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1.3 有关考古资料辨证、分析
作者:王炳华
上述三批考古资料,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原简报已说明为塞人文化。巩乃斯河南岸一组青铜器原报导认为是“乌孙的遗物”。尼勒克县奴拉赛铜矿开掘者应属何民族,目前尚未见确切的结论。
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有充分根据可以说明:上述考古资料应均属塞人文化遗存,是研究新疆古代塞人历史的珍贵资料,应作塞族资料处理。
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时代在春秋至战国早期,所在地点是战国时期统治伊犁河流域的塞人王国辖境,开采、冶炼这一铜矿的主人,自然非塞人莫属。说战国时期的尼勒克在塞人统治之下,这从《汉书》所记“乌孙国……本塞地也”可以确知。因为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已经可以肯定:尼勒克县,在乌孙王国时期,是属于其统治境域中心地带的。〔1〕乌孙以前的战国时期,地属塞人,自可明见。
另外两批资料,新源县境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青铜器,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出土文物,其风格是一致的。但终非发掘所得,一些具体情况已难明究竟,故着重对阿拉沟竖穴木椁墓资料予以剖析。
阿拉沟木椁墓简报提出了有关墓葬属于塞人遗存的结论,但未充分展开。
从葬俗上看,竖穴木椁、封丘成链向排列,在前苏联谢米列契地区所见塞种墓葬,同样具有这种特征。〔2〕头骨钻孔,这一具有特点的葬俗,在苏联阿尔泰地区所见塞人墓葬中,也有相同的实例。〔3〕
从出土文物分析,阿拉沟所见承兽铜盘,方盘中伫立二兽;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所见方盘,对角蹲踞二兽,这类风格的文物,在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塞种文化遗址内是出土不少的。前苏联学者称之为“祭祀台”,认为与祅教崇拜有关,是塞人文化的典型文物之一。〔4〕阿拉沟出土不少的虎纹圆金牌,与前苏联东哈萨克斯坦麦阿密地区出土的塞人文物及卷曲的“豹”形象的圆金牌相同,〔5〕从金牌图案造型到作用,实际也是一样的。猫科类猛兽的图案形象,被认为是萨迦—斯基泰装饰艺术中重要的图案主题之一。〔6〕
这些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揭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肯定为塞种文化遗存,这是正确的。
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这批铜器,原报告称之为“乌孙文物”,值得斟酌。因为,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文化面貌,经过20世纪60—70年代持续二十多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对乌孙墓葬中出土文物的基本风格、总体特征,人们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7〕以之对比新源县这批青铜器,基本风格是不同的。因此,视其为乌孙文化系统的文物,缺少充分的根据,这是一。从另外一方面看,如前所述,这批铜器中的承兽铜盘(原报导称为“青铜高脚油灯”)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所见承兽铜盘风格一致。这种承兽铜盘与兽足铜釜,往往共出,被视为塞人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在前苏联谢米列契、天山地区,常有所见。〔8〕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这次见到这一文物组合,铜釜的造型、风格,与前苏联谢米列契所见,几乎也是完全一样。这就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文化现象。其他如“对虎相向踡伏圆环”、“双飞兽相对圆环”,这里的“对虎、翼兽”风格、整个圆环的造型,同样是比较典型的塞人艺术特点。在伊朗出土的萨迦文物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实例。〔9〕
〔1〕参见《乌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2〕[前苏联]H.贝尔什塔姆《谢米列契和天山历史文化的基本阶段》,《苏联考古学》,1949年第11期。
〔3〕[前苏联]C·N.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4〕[前苏联]H.贝尔什塔姆《谢米列契和天山历史文化的基本阶段》,《苏联考古学》,1949年第11期。
〔5〕[前苏联]C.N.鲁金科《阿尔泰斯基泰艺术》,第36页,图27。
〔6〕[前苏联]B.A.伊林斯卡姬《斯基泰野兽纹问题的研究现状》,载《欧亚民族艺术中的斯基泰——西伯利亚野兽纹》,1976年莫斯科版。
〔7〕参见《乌孙研究》,第8~9页;《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51页。
〔8〕[前苏联]H.贝尔什塔姆《谢米列契和天山历史文化的基本阶段》,《苏联考古学》,1949年,第11期。
〔9〕《波斯艺术大观》(英文)卷7,第57页,纽约1981年版。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