米处,在F1之西北角北墙的裂缝中,见残文书碎片数十小块,最小残片只一平方厘米左右,但纸质尚好,字迹也还清晰。
深75厘米处,得铁镞二,灰陶片数块。铁镞扁锋、圆铤,残长11.7厘米(见图7.2)。
第三层:距地表深1米以下,仍然为灰土,但为较深的褐色,间杂红烧土块,不见建筑遗迹。至1.5米,仍为文化土。遗憾的是,当年试掘工作并未能按计划进行到底,因一些偶发因素的干扰而被迫中断。
全面分析当年所得试掘资料,F1房址内除表层填土有晚期堆积外,是比较单一的唐代文化遗存。
在清理古堡废址F1之同时,还在古堡东墙外旷地,就旷地空间布一个8×7.5平方米探方,编号为T1。发掘情况是:
第一层:表土,厚20厘米。主要为现代垃圾。
第二层:土坯墙一段,成直角形,东西向残长6米、南北向残长4米,墙体厚0.3米,残高1米。
第三层:土坯墙坐落之地面,相当平整,经过夯实,厚20~30厘米。文化遗物主要为苇草、羊粪、陶片、数块唐代文书残片。居住面下为生土。
总体分析戍堡内的半间房屋、堡墙东门外旷地上探沟内发掘的出土文物,主要只是一批极为破碎的唐代文书残片。其最小残片只存些许墨迹,或一撇或一捺,字形不明;稍大,也才二三字;最大的纸片不过十数字,且缺头失尾,文意并不完整。但从文书特定格式还是可以判定,它们是唐代文书的残纸。在天山阿拉沟内古堡中见到唐代文书,这一事件本身的意义就不可轻估。因此,即使极为破碎,也值得以十分努力对之进行缀合,探索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在缀合这批文书碎片时,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据出土地点、纸质、纸色、字迹墨色深浅、书体差异,做了大概分类。其次,仔细观察同一类纸片的断裂、破损痕迹以及残存文字上下左右可能的关联。其三,文书残纸有一面书写,也有两面书写,这也为文书按件拼合、缀联提供了一个条件。如是,断断续续费时近月,终于得到残文书9件,其中较完整的文书4件。 阿拉沟出土铁镞(残长11.7厘米)
阿拉沟出土铁镞(残长11.7厘米)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