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三、政治军事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1.政治军事与城镇发展动态
在取得对丝绸之路沿线某个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之后而在该地政治军事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影响到沿线城镇的兴衰。
丝绸之路经过的黄土高原地区因为早在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已经是中原政权的根据地,此后中央王朝对其的实际控制基本上都是具有延续性的。
河西走廊地区在秦和汉初期处于匈奴的掌控之中。汉武帝时期,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降汉以后,汉朝政府在该地设置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地理形势比较特殊,地处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孔道之上。
历史时期封建王朝对天山南北地区大多采取羁縻政策进行管理。公元前121年后,先后在河西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西宁市设西平亭,置金城郡(治允吾),辖13县,基本覆盖了湟水、大夏河、洮河下游的主要地区。至汉宣帝时,这一地区便营垒相连,烽火相通。
在西域地区,西汉王朝除建立西域都护府、保留西域小国等行政管理政策外,在军事上,为了打击匈奴、保卫边防,先后施行了筑城驻兵、亭障燧驿。
西域三十六国皆在都护管辖之下。同时,汉朝在西域发展屯垦事业,将士屯垦种植,有警时武装出征。西汉平时屯田士卒约2万佘人,屯田点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汉代在西域屯田是和军事一体化进行的,来往使者及商贾僧侣的食宿以及安全因此有了保障,于是出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这时主要是活跃在南路和中路。
东汉实行消极保守、动摇放弃的政策,造成西域“三绝三通”。
唐朝国力强盛。唐王朝击败东、西突厥,对西域采取军政并用之策,击败占据青海和新疆东南的吐谷浑,是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环境基础。面对沿线区域地处边陲、民族复杂、文化多元的实际情况,唐王朝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行政管理上,一是针对今新疆东部汉族较为集中,风土人情及社会发展程度与内地相似的特点,实行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曾设立了伊州(州治今哈密市)、西州(州治高昌城)、庭州(州治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的护堡子古城遗址)和沙州(州治今敦煌城西,直属唐中央政府管辖)四个州,共辖约12县38乡。二是在东疆以外的天山南北和中亚北部建诸都督府州,实行羁縻府州制。唐朝先后在今新疆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两大都护府,作为治理西域的最高管理机关,总揽西域的军政事务,维护西域边疆安全。当时的安西大都护府下辖25个都督府和100多个州。公元702年,北庭都护府建立后,唐朝把原先归安西都护府管辖的北疆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东西地区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划归北庭都护府管辖。此外,唐朝在西域还建立军制,设立军镇,驻重兵防守。有名的安西四镇(见图5-7)(即龟兹、焉耆(碎叶)、于阗和疏勒),常驻镇兵约两三万人,作为中央驻军和协调地方民族管理政治中心。除军镇之外,唐在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还设立军事检查机构——守捉,用以维护地方治安,保护交通畅通。各守捉城有兵300人左右,西域共约有25个守捉城,其中南部14个,北部11个。
这些州、县、乡、里和州、府、军、镇及守捉驻地,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后期城镇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龟兹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驻地,基本上成为南北疆两大区域性中心城镇,城池规模庞大,街巷、手工业、商业等业已出现,具备了城镇的基本功能和规模格局。安西四镇亦成为安西都护府下的四个主要城镇。同时,唐朝政府在西域屯田,共56屯,种地28万余亩,遍布天山南北。对东西交通的保障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元代主要采取了分封西北蕃王、设置达鲁花赤、建立兴盛制度、实行屯田戍边、站赤贸易、促进民族融合与和平等政策,既维护了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近现代意义上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在政治军事上,一是设立北庭都护府;二是设立阿力麻里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元帅府;三是设立宣慰司。其中别失八里元帅府(今吉木萨尔县)是其治理西域的军政中枢。元朝还设置了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元代在西域亦实行屯田。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遣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失八里,置元帅府……十一月,遣蒙古千户,曲先等,总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另外的重点屯田区还有阿力麻里(伊犁)、哈密、曲先(库车)、可失合儿(喀什葛尔)、阇鄽(且末)、于阗(和田)等地。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进行屯田的军屯有蒙古军、汉军和西域新附军。
清代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在与内地联系紧密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实行州县制;在天山以北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游牧民族地区、天山以南的哈密和吐鲁番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有部落执政官之意)制;在哈密和吐鲁番以外的南疆地区实行伯克(维吾尔语,有首领、头目之意)制。在政治军事上,针对新疆的特殊情况,清政府还实行“军府制”管理。通过设立军事机构、派驻重兵、筑城固边、设置卡伦、兴建台站等一系列军政管理措施。清政府将天山以北作为其防御重心,在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府,作为最高军政机构,统管新疆军政。使伊犁成为全疆最大的军事基地,驻军14040人。在伊犁将军府下,清军分驻北、东、南三路。北路以伊犁为中心,东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南路以喀什葛尔为中心。在新疆南北各主要城镇共驻军38700多人。其中北疆驻军31940人,占全疆驻军的4/5;南疆驻军6760人,不到全疆驻军的1/5。清政府仅在伊犁地区就先后建有著名的伊犁九城,即惠远城、宁远城、惠宁城、熙春城、绥定城、广仁城、瞻德城、拱辰城、塔勒奇城,都是以驻兵为主的军城。公元1875年,面对阿古柏和沙俄的侵略,左宗棠奉命率军西征。伊犁收复后,清政府批准了左宗棠在新疆设置行省的建议。新疆省下辖镇迪、阿克苏、喀什葛尔、塔城四道及各府、厅、州、县,省会建于乌鲁木齐。同时,清代继续推行“屯垦戍边”的政策。特别是乾隆、嘉庆时期,屯田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形式之多样、成效之显著,都远迈汉、唐。据史书载,到公元1775年,全疆总计军屯土地28万余亩,民屯土地70余万亩,并且连年丰收,仓库盈溢,“裕军需于绝域”。此外,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保证军队的调遣和军需物资的运输,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问题,曾在新疆各交通要道设置了军台(兵站)、营塘(比军台小的兵站)和驿站。乾隆时期新疆共设有军台167处,营塘63处,驿站39处,联络交通线共15700多里,几乎辐射新疆大部分地区。
清代的这种有效管辖一直延续到19世纪80年代。此后,由于沙俄对我国西北领土的侵略,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部分领土主权的丧失。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后,虽然名义上宣告了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无效,但是并没有真正收回列强侵占的我国领土的主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历代政府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采取的政治军事行动都有利于沿线城镇的发展。每一个朝代都从戍边的角度,尽可能地发展与西域各地之间的关系,在能够行使实际管辖权的地区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派驻军队维护当地和平稳定的秩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屯垦戍边的角度看,凡兴屯田,西域安,丝路通,城镇起;屯田废,西域乱,丝路绝,城镇的发展也衰微。
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行政管理效能与丝绸之路的繁盛密切相关。稳定强大的中央王朝不仅保障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也积极地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城镇的发展。反之亦然,中央政府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控制力的降低和减退,势必会对当地的混乱局面无从控制,而沿线地区处在一个纷乱复杂的状况下,肯定会极大地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也会降低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发展速度。
2.政治军事对城镇兴衰的作用
(1)城镇建置与发展基本上依赖于中央政权的意志和管理模式,强大的国力支撑着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建设。
一个稳定强大的中央王朝和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行使有效管辖的能力,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其沿线城镇的发展和进步。反之,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会因中央政府控制不力而降低和减退。
汉代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这一地区的城镇得到空前发展。但是“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①。汉在湟水流域设西平亭,置金城郡(治允吾),辖13县。汉王朝取得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河西四郡,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有时候属于中原政权,有时候则沦入地方割据政权,无论如何变化,对于要塞位置的河西四郡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因而河西城镇的发展围绕着三大流域中心展开,位置、分布格局相对较稳定。西汉王朝除在新疆地区建立西域都护府、保留西域小国羁縻管理,还先后施行了筑城驻兵、亭障燧驿。军屯聚集地平时屯田士卒约2万余人,屯田点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以保障交通线的畅通和边防安全,带动丝绸之路南路和中路城镇的发展与活跃。
(2)系统地管理机构驻地成为城镇发展的雏形
国力强盛的唐朝针对今新疆东部实行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西域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并实行军府制,仅在伊犁地区就先后建有著名的伊犁九城,左宗棠收复伊犁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置行省,下辖道、府、厅、州、县,近百万亩屯田和屯点及置于各交通要道的军台(兵站)、营塘(比军台小的兵站)和驿站几乎辐射新疆大部分地区。乾隆时期新疆共设有军台167处,营塘63处,驿站39处,构成了新疆的城镇网络体系基础。
①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