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历|史|的|困|惑|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开始有了绝对年代的标尺。
这一年,中国历史出大事了。
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厉王重用奸佞之人,侵占国家公产。谁批评他,他就杀谁的头。人们在街上相遇,不能用嘴,只能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有大臣对他说,人有嘴,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哪里听得进去。
这么搞了三年,国人终于造反了。
厉王被赶到山西,他的时代结束,从此,他再也没能回来。
国家恢复了平静,街市依旧太平。《史记》上说,没了王的国家,国事由两个大臣来管理,并把这一段历史时期叫做共和。
十几年后,这两个人还政于厉王的儿子,即周宣王。这是一段真实历史。
厉王逃走的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对这段奇特的历史现象,司马迁解释说:“黄帝以来,即有牒记,我看到过很多牒记中关于历史的记载,但这些牒记彼此不同,彼此矛盾,我无法把这些矛盾的记录统一起来,只得存而不论了。”
也就是说,司马迁手里拥有从黄帝时代就传下来的材料,也就是说,后来的尧、舜、禹时代,夏、商、周三代等,都有各种历史材料传下来。司马迁作为国家的最高史官,他当然能看到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只不过,经他比对、分析之后,他认为各种史料关于纪年的材料,到周厉王逃走那一年之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司马迁是对的,因为错误的记录比空白更可怕。
世界上其他文明又是怎样一个情况?
埃及。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已经把埃及年代学问题基本解决。时间一直到公元前3200年。
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由于解决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纪年,所以据粗略的估计,两河流域古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
虽然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持续到今天,然而,它的最早的确切时间记录,也只到公元前841年。
在河南汲县的小村庄里,出土了一批竹简。
人们在竹简中,发现一部魏国史书,上面记载有夏、商、西周,一直到战国魏安僖王的年代和大事。这本史书,就叫《纪年》。可惜的是,这本书后来又失传了。到了近代,有人搜集古人著作中引述《纪年》的只言片语,编成一本书,叫做《古本竹书纪年》。
1935年,中国学者在此附近发掘战国的大墓,然而再也没有发现竹简和年表。
岁月流逝,这样的机会还会出现吗?
时光流转到70年代,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又出土了一批竹简。
经过整理发现里面有十几种古籍,其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一种就是年表。
这个年表要比司马迁所使用的年表早六七十年,它的价值非常珍贵。这个年表可以说是汲冢竹书出土以后,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相似的关于纪年的简牍资料,相当珍贵,立刻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这些材料破碎得很厉害,在200多个碎片里很多都是只有几个字,最长的也只有九个多厘米,很难完全地复原了。虽然如此,作为几百年来惟一一次出土的年表,它的资料性还是弥足珍贵的。
在司马迁之后,还有没有人注意到年表,探讨这个问题呢?
西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刘歆。
他利用自编的历法和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居然推出了一个年表,但是他推出的这个年表,后来的学者们认为存在很多问题。
清代的皇帝亲自批准了一个年表。
这个年表能作为定论吗?
大概只有学者们才能心知肚明。
后来,问题就更玄了。连夏、商两代是否存在,也成了问题。
19世纪末,学者们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奇怪文字,即今天说的甲骨文。
甲骨文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时期。
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大乙”两个字。“大乙”就是“天乙”。“天乙”,正是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王。
“王亥,上甲”,也出现在甲骨的记录中。
“王亥”,就是书上说的“振”,是商族的祖先之一。“振生微”,就是说“振”生了“微”,“振”当然就是“微”的老爹,“微”就是“振”的儿子。
“微”是谁呢,从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微字上甲”。微的名字就是“上甲”,“上甲”就是“微”。人们在出土的牛胛骨上看到了这个合文。
传世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字契合得这样好,叫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学者们的目光继续往前看,司马迁还留下了夏代各王的名号。
再往前,司马迁为人们留下了一个传说中的时代。
要迈过公元前841这道门槛,需要什么条件呢?
搞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大量真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
罗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史的学者常常谈到伪书问题,伪书有几种情况,第一,古代流传下来在后来写成的东西,还有一种是根据部分古代流传下来的材料,后世写成的,比如《尚书》里头的《禹贡》,还有《尧典》,许多人认为它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是部分根据古代传下来的材料,很多的内容是后人加工的,但是其中确实也包含着古代一些真实的情况。再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伪书。伪书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史学家一向是非常严谨的,认为只有当时的材料,才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伪书里头,包含着很多可信的材料。就算不是伪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有错,也要进行比较严密的考证。”
经过七八十年数代人的不断努力,特别是最近四十多年的工作,从公元前三千年的仰韶晚期,直至商代、西周的考古发现,为古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佐证。
在世界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断代工作,充分利用了流传下来的天象记录。天文学借助楔形文字,解决了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后的纪年。
在中国的古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天象的记录。但是,这些关于天象的记录,靠得住吗?事情并不像想像的那样简单。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一共有二百多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分9个课题,44个专题,进行研究。
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碳14测年法、天文学,尽管是四个互相独立的工程,如果联立起来,能不能得到比较明晰的结果呢?
古史中的夏,到底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哪一段?在各种陶器上,人们只看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就是没有“夏文化”。
夏属于哪一段?
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不能含糊的问题。
历史发展到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青铜器出现了。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入一个飞跃发展时期,中国历史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年,新的纪年就是夏王朝的建立,这是从时代或者青铜器方面来讲的。除此之外在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期和晚期,发现了多座小型城址,比如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等古城堡。夏代传说是“万国”,是一万个国家,商朝是“千国”,到了周朝就是八百多了,这说明社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集中了。“万国”的时候有可能就是有众多的小城堡,就是说夏朝以前,或夏朝初期,有很多小型城堡,现在这些小型城堡已经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了。另外一个方面,从文化序列方面来研究,比如说研究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之前是新砦期文化,再向上推,把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定为夏代的早期,这样根据文化本身,把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蚌器等,连锁反映的阶段性问题,联系起来,确定为夏代初年的一些考古资料。
史书上记载有“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呢?
在河南登封发现了王城岗遗址,人们崇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
然而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上演了一出《双城记》。
在河南禹州瓦店村,也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的遗址。
这两个遗址为何有可能是都城遗址呢?因为它们范围大,出土的东西丰富,而且制造精致,不是一般陶器,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能使用这种陶器的很可能是地位较高的富有阶层。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这个遗址,也就是现在一般认为的龙山遗址。
经过碳14测年测定,夏代初年这两个遗址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史书上说,夏代仲康王在位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日蚀。
仲康是夏代的第四个王。
专家们计算出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日蚀,共有4次。
这些数据只能作为找到夏代初年的参考。
文献中说,夏代初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聚得非常紧密。
经过计算,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953年,很接近公元前2000年。五千年间,五大行星靠得这样紧、这样密集的,也只有这一次。
因此,龙山文化晚期大致是夏代的开始,是有相当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河图洛书”的传说,曹植写过《洛神赋》,其内容就是说他非常想念洛水里的那个缥缈的女神。
在这里有两条河,一条叫洛河,一条叫伊河,不妨也称之为“两河流域”,在“两河流域”有一个小村庄叫做二里头。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小村庄的底下埋藏着一座规模巨大的、夏代最后的都城。
它的面积比现在的故宫还要大出好几倍,它的中部是一个宫殿区,其中的一座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
夏代的都城迁了8次,最后的一个叫“斟鄩”。从史料上看,斟鄩就在洛河和伊河这一带。
洛水与伊水之间,物美人丰,足以支持二里头文化的发展。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国的“两河流域”。
水、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构成了完美无缺的组合。
夏代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三字经》中记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文献上说夏代有471年,还有的文献上说是431年,中间差了40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夏朝最先是禹,禹之后是启,启之后是太康,据说太康是贪暴的王,所以江山在他手上丧失,后来夏朝还有王在继续,可是成了傀儡。真正控制王朝的是有穷氏、后羿,有穷氏和后来的寒浞,这两代,大家认为是40年。因此说夏是有王和无王,无王不是说没有王,就是说没有真正的王了,就是没有天下了。那么有王与无王,加起来是471年,如果减去无王的40年,正好是431年”。
太康王是禹的孙子,用今天的话说,比较腐败。羿趁太康出游,控制了王朝。羿传说是射掉9个太阳的羿的后代,还传说羿的夫人就是嫦娥,后来飞到月亮上去了。后来,羿的属下寒浞,又趁羿出游,控制了王朝。再后来,太康的后代少康又打了回来,杀了寒浞,夺回了王朝。
夏最后是被商取代了,那是一次改朝换代。
商代的第一个王叫汤,他取代了夏代最后一个王夏桀。
商汤如何伐夏桀,很多人都不大清楚。
张永山先生认为,“商汤灭夏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他把夏人的几个重要的同盟国,一个一个给灭了,这就是说把夏王朝的几个重要臂膀消灭了,然后他又选择了夏桀最残暴的时候,趁国内统治不稳时,起兵西征,就是从现在的豫中往西打,也就是从他的都城打到夏的都城,就是现在偃师这一带,夏桀的部队根本抵抗不了商汤的征伐。夏桀就沿着洛河和黄河向上逃跑,就转到山西就是历史上说的夏墟这一带。晋南夏墟是夏人发迹的地方,那儿有一个山脉叫鸣条山,就是现在晋南襄汾一带。到这里的时候,商汤一直追过来,双方打了一仗,最后把夏桀的军队全部打垮了,夏桀就逃跑了。”
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商代第一个王,也就是汤的都城居然就埋在河南省的省会郑州下面。
从地下挖掘出宫殿的遗址,还有祭祀的地方,以及各种手工作坊等,其面积与郑州可以相比。谁也不能否认,这里曾是一个王都级的大城市。
几千年前的城市,有城墙吗?
有。
在哪里?在地下多深?使人惊奇的是,郑州商城的城墙现今依然保存完好。
黄土这东西,看似很不结实,比不上一些古老文明的石头建筑。然而,只要垒起一堆土,夯结实,不去多加干扰,它就能几千年还这么存在着。西安的秦陵、汉陵还在,然而,商代最早期的城墙也还在,却真正令人难以置信了。
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最后一个都城,郑州商城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关系如何呢?
从郑州出发沿高速公路往西不过80多公里,到偃师市,就到了二里头。
更有意思的是,距二里头几公里,又发现了一个商代最早期的城,叫偃师商城。
往上边看,有一组楼群,那个位置是最外面的城。里里外外,一共有三重城垣,使人们想起了北京城。像这样大规模的基址在宫城里一共有五处,完全是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
宫殿的基址上按原样重现了地下的实际情况。
基址上有很多半截的木桩子,那是柱子的位置。
宫殿的后面发现了一个水池,进水和出水的水道,是用石头砌成的。水从西边引进来,从东边流出去。这是后宫御花园,还是战备设施,抑或兼而有之,目前还是一个谜。
偃师商城工程北部的大水池子,还连着两条石头砌的水渠,进水的渠道是在西头,出水的渠道是在东头,历代的帝王池苑里水的流向都是从西往东流,这是中国地势决定的,因为西高东低,这就决定水向是从西往东流。又因为在中国传统五行里西方属金,所以这条水渠一般后代都叫做金水河。现在郑州还有一条河叫金水河,像北宋的汴梁城也有一条金水河,只要是从西方过来的河流到宫城里的都叫金水河。偃师商城的建筑规制有许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规划是相符的,甚至可以说《考工记》里的许多内容就是从偃师商城开始发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制度、基本的制度在偃师商城都有了,甚至《考工记》中里没有总结出来的内容如宫殿北部要有水池子,也已经出现了。这一条,恰恰是中国古代都城里头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要做宫殿,必定要有一个大型水池,这也是人与自然追求和谐的很重要的一条。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哪一个在时间上更接近二里头夏都城呢?
经过碳14测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的年代在公元前1610年到公元前1560年这50年之间。
在比郑州商城晚的小双桥遗址发现了两个青铜建筑构件,是属于商代二里冈上层时期的,引起了注意。后来在这儿组织挖掘,发现了大面积的祭祀遗存,在一座宫殿基址的前面,就发现了埋的牛、狗。在祭祀坑当中,还有一些随葬的陶器,陶器当中有的用朱砂写上了文字,这是比甲骨文还早的文字了,而且断代工程启动以后,在这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新的挖掘,证明其面积约有十几万平方米,同时根据里边发现的这些东西,特别是陶器,确认它是比郑州商城的繁荣期要晚的一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
从地望、年代、规格来看,这里有可能是商代搬迁的另一个都城,只是现在无法找出那些王是何年何月在位。
天已向晚,风吹过来,不禁使人想到了《诗经》中那首有名的诗《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把后面改一下,变成:
知我者谓我何求,
不知我者谓我何忧。
其实,求之不得,安能不心忧?
悠悠苍天,
这里埋的是哪一年在位的王侯?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