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在中国

大自然赐予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作者:李良义






  过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瀚海上,来往的交通工具只有骆驼和马,不知曾有多少旅行者在沙漠中迷路或干渴而倒毙。现在,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把柴达木盆地与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盐化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新兴工业使这里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热点。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深处,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四周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处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脉和高原形成的月牙形山谷中,盆地底部平均海拔2600至30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巨型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居住着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居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
  由于四周为高山所屏蔽,加上远离海洋,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从东部的每年150毫米递减到西部的不足2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使这里成为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如果我们在青藏列车上沿着盆地前行,放眼望去,窗外似乎只有茫茫戈壁、万顷黄沙,然而您却可以从它外表上的“不毛之地”看到独具魅力的荒漠景观。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砾石,飞沙滚滚的沙漠,成片的盐碱滩以及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原。
  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地貌世界闻名。盆地所处地域在春秋两季盛行大风,历经千万年的吹拂,大自然的巨手在无垠的沙海中绘就了无数鬼斧神工、气象万千的风蚀景观,风蚀残丘及沙蚀林展示着雅丹地貌的宏伟画面,远看层层叠叠,似万峰奔腾的骆驼扬起漫漫沙雾;近睹狮面熊身、虎啸龙吟,一派雄伟奇观。
  不仅如此,柴达木还是一座大自然赐予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盐、石油、铅锌和硼砂是盆地中的“四大宝”。盆地四周多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地,广布冰川,每年的冰川融水量达9.18亿立方米,形成70余条大小河流汇入盆地。这些河流在盆地最低处蓄积成为湖泊,河水把周围高山区的各种盐类溶解并输送到湖泊中积累起来。在极度干旱的条件下,许多湖泊因大量蒸发而慢慢枯竭成为盐滩,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使柴达木盆地成为盐的世界。
  柴达木盆地的历史并不孤寂,小柴旦湖滨和沙砾层中出土的旧石器证实,早在远古时期盆地内就有人类的活动。在古代传说中,周穆王西巡时,曾由此经过,前往拜会西王母。在格尔木东发现的诺木洪文化遗址属于青铜器时期,风格独特,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远古的这一文化交流盛事。这里还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南北朝以前称为“羌中道”。汉代张骞通西域,就是从柴达木盆地返回长安的。南北朝时,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南道,商旅、僧人往来不绝,史称“丝路青海道”,在盆地中心一带发现了不少当时波斯王朝的货币、西域国的纺织品等。宋代,青海道再次振兴,西亚商人经过柴达木盆地到西宁等地贸易。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