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平遥古城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时间追溯到18世纪末的中国,华北大地上的小城平遥,由于人多地少,水源缺乏,人们纷纷踏上了当时为社会所不齿的经商之路,渐渐地平遥商户遍及到了全国各地。此时,一个隐隐萌动的商机最终把平遥推上了中国近代金融业无冕之王的位置。
当时,因为平遥一家颜料庄的分号遍及北方各省,便常有同乡客商拜托这家商号,就近将自己的现银存入颜料庄的分号,拿着一张证明,回到平遥再从染料庄的总号提取现银,客商并为此支付一点酬金。久而久之,这种酬金的收入,开始大于颜料庄本身买卖的收入。
雷履泰,颜料庄的大掌柜,他预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虽然这种买卖并没有先例,但雷履泰经过几年的准备,还是创造出了一整套的经营货币的全新买卖方式。即将现银的实物转运,改成用一张专门设计的汇票来替代,大量的现银不再随身携带。
公元1823年,雷履泰正式向东家李大全建议,将颜料生意改成“票号”,取名“日升昌”。“日升昌”的主要客户是各种大商号。这些商号凭借一张张汇票,不但安全便利地调拨了资金,而且还可以用汇票支付各种款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
在“票号”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用假汇票行骗的事情。也正是由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使得后人难以得到一张曾经使用过的汇票。
这本1840年“日升昌”票号帐本是当年使用的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一本最早的票号账本。
19世纪中叶,“票号”业进入全盛期,全国的票号绝大部分出自山西省,总共有40多家,其中平遥就占了22家。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一百年,人们能够看到就在这条长不过百余米的街道上,就在这群高大灰色的建筑中,中国早期的银行家们正以“票号”的方式创造着积累财富的奇迹。平遥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鼎盛时期,几乎控制了中国近一半的流通货币。
平遥古城大致呈正方型,面积仅2.25平方公里。
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高18.5米的市楼屹立在城市的中心点上,既是传统中古城的风水所在,又是全城的制高点。4条横贯东西南北的大街,8条均匀分布的街道,72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共同构建了小城井然有序的交通网络。黄色和绿色琉璃瓦铺顶的官衙、寺庙与大片青堂瓦舍,呈现出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距今2800年前后,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周王朝,在现今平遥之地驻扎军队,修建住房,并用土筑起一道防御线,这即是平遥古城墙最早的由来。
公元1368年,中国进入明王朝,北方的万里长城得到重建和加固。同时,政府在很多重要城市构筑了城墙。这个时候坚固的巨形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已经能够大量生产,这又为明王朝的防御计划在具体的实施上提供了保证。
公元1370年,平遥土筑的古城墙被改建为砖石城墙,这项工程持续了十几年。
现在完整地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平遥古城墙,全长6162.7米,城墙高达12米,墙底宽10多米,墙顶宽3至6米,护城河深3米,在河水干涸之后,只能看到一段段残缺不全的河道。
每座城门之外都有一个方形的区域,与城墙同高,被称为瓮城。瓮城内并设内、外两门,平时用于检查来往过客,战斗时可放进一定数量的敌人后将两门一关,便能由上方将瓮城之内的敌人迅速消灭。
古城墙最后一次作为军事设施的用途,是在1938年2月13日。这一天,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用炸药炸开了东城墙的一角,蜂拥而入,占领了这座古城。600年前设计的防御设施,在现代战争的炮火中彻底失去了作用。至今,城墙东南角的创伤便是日军当时炮击时留下的弹痕。平遥古城墙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先后修缮了26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又多次维修,至90年代中期大体上全面恢复了古城墙过去的风貌。
平遥古城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多为二进、三进的大宅。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窄院,据说是象征聚财聚气。每个院落或以砖做的矮墙、或以木制的垂花门分隔。四周外墙高达七八米,不开窗户,有利于抵御北方的风沙天气。整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感很强的空间,加强了房屋主人心理上的安全感。院落多为坐北朝南,便于得到更多的阳光。
平遥古民居最独特之处在于,正屋保留了西北地区窑洞的形式。这种窑洞不再是“凿土为窑”,而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砖砌成的,一般为三孔到五孔。
砖砌窑洞的外面一般还要加筑一道木廓瓦檐,以防风吹日晒,并饰以题材繁多的精美木雕、彩绘。大部分的门窗隔扇都有细致入微的木雕,有十多种传统图案,给封闭的内院注入了温馨、细腻的情感。大户人家,还在正屋之上再加盖一层砖木结构的二楼,用于会客,或充当书房。
在传统观念中,高度象征着权威和财富,那些各式各样的风水壁、风水楼都建在正屋的屋顶之上,力争在高度上超过四邻,保住自家的风水。
平遥民居中,最古老的是一座据说始建于元代的冀氏老宅,它的院落显得宽阔,风格简朴,但因为历经各个时代的破坏,往日的风采已依稀难辨。
现在平遥普通的民居住宅大多为清代所建。自明清时代中叶以后,平遥的工商业发达,许多居民都富裕了起来。城内也汇集了不少富商和地主们较大的宅院。
平遥民居的大门很有特色,有拱券式的,有高而窄的门廓式的,最具特色的是垂花门。
平遥民居垂花门比例修长,屋顶高悬,在两边高大山墙的拱卫下,显得轻盈挺秀。
平遥民居中的许多装饰物,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身影。
古城中有惟一保存完整的砖雕神龛。
有一座院落中砖砌的门洞上有罗马钟式样的砖雕。
至今,平遥古城仍完好保存着明清二代所建的400余处民居院落。六百年来,平遥人出街穿巷,平静地生活在其中。
平遥人远离家乡经商,形成名噪一时的商人集团——晋商。凭借着经济力量,晋商在家乡创建特色鲜明的平遥古城。而紧随晋商在中国商业历史舞台崛起的,是徽商。徽商积累的大量资本也用于家乡的建设,这就形成了中国目前惟一的一个古村落世界遗产——西递和宏村。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