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21.3 墓地时代分析
作者:王炳华
发掘资料说明,古墓沟墓地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公共墓地。
至于这一墓地的绝对年代,即古墓沟人究竟活动在大概距今多少年前?对此,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存在很不一致的观点。
在发掘资料没有全面、具体公布之前,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存在一定困难。但考虑到古墓沟出土古尸在上海展览时,曾经发表过“距今六千四百年前”的14C测定结论;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又公布过另外两个14C测定数据。大家对这个问题无疑比较关心,因此,在概略介绍这批发掘资料的同时,说一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观点,既有必要,也会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而且,它的正确结论,对我们更深入一步认识有关资料,对罗布淖尔地区早期考古文化研究,也有很大意义。因此,我们也愿意在这里把即使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意见发表出来。
我们从考古文化本身特点及14C测定结论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墓地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不见陶器,日常用器以草、木、角器为主;在一具男性骨架骶骨部发现过一件形制规整的细石镞,锋刃锐利,这应是当时有代表性的武器;除三件小铜饰外,从木雕人像及其他木器的细部加工痕迹分析,应用着一种相当锐利的工具。
从这些基本特点里,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几点推论:从全部出土文物不见任何汉代文化影响的痕迹看,这一考古文化的时代应该肯定早于汉代。
我们曾注意到,与我们这里文化类型相同的古代墓葬,斯坦因、黄文弼等在罗布淖尔地区考察时,即曾有过发现。斯坦因在谈及这一资料时,就曾提出它们是楼兰国人的一种墓葬。〔1〕楼兰国,概念自然是和汉代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是不同意这个分析的。通过古墓沟墓地发掘,同时,结合我所1980年4月在楼兰城郊清理的汉代墓葬资料,更加强了我们认为这一考古文化的时代肯定早于汉代的概念。
新疆考古所在楼兰东郊清理了两处汉代墓地。〔2〕墓内有多量汉式文物,如汉代漆器、铜镜、锦、绢等物出土,它们和具有本地特色的陶器、木器、毛织物等共出。这两处墓地,一处明显到东汉,又一处时代可能稍早。从这批汉墓中可以看到两点:一是西汉以后,汉式文物来到楼兰地区是很多的。处于“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古墓沟墓地,如果时代已经到汉代,是不可能见不到一点汉文化影响的。其次,我们可以将属于汉墓中土著文化成分的有关文物与古墓沟出土文物进行比较,其发展程度的高低差别,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古墓沟墓地中普遍见到的草编小篓至汉代已消失不见,具有本地特色的手制陶器如红陶小钵、带流杯、小罐等,是随殉的日常用器。木制用器这时仍使用较多,但制作已远为精巧,造型比较规整,木盆有的配附铁环、安接木腿。东汉墓内出土的彩色毛织物色泽绚丽,组织致密,不仅有很好的斜纹织物,而且熟练运用着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这些,都是古墓沟毛织物无法比拟的。铁器,这时已普遍使用。小铁刀与兽骨共置一盘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将这些明显反映了本地区特色及工艺特点的汉代文物进行比较,说古墓沟墓地原始、古朴,其年代较汉代更为古老,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整个古墓沟墓区不见任何陶器的痕迹,这绝不可能是一种偶然的例外,而只能是这片墓地时代比较古老的一个有力内证。在有关的报导里,在罗布淖尔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新中国成立前确有人曾采集到过应属新石器时代最迟至金石并用时期的彩陶片。〔3〕我们发掘的这片墓地,处同一地区内,却不见陶器,其相对年代,应较此为早。从一般道理分析,学会制造使用陶器,较之不会制造陶器,总要稍晚一步。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国外有区分为“先陶”与“有陶”两个发展阶段的,“先陶”的新石器时代,其年代相当古老。我们当然不能仅仅据此就把古墓沟墓地不见陶器这一文化特点与“先陶”的概念简单等同,但说它比同一地区内含彩陶的考古文化要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在罗布淖尔地区或孔雀河下游地段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做得不多,积累资料十分有限。目前,我们还无法建立起这片地区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清晰概念,为助于认识古墓沟墓地考古文化的时代,我们试以近年发现的与这片墓地邻近的考古资料进行比较。
在哈密五堡发现的一处原始社会阶段的墓地,笔者曾主持发掘。墓地内出土了石器、木器类生产工具及日用器、彩陶器、小铜刀(佩带于男性腰部),多量彩色毛织物及粮食、食品等。〔4〕墓地时代曾经文物局文保所技术室进行14C测定,所测4份数据在距今2960至3260年之间,大体在3000年前上下。哈密五堡墓地出土文物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远较古墓沟墓地为进步,其物质文化发展的程度要高得多。哈密出土的大量彩色斜纹毛织物与古墓沟的平纹本色毛织物,标志着两个发展阶段。从常理分析,古墓沟要较哈密五堡原始。
配合南疆铁路修建工程,笔者还曾在阿拉沟工地进行过持续三年的考古工作,发掘、清理了近百座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早期墓葬。出土了不少彩陶器、木器、石器、毛织物、铜器及金器、丝织物、漆器等珍贵文物。这一墓地时代延续较长,出土文物可区分为不同时期。最早可到距今2800年左右的西周,最晚可到战国、秦、汉。在早期墓葬中彩陶器与铜器并存,晚期见到铁刀。将阿拉沟早期文物与古墓沟墓地文物进行比较,古墓沟文化原始、古朴的风格同样一目了然。〔5〕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这终究不是同一地区内、存在明确地层叠压关系的先后考古文化的比较,而只是相去最近的绿洲内不同考古文化的比较。这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彼此的差别,既可能是时代早晚的不同,也可能是地域性的差异。我们所以作这样的比较,是见于新疆地区的自然特点,虽是相去数百里地的又一绿洲,却又是彼此紧密毗连的最近的居民点。从整个情况看,一般来说,相邻绿洲内处于同一阶段的考古文化,处于基本相当的发展水平,是有不少实例可见的。基于这么一个分析,可以推论,古墓沟文化要比阿拉沟早期文化、哈密五堡考古文化更古老一些。
这是从考古文化方面进行的一点分析。
另一方面,还可以就14C测定数据进行探讨。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
墓地出土的文物标本,曾经先后送请南京大学地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C实验室、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14C实验室等单位帮助进行年代测定。送请南京大学地理系的标本,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在墓地采集的木材,年代结论早到去今6000年前。为了对这一年代测定结论进行验证,我们又将墓地内第一类型的第23号墓葬内出土的木质葬具及此墓出土女尸身上的毛布(共7克)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进行测定。结论是:棺木距今“3650±60,公元前1700年”、“3545±60,公元前1595年”,毛布距今“2185±105,公元前235年”、“2120±105,公元前170年。”〔6〕同一墓葬内两件标本年代相去悬殊,测定单位分析结论是:“毛布年代应与少女死亡的年代相当”,“棺材可能是利用早期木头制成的”。〔7〕
这两组测定结论先后在报上披露以后,国内外反响十分强烈。
观察古墓沟墓地内出土的多量木材标本,不能支持当时使用的是“千年古木”这种分析。为了对纷乱的14C测定数据进行验证,我们又送了第一类型第38号墓内出土的木材、毛布、毛皮及4号墓的木材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C实验室再一次进行年代测定,其结论是:
21.3.1 第38号墓
棺木:距今3660±8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980年;
包尸毛毯:距今3480±10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765年;
盖棺羊皮:距今3615±17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925年。
21.3.2 第4号墓
棺木:距今3525年±7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810年。
此外,还曾将第一类型的第12号墓出土之木质葬具标本送请文物局文保所14C实验室测定,结论是距今4260±8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4370±135年。
综合分析这一系列测定数据,有几点情况值得注意:首先,第38号墓中出土之葬具(木材)、毛皮、包尸毯等,三者测定数据基本一致。这有力地表明,它们相当准确地说明了墓主人生活的绝对年代,从而也就正确表明了墓地的年代。其次,墓地木材与毛皮、毛布测定年代基本一致,说明并非古木,从而也就给我们解答了一个疑团。
在此稍后,与古墓沟墓地考古文化面貌一致,在铁板河(孔雀河进入罗布泊处)又出土了一具古尸。覆盖古尸的山羊皮曾经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进行测定,年代结论为距今3580±7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880±95年。这一测定结论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验室所测第38号、4号墓的年代结论彼此相近,可以统一。
南京大学地理系所测结论偏早,可以舍弃。考古研究所技术室所测23号墓标本,棺木测定结论与同一类型的38号墓、4号墓、铁板河古墓利用不同材料测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只是所测毛布结论年代相去较远。这个问题,将来还可以通过重测第23号墓的毛布等材料作进一步验证。至于文物局文保所测定之数据,与38号墓等墓葬的年代结论,比起南京大学之数据虽近得多,似仍偏早。而大量的测定数据,均集中在距今3800、3900年上下,而这一年代结论,与考古文化分析的相对早晚,也可以统一。因此,我们认为: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铁板河古墓与此类同)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罗布淖尔地区的土著民族的考古文化遗存。
〔1〕[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46年,第110页。
〔2〕关于这两块墓地,侯灿在其《楼兰遗迹考察简报》(《历史地理》,1981年第1期)提及,但关于出土文物,尤其是陶器,未具体涉及。文物现存新疆考古所。
〔3〕[瑞典]F.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第一部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有关哈密墓地发掘情况,《新疆考古》(第1期),曾有简单报导,资料均存新疆考古所。
〔5〕关于阿拉沟考古资料,《文物》,1981年第1期曾经报导了其中一部分晚期墓葬,大部分资料尚未正式公布,现存新疆考古所。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考古》,1982年6月,第662页。
〔7〕据《人民日报》1981年4月17日的有关消息。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