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4.2 木杈之地域、时代、功能
作者:王炳华
这类杈形木器,据上揭资料,主要见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些汉代(晚至晋)墓葬中。且末县扎洪鲁克、民丰尼雅、洛浦山普拉,是目前所见几处主要地点。贝格曼曾发掘的孔雀河下游五号墓地A墓古尸手中所执红柳枝,虽也长及52厘米,但与上列几处墓葬中所见置于死者身侧的木杈,形制不同、出土位置、功能各异,不应归作为同一类型的器物。此处分析,不含这一文物在内。
且末县扎洪鲁克,汉代属且末国地。民丰尼雅,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洛浦县山普拉,居玉龙喀什河东岸,傍近玉龙喀什河,汉代属古于阗国地。这些遗址,是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曾经重点经营、汉代以后仍然保持通畅的“丝绸之路”“沙漠道”的南路。在两汉时期,是汉王朝与西域联络交通的主要干线,有关地方政权与汉王朝中央当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出土木杈之墓葬的年代,从尼雅墓地分析,主要在东汉时期。山普拉、扎洪鲁克墓地规模巨大,延续时间长。据发掘者分析,山普拉“是西汉至魏时期的一处古墓地”,扎洪鲁克墓地共分三期,最早可到东周,最晚至于汉。这两处墓地见这类杈形木器的墓葬,具体是什么时代,资料发表者均未特别说明。如以尼雅为例作参考,时代在东汉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这类木杈究竟是什么性质,有什么功用?从前述尼雅精绝故址中所见出土资料,可以得到比较具体、清楚的概念。
从1959年新疆博物馆发掘的东汉贵族夫妇合葬墓开始,至40年后新疆考古所在95尼雅一号墓地内发掘的M1、M3、M5、M8,在尼雅精绝所见5座墓葬内,都出土了所谓“丫”形木杈,共同的现象是:
(1)木杈的形制多作“丫”形,主干末端削尖,入地便利;顶端两杈同样刮削光洁,左右支出,可悬挂衣物。
(2)木杈置于尸体身侧。
(3)如夫妇合葬墓,则木杈分别置于男女身侧。
(4)木杈悬挂主人生前使用的衣服、物品:女性身侧的木杈,上面分别悬挂的是“淡蓝色绢女外衣”、“白色绸绢裙”、“挂化妆袋(内装铜镜、胭脂粉袋、丝线、带扣等)、小木桶(内装木纺轮)、栉囊(内装梳篦)、绕线轴等物”、“裹绕蓝色绢衣、虎斑纹彩锦织袋、帛鱼及革皮木胎小圆桶”。而男性身侧木杈上悬系的物品,则是“木杈上悬挂一些小件物品,有绢缘皮饰件,内盛梳篦的栉囊、香囊等,木杈上放置弓两张”、“悬锦衣、皮腰带(带上附剑鞘、匕首鞘)、皮囊”,“叉上绕系刀鞘、锦帽、梳篦袋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制物等”。归纳一下,木杈上悬挂衣服,是男女身侧木杈共有的功能。而相异之处是,男性还挂兵器、皮囊,女性则为化妆品、女红用物。
无可怀疑,木杈不过是比较平常的系挂日常衣服、用物的工具,有如今天的衣物架,其生活气息甚浓。从这一功能观察,没有理由将之与巫术、宗教祭祀活动相联系,实际上也没有一点可以将木杈与巫术活动联系的迹象。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