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前言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历史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文明的相互渗透,带来世界文化的多样,使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们过着富裕稳定的生活。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近千年来随着国际间主导交通方式更替和中国政治中心东移而沉默。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生态环境问题国际化以及能源问题的全球化等使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被重新认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曾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城镇,城镇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丝绸之路带来城镇的繁荣。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城镇发展演变规律,目的在于“以古鉴今”,理清沿线城镇发展的脉络,总结城镇演化的“人—地”关系,探索沿线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机理,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研究从丝绸之路和城镇演化的历史脉络入手,系统研究了两千一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城镇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构成、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兴衰演变历史,系统研究典型城镇兴衰内外动因的作用机理,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产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政权的稳定与繁盛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西北多民族地区兴盛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沿线生态的合理利用则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006年3月,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通过招标,委托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进行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研究。项目研究小组从2006年5月开始,根据标书提出研究大纲,经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在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系统考察基础上,于2006年12月提出初步研究报告,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了审查,项目组按修改意见修改完善,于2008年底形成评审稿,2009年3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项目评审会。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原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多次听取项目组汇报,对项目研究的思路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李兵弟司长、白正盛处长直接领导项目研究工作,多次组织专家和项目组一起进行研讨,指出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归纳的立足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沈迟教授,北京大学的强晓安博士后研究生,经济日报社的蔡功文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的王永莉、杨蕊博士,长安大学的李团胜教授、李小英硕士等参与了项目的部分研究和研究讨论。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相关城镇,以及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地理所等单位给予项目研究以大力支持。在此,项目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建设部2006年度研究课题项目“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研究”课题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内容共分七章,分别就项目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沿线地域条件对城镇建置的影响、沿线城镇演变的时空特征、沿线城镇兴衰的机制、典型城镇兴衰剖析、沿线城镇兴衰的规律及其启示等内容进行系统论述。提纲由范少言提出,各章执笔分别为:前言、第一章为范少言;第二章为李健超、范少言;第三章一、二,第五章四为刘方;第三章三、四、五,第四章一、二、四,第五章三、五、六、七为王晓燕;第四章三,第五章一为李建伟;第五章二为李团胜;第六章为范少言、王晓燕、沈迟、强晓安,第七章为范少言、张阳生。书稿最后由范少言、李健超、王晓燕统稿,书中插图和图表由胡蕊娟、柳余、杨金潭、王晓伟、柳中宁、祁连珺、华龙等绘制,李巧君、池建、王亚茹进行了部分资料整理和文字校对,刘继、李巧君进行了版面的编排,李健超进行了最终的校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文胜、姚荣华编辑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细致的努力。对于各位的辛勤工作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书从历史时间和区域空间两条主线入手,展开对丝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的系统研究,研究结论深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丝绸之路城镇间多样作用机理的认识,但既有的研究距城镇建设形势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与沿线城镇重建、流域水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沿线区域优化引水模式、沿线区域空间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沿线交通、信息、生态网络廊道建设等问题。
  范少言
  2009年8月于西安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