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紫禁城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紫禁城,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帝朝寝之地,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墙,是这里的基调,这种基调的构成,主要出自中国古老的思想,以黄色代表中心之地,以红色代表光大吉祥。
  这种色彩也显示了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应为天下的中心,金碧辉煌。
  明朝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灭亡,重新建立起了长达276年汉人统治的统一王朝。
  绚烂豪华,规模宏大的紫禁城,也正体现着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是洪武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在公元1403年继承了皇帝之位。
  永乐帝继承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全部的国家财政,这使得他在事业上得以长足的发展。长期守任于北方的永乐帝,曾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他即位后,在42岁的时候又下诏在北京营建紫禁城。
  从上空俯望紫禁城,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在午门过后就是紫禁城内。这里的建筑物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永乐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了中国的这座巨大宫室,集中国古代建筑技法为一体的紫禁城,时至今日仍是值得夸耀的国宝级文物。
  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外朝的正门,永乐帝在太和殿召见官僚,并处理政务。
  穿过太和门就是宽超过三万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
  举行盛典时,文武百官、马匹、仪仗队近一千人在此整齐地排列谒见皇帝。由于过于的宽广,许多人根本看不到殿内的皇帝。
  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木结构建筑,向太和殿延伸的御道上,雕有云和龙的纹样,有块御道石重达200余吨,当时这块巨石运来北京时,采用冬季沿途打井,用水泼成冰道的方式,据记载沿途共打井140眼,同时拉拽的民工就超过了两万人。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即位仪式、婚礼大典等的殿堂。紫禁城传说是由天帝派遣的九条龙筑起的,天帝住在宇宙的中心——紫微星,紫禁城之名便由此而来。
  位于中央的宝座也只有授予天命的皇帝才能坐。
  太和殿在紫禁城建成后不到百日便毁于大火,永乐帝认为这是天地之意。直至第六代正统帝即位五年时才重建太和殿。
  在宝座正上方的屋顶上,雕有一条金色的龙,龙犹如吊顶一样,口中嵌着一个巨大的球镜。传说若非天命的皇帝坐上宝座,龙口中的球镜便会落下,置此人于死地。
  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庆典时,作为准备场所和休息之地是位于太和殿后方的中和殿及保和殿。
  永乐帝在营建紫禁城时,将处理各种政务公事的场所——外朝,和皇帝的个人生活场所——内廷分开了,在宝和殿的后侧是内廷,也就是皇帝的住处。
  内廷的进出口乾清门前,放置着雌雄各一只金狮。通常容许进出内廷的只有侍奉皇帝、皇后的宫女和宦官。这对金狮身后,便是这紫禁城里,禁地中的禁地——内廷。
  据统计营建紫禁城的砖块在八千万块以上,然而大量的砖块,竟来自数千公里以外的江苏。当时从南方来京的漕运船只,每一艘都必须携带一定数量的砖块,这样不间断的运送长达十年之久。太和殿广场也铺上了厚厚的砖层,最厚的地方砖层竟超过了5米。
  在紫禁城内廷中生活着的皇帝,其护卫是由皇帝的御林军与宦官承担的。到了明朝的末期,宦官的人数达到了10万人。
  在内廷的最深处有一个叫北屋所的地方,这里曾是(敬事房)太监的工作场所。
  敬事房的太监是服侍皇帝夜生活的。当皇帝想休息时,将数十册的妃子名簿交由皇帝选择,并负责将选中的人送往皇帝的寝室。
  在永乐帝之后,这座皇城里又先后生活过23代帝王,他们和永乐帝一样享受着这种奢靡的生活,同样也享受着这座宫室给他们带来的帝王威仪。
  中国古代帝王不论哪朝哪代,姓甚名谁,都把自己称作“天子”。为了强调“奉天承运”的地位,皇帝们不仅会为自己建造象征皇权的恢宏的宫殿,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祭祀天地的活动。古人称祭天为“封”,祀地为“禅”。自秦始皇起,到泰山封禅就一直是历代帝王统治中的一件大事。明清时,帝王祭天的仪式从泰山移到了京城。从此,便有了今日的天坛。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