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浸润着历史的沧桑——阳关、玉门关
作者:李良义



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轻风薄雾,缭绕飘逸。那巍峨挺拔的阳关烽燧犹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呈现出一派峥嵘奇殊、光怪陆离的大漠风光。
2000年的风风雨雨,冲淡了玉门关往日的伟岸,高高耸立着的孤独小城堡,给历史留下了一段抹不去的风云。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抗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湖置龙勒县,阳关为都尉治所。晋魏时,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可见他们入阳关的次数不少。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经考古队挖掘,沙滩上有大片板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约上万平方米。附近还有一段高不过0.6米的断断续续的城堡墙基,这就是阳关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20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用阳关砚磨墨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您运气好,只要能找到“古董滩”,就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沙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
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科,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敦煌市博物馆对阳关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发掘了不少珍贵文物。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区西北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是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相传古代西域诸国的美玉、玛瑙、珍珠经此关输入中原,因此得名“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整,其建筑结构为黄胶土夯筑,西北两墙各有一门,因墙土剥落形状像土洞,北门下部现已堵塞。现残存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墙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城墙高10米。城内东南角有一人马通道,人马可以上到城墙顶部。周围现存营垒、炮台、古塔等遗迹。
玉门关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代人文景观,当年,多少将士在这里职守征战;多少往来的使者从这里经过;多少虔诚的高僧从这里壮志西行;多少文人学士写诗作赋,留下了千古名篇……走过玉门关,犹如走入历史长廊。听一听古老的神秘传说,走时再买件玉石白驼,会泛起沧桑的历史记忆。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