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1.2 有关塞人的考古资料

作者:王炳华

     
  要将新疆古代塞人的历史研究清楚,关键在于考古工作。目前新疆地区所见考古资料,不少涉及了塞人的历史和文化。一些重要发现,也确实已经给目前的塞人历史研究投射了一线光明。
  1976—1978年间,在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天山阿拉沟东口,曾发掘了四座竖穴木椁墓,时代为战国到西汉。根据墓中出土文物的特征,作者曾在执笔的报告中,结论为塞人文化遗存。〔1〕
  从已刊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塞人墓葬的基本概念。
  墓葬地表见块石封堆,圆形,直径5米多,高不足1米。封堆周围见矩形石垣,长15米、宽10米左右。墓葬彼此成东北、西南向链线排列。
  墓室均东西向,长方形竖穴,规模较大。其一,长3米、宽2米、深6米多。最大的一座,长6.56米、宽4.22米、深7.1米。墓室内积卵石、巨型块石(较大者长、宽、高均在1米以上)。积石下为木椁,木椁以直径10~24厘米的松木纵横叠置,紧贴墓壁,构成框架,高近1米。尸体置木椁内。葬一人或两人,均骨骼粗大。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中,葬青年女性一人,头骨上见一锐利钻孔,孔径0.5厘米。
  随葬文物位于墓室西端壁龛。尸体周围见多量金、银、铜、铁、陶、木、丝、漆器、牛羊骨等。
  出土文物中,金器量多,纯度很高,且富有特点。大多当为带饰、衣饰。计虎纹圆金牌8块(块径6厘米,重20克上下),图案为老虎形象:头微昂、前腿跃起、躯体卷曲成半圆,或左向,或右向(见图版26)。对虎纹金箔带四件(件长26厘米,重27.75克),图案为相向踞伏的对虎(见图版27)。另外,还有作奔跃咬啮状的狮形金箔一件(见图版28)。其他如兽面纹金饰片、六角形花金饰片、菱形花金饰片、圆形、柳叶形、矩形、树叶形、双十字形、螺旋形金饰片等,品种不少,数量很多,当为衣饰无疑。此外,还见到小金钉、金环等,形式多样。这批墓葬经过盗扰,劫余金器尚且如此,墓葬主人崇尚黄金而且富有黄金的特点,是表现得很清楚的。
  银牌,共见7块。有方形、矩形、盾形之别。均模压兽面纹图案,似猫科类野兽形象。这种金属饰牌,成分极为不纯。经光谱分析,其中含银量只有10%,其他是铅、铜、铝、钙、钠、矽、镁、铋等。色灰白,质脆易碎,可见当时的冶炼水平是不高的。
  方座承兽铜盘,这也是一件很有特点的器物。器身通高32厘米。下部为喇叭形器座,上部为边长30厘米的方盘。盘中并立二兽,似狮形,鬣毛卷曲成穿孔,似翼。其制作方法是分别铸出兽、盘、器座等,最后焊连成一体(见图版29)。
  铁器,有小铁刀、铁镞。铁刀长11.5厘米,与盛羊骨木盘放置一起。镞为三棱形,已锈结成块。
  陶器,均手制。细泥红陶,打磨光洁,外表敷绛红色陶衣。计有带流筒形壶、杯、平底盆、三足盆等。漆器、木器,均朽蚀严重。丝质菱纹罗亦朽,但痕迹清晰。此外,还见到珍珠、玛瑙类饰物。
  1983年夏,在伊犁新源县境出土了一批铜器。出土地点在巩乃斯河南岸,新源县东北20多公里处。当地原有一列南北向上墩墓,封土墩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被推平。这次在距地表深1.5米处,见铜器、陶片、人骨、兽骨。报导称,铜器中包括“青铜武士俑一尊,高42厘米”,“青铜大釜一件,重21公斤。青铜铃一件,还有残损的青铜高脚油灯,青铜对虎相向踞伏圆环和双飞兽相对圆环各一件”。“武士俑的造型端庄、英俊,单跪姿势,头戴高弯勾圆帽,双手好像握着剑或刀……上身裸露,腰间围系着遮身物,赤脚、高鼻梁、大鬓角”(见图版30),报导认为这是一组“乌孙的遗物”。〔2〕
  有关文物出土后,承郭文清同志赐函介绍情况,并惠赐文物照片一套。据已刊照片并参照郭文清同志的介绍,得到了更明确、清楚的概念。
  所称“青铜高脚油灯”,系与阿拉沟出土承兽铜盘为同一类型物。器座已毁,但其上所承方盘仍然完好。盘内两角各蹲一兽,似熊,憨态可掬,造型生动。
  “青铜对虎相向踞伏圆环”,对虎相向,面、唇相接触,体回曲成圆形。
  “双飞兽相对圆环”,造型风格同上。二兽回曲相向,鬣毛上卷成孔,作奔跃状。
  铜釜,三兽足,平口深鼓腹。上腹部附四耳,二平二直。腹部弦纹三道。
  跪姿武士,头戴高帽,阔沿尖顶,尖顶前弯如钩。
  这一组文物,因系推土所得,其埋藏情况、共存关系等,已难究明,这是很大的损失。
  与巩乃斯河谷出土的这批文物风格类同,在1966—1976年期间,新源县城附近亦曾出土一批珍贵铜器,介绍的同志称:同样有承兽铜盘、三足铜釜等物,承兽铜盘上环列异兽,均不幸散失。
  在伊犁昭苏地区,近年出土过多件铜盘,矩形,四兽足,也是塞人文化中的典型文物。
  还有一批十分重要的资料,是伊犁地区尼勒克县城附近奴拉赛山上所见古代铜矿遗址。这是一处品位很高的晶质辉铜矿。古代采矿洞口已坍塌,泥石淤塞,但仍可见出十余处。一条“采矿暗洞,洞长30米,最宽3米。洞室大如房舍,局部有横木支护”,“洞内遗留大量石器,由坚硬的河床卵石加工而成。外形大都为一面扁平三面凸起的锥体”,一端尖锐,一端钝圆,中腰有凹槽,重3~10市斤左右。距矿坑不远处的山沟内,为炼铜遗址所在。炼铜炉渣厚1米,炉渣灰内见木炭、铜锭。铜锭共见5块,外形似碗状,一面圆凸,一面平。锭块重者十余公斤,轻者每块3至5公斤。铜锭块质较纯,含铜量约在60%以上,性脆,断面银灰色,磨光面银白反光,可鉴人影。〔3〕关于这处铜矿的开采年代,曾经取古矿洞内支架坑木进行14C测定,经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2650±170年及2440±75年,〔4〕相当于春秋早期至战国阶段。
  〔1〕王炳华《新疆阿拉沟竪穴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第18~22页,图版8。
  〔2〕巴依达吾列提、郭文清《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珍贵文物》,《新疆艺术》,1984年第1期;《新疆日报》,1983年10月15日,第四版。
  〔3〕探古《新疆发现东周时代开采的古铜矿》,《中国地质报》,1983年10月10日,第1版;王有标《尼勒克发现古铜矿遗址》,《新疆日报》,1984年2月25日。
  〔4〕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4C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五)》,《文物》,1984年4月。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