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8.2 新疆出土的农产品
作者:王炳华
可以直接表现新疆地区古代农业生产情况的,莫过于从各处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农作物籽实、穗壳,出土简牍、文书中关于这类作物的直接记录。现据考古资料,按类别、时代条列于下(已作过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则稍予说明)。
18.2.1 粮食作物
(1)小麦
首见于距今近4000年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中。由于这里极度干燥,尸体、殉葬物也大都不朽。出土时均置于墓主人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十多颗至一百多颗不等。保存良好,外形完整,麦粒显深褐色,籽粒不大、不太饱满。经初步鉴定,其品种有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两种。〔1〕较之新疆博物馆所藏、巴里坤石人子乡炭化小麦粒,后者籽粒稍大,比较饱满。在哈密五堡墓地中,也发现过一穗小麦穗。汉代以后的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小麦和麦类加工食品更多。民丰县尼雅汉代遗址中不仅见到小麦实物,还发现过一根麦穗。〔2〕罗布淖尔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的汉文简牍中有种植小麦的明确记录,〔3〕同一阶段内的佉卢文简牍中也提到小麦种植及灌溉。〔4〕若羌县米兰吐蕃古戍堡中发掘到过唐代的小麦,在同时出土的吐蕃文木简中也涉及分占耕地、种植小麦的内容。〔5〕在吐鲁番县高昌古城北郊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两处古墓葬地,出土了自晋迄唐代的小麦及麦面加工成的馕、水饺、馄饨等各种点心及麦麸、麦草。同时出土的文书中也有关于小麦租赋、借贷的文契,数量亦不少。〔6〕此外,在焉耆县唐代古城“唐王城”内,也发现过小麦及磨得很细的面粉。〔7〕
小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上述并不完全的资料说明,唐代以前,新疆地区已经普遍种植小麦。过去,一般认为它在新疆只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8〕现在孔雀河出土的小麦标本,把小麦在新疆地区的栽培历史提早到4000年前,而且对新疆小麦的起源也提出了新的见解,〔9〕这在农学史研究上的意义是很大的。
(2)粟
粟即小米。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物品种,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我国至今还是主要的粟类生产国。由于粟具有高度的抗旱能力,生长季节较短,耐储藏,因此,它也是新疆地区古代栽种比较多的一种粮食作物。最早的粟类标本,见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哈密五堡古墓地。主要是一种小米饼,出土颇多。大部分呈方形,长约20厘米,厚3~4厘米左右,由于粉碎得不好,饼内的卵圆形小米颗粒仍清晰可见。民丰县尼雅遗址(即汉代精绝王国的废墟内)曾在数处房址中见到小米,有的房屋遗址内铺着厚厚的一层,因年久而结成了硬块。〔10〕楼兰地区,也曾见到粟类遗物。〔11〕吐鲁番县晋、唐时期的古墓内,更见到多量瓶装、小五谷袋装小米以及“付麦、粟账”文书残纸,陶碗内盛着的小米饭等。可以看到,小米与小麦一样,是这里人们的主要粮食。焉耆县内,“萨尔墩旧城遗址中有许多圆形坑穴,直径大小不一,小者约1米左右。坑穴内均是粮食……很清楚地可以看到黄米……”,〔12〕唐王城内也发现过小米。
(3)黍
黍即俗称的糜子。它和粟类似,籽实呈球形,也是生长期短、耐干旱性强的一种农作物。民丰尼雅遗址、吐鲁番晋、唐时期古墓中均见过不少糜类籽实。在汉、晋时期的楼兰古城内,“在古城建筑物上,涂抹着许多草拌泥的墙皮,其中掺杂有大量麦秸、糜秆的碎节和粒壳。同时,在城内距塔东侧约32米处一堆散乱的木材下,发现了深达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一粒一粒的糜子至今还是黄灿灿的”。〔13〕这颇可以说明,糜子也是新疆古代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4)高粱
高粱见于焉耆县萨尔墩旧城遗址之窖穴内,此城的时代可能早到汉,同县唐王城中亦见。〔14〕高粱在我国也有久远的栽培历史,我国是高粱的原产地之一。这种作物不仅耐旱,而且能适应盐渍较重的土壤。焉耆,就是盐渍较重的一个地区,考古工作者正是在这里发现了高粱的籽实,足以证明古代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对高粱的特性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5)青稞
哈密五堡墓地内发现过青稞穗壳,这是新疆所见的最早实物。稍后,在民丰尼雅遗址中也见到青稞籽实(原报告中把它括注为“燕麦”)。〔15〕吐鲁番晋、唐古墓中出土过不少青稞籽实,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这里出土的一份唐天宝十二至十四年的马料账,逐日登记了马料消耗情况,所用饲料均称“麦”或“青麦”。〔16〕“青麦”一词,从冬日马料账上仍然使用,这可能就是“青稞”的俗称。因为,这时怎么也不可能有未成熟的青麦,而且,量词都是斛、斗、升、合。这一分析如大致不错,从这份马料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青稞栽种面积必甚广。此外,在若羌县米兰古堡中也发现过青稞籽实,亦可见其种植地域之广大。
18.2.2 豆类作物
据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实物统计,新疆古代种植的豆类作物有蚕豆、黑豆,均见于吐鲁番(其他地方未见,当系发掘工作的局限),时代为高昌至唐。蚕豆籽粒椭圆扁平,不大。所谓“黑豆”,细审实物,籽粒不大,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当为赤豆之一种,只是外表黑色,故也俗称“黑豆”。这种黑豆,西北地区栽培颇多,因为它耐旱,生长期短,成熟期要求干燥,而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来讲,对黑豆的生长是颇为适宜的。
18.2.3 油料作物
主要是胡麻。胡麻至今仍是新疆地区普遍栽培的油料作物之一。在天山阿拉沟古墓地内曾发现胡麻籽,籽粒卵圆形而稍扁,暗褐色,表面光泽,出土后曾请新疆农科院进行鉴定。此外,在吐鲁番晋、唐古墓地、焉耆唐王城内也都见过胡麻籽实。
18.2.4 纤维作物
(1)棉花
新疆地区种植棉花的历史很早。民丰县出土的东汉墓中已见棉布,〔17〕晋、唐时期的吐鲁番古墓中,所见棉织物资料更多。在出土的高昌时期的文书中,有借贷棉布的契纸,结合文献记录,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已经大量种植棉花并发展起了一定规模的棉纺织业。〔18〕在同一时期或稍后的塔里木盆地内,如于田县屋于来克北朝时期遗址中见到了棉织印花布。〔19〕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晚唐地层内不仅发现了棉花,而县发现了棉籽实物。可见,自南北朝以后,吐鲁番及塔里木盆地各处,已经广泛种植棉花并发展起了棉纺织业。
对巴楚出土的棉籽,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曾经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其籽粒小、纤维短、色黄等特点,判定为草棉(即非洲棉)籽。〔20〕这种草棉,喜温、喜光、耐旱,在中亚早有种植,也适宜于新疆及甘肃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但纤维短粗、产量低,这又是其弱点。新疆很早即种植这类草棉,表现了这里和中亚地区久远而广泛的联系。
(2)大麻
新疆地区出土的麻类织物资料丰富。前引距今约4000年的孔雀河古墓地内出土的草编织物中,经鉴定使用了大麻纤维。同时,也使用着罗布麻(亦称野麻)茎、秆以编织日用器物。可见新疆地区使用麻类纤维是非常早的,后期则更为普遍。以吐鲁番为例观察,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的晋、唐时期古墓葬中,没有一墓不见麻类织物,衣服、被褥、鞋袜、谷物袋、麻绳等等,都用着麻。与麻类织物相比较,无论丝还是棉,都是只居于次要地位的。当然,这大量的麻织物中,据资料本身的题款,可以肯定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内地有关省区的。〔21〕但也同样可以肯定,必有相当部分或大部分是产自本地,墓内有时以麻丝一束随殉,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18.2.5 瓜果类
新疆地区瓜果资源非常丰富,是许多瓜果的原产地,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有不少珍品、名产,历史上早就传入中原地区,不仅博得了赞誉,而且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各族人民经济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古文献中,关于西域地区盛产瓜果的记录不少。新疆,尤其是南疆广大地区,各种瓜果的栽培也确有悠久历史,而且具有普遍性。但限于目前考古工作,我们下文所引资料主要来自吐鲁番盆地内的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墓地,因为此处干燥,墓内入殉的果品实物得以不朽。一斑可以窥豹,从墓中普遍见到的种种果品,多少可以透见古代新疆瓜果生产的概貌。
(1)葡萄
这是新疆地区有名的特产。吐鲁番地区又居全疆之冠,这里日照充分、热量丰富,果实含糖量高。除供鲜食外,制干、酿酒,也都是佳品。直到今天,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及葡萄干仍是驰名中外的上品。在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古墓地,最早发现过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圆果紫葡萄植株,说明公元前1000年中期,这里已经种植葡萄了。〔22〕晚及晋、唐时期古墓葬中,往往以葡萄入殉,可以看到历史上它一直就是人们珍视的果品。其栽植之盛,从墓葬壁画中有葡萄园,出土文书中有“卖”、“租”葡萄园的契纸以及有关葡萄酒的记录等,均可透见这一果品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精绝王国故址尼雅废墟,所在多见葡萄园及葡萄干枝。佉卢文中,催征葡萄酒的命令亦多见。
(2)甜瓜
吐鲁番古墓内,见过甜瓜子、甜瓜皮。较之其他瓜果,发现数量不算多。
(3)枣
这是吐鲁番盆地中普遍见到的一种随葬果品,可见当时栽植必多,人民喜食。枣干紫黑色,个体不大。
(4)核桃
在吐鲁番古墓中出土也多,最多一墓达至数十枚。果核较小。除吐鲁番外,巴楚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亦见。〔23〕
(5)梨
新疆地区是梨的盛产地,主要品种有白梨、新疆梨、秋子梨、西欧梨、杏叶梨五个品种。而其中的新疆梨,据俞德浚教授研究,认为是“中国梨与西欧梨的自然杂交后裔”。对它的栽培历史,是果树研究人员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吐鲁番晋、唐墓葬出土的多量梨干中,研究人员曾对唐代墓葬出土的梨干进行了分析鉴定,认为:“果实如梨形,淡黄色,梗细曲,长于果径两倍,无梗洼;萼宿存,开张,基部相连,无萼洼;果心小,石细胞多,果心近萼端,是典型的新疆梨。”〔24〕说明新疆梨的双亲——中国梨和西欧梨在新疆地区的栽培历史肯定早在唐代以前。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利用新疆特别干燥的自然条件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各种作物籽实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当可发掘出许多珍贵的历史事实。
(6)李子
吐鲁番墓地出土颇多,果实近圆形,黑褐色。从出土的数量较多来看,自高昌至唐,它在这里并不是很稀少的果品。
(7)桃
汉、晋时期的楼兰城遗址内,〔25〕吐鲁番晋、唐古墓中均见。汉代尼雅遗址中亦见,〔26〕出土物均是桃核。
(8)杏
尼雅遗址中曾有所见,〔27〕吐鲁番古墓地内也见到杏核。桃、杏类果品,均来自内地。
此外,据新疆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唐代吐鲁番地区还出土了芝麻、巴旦杏。芝麻原产非洲,巴旦杏原产伊朗。看来,新疆地区引进、栽培的历史也是很久远的。
18.2.6 其他作物
在介绍有关新疆考古资料中所涉及的农作物品种时,不应忽视对饲料作物(如苜蓿)的栽培。
新疆地区的经济,畜牧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饲料作物的栽培、种植,古代曾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尼雅遗址出土的晋代佉卢文书,提及以紫苜蓿、三叶苜蓿作为马、驼的饲料。〔28〕吐鲁番地区出土过一件北凉时期的文书,文内提到所有在学的儿童要从役“芟刈苜蓿”,〔29〕新中国成立前所见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也有关于种植苜蓿的资料。〔30〕如高昌古城(原书称哈拉和卓古城)中出土的“伊吾军屯田残籍”,其中有“……苜蓿烽地五亩近屯”字样,诚如黄文弼先生所说:“苜蓿烽为一地名,盖因种苜蓿而得名。”
(1)苜蓿
是富含蛋白质的优良饲料,再生能力强,在水肥充是的情况下,年可收获数次,而且管理省工,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饲料作物。从史籍看,新疆地区很早就有苜蓿的栽培,而且早在汉代,随优良马匹进入内地,苜蓿也被引进到了内地。
(2)葫芦
此外,在吐鲁番晋、唐时期古墓中,还出土了为数极多的葫芦片。葫芦原产印度,后引入我国,嫩果可作蔬菜,老果可作盛器。
(3)蔓菁
即芜菁,干、鲜食用均宜。当年的精绝王国,蔓菁曾是重要的蔬菜。汉、晋尼雅遗址中,发现过不少干蔓菁。
这些,都多少反映了新疆古代一些蔬菜的情况。
〔1〕鉴定工作,是由四川农学院农学系教授颜济先生进行的。
〔2〕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文物》,1960年第6期;新疆博物馆考古队《新疆民丰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3期。
〔3〕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本。
〔4〕汪宁生《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若羌且末新发现的文物》,《文物》,1960年第8~9期。
〔5〕197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米兰古堡内进行过调查、发掘,本文据这次发掘资料,实物现存新疆考古研究所。
〔6〕有关发掘材料,先后发表于《文物》,1960年6月、1972年1月、1973年10月、1975年7月、1978年6月;《考古》,1959年12月等期,从中可以窥见各种农作物的出土情况。下文所见吐鲁番资料,均同此,不再一一注明。
〔7〕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考古》,1959年2月。
〔8〕《新疆农业》,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00页。
〔9〕一般认为,新疆小麦得之于西亚的影响。据颜济教授分析孔雀河小麦品种,结合对新疆现存野生小麦的调查,认为新疆完全有可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
〔10〕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文物》,1960年第6期;新疆博物馆考古队《新疆民丰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3期。
〔11〕汪宁生《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若羌且末新发现的文物》,《文物》,1960年第8~9期。
〔12〕黄文弼《1957—1958年新疆考古调查附记》,《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侯灿《楼兰遗迹考察简报》,《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14〕黄文弼《1957—1958年新疆考古调查附记》,《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文物》,1960年第6期。
〔16〕《新疆出土文物》,图版第98、99,“轮台县长行坊马料账”、“草料账之一、之二”,文物出版社,1955年。
〔17〕《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18〕《历代各族传记全编》,第二编(下),第1705页;《梁书·西北诸戎·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萤,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19〕《丝绸之路——汉唐织物》,图版2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0〕沙比提《从考古发掘材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文物》,1973年第10期。
〔21〕王炳华《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布研究》,《文物》,1981年第1期。
〔22〕新疆文物考古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
〔23〕巴楚桃核,资料现存新疆博物馆。
〔24〕新疆农科院农科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新疆的梨》,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5〕侯灿《楼兰遗迹考察简报》,《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26〕见新疆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
〔27〕见新疆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
〔28〕林梅村《沙海古卷》,文物出版社,1988年。
〔29〕文物现存吐鲁番文管所。
〔30〕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图版33,“伊吾军屯田残籍”。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